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和福建社会科学院联合承办的“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2月11~12日在福建省泉州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高峰论坛,并做了题为《扬帆海上丝路,实现共赢发展》的主旨演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新华社社长蔡名照、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周明伟和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帆发表演讲。省长苏树林出席论坛。发改委副主任何立峰、商务部副部长高燕、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美国库恩集团主席罗伯特·库恩、埃及前驻华大使穆罕默德·贾拉尔、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主席张松声、土耳其马尔马拉基金会主席阿坎·苏威尔博士、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秘书长钦貌林作为高峰论坛嘉宾,分别做了主旨发言。除了开幕式和高峰论坛,此次会议还设有三个并行圆桌会议,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日本、泰国、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埃及、土耳其等30个国家的280余名专家学者、媒体和企业代表就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广泛探讨。
一 海上丝绸之路:价值理念与时代内涵
此次会议在福建泉州召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同时也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发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于其新的时代视野、新的顶层设计、新的合作模式、新的发展愿景、新的精神内涵。
刘奇葆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更加紧密。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顺应了这样的时代潮流。共建“一带一路”战略,知古鉴今、面向未来,相融相近、相辅相成,洋溢着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为沿线各国共谋发展、共同繁荣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各国的积极回应。新时代、新模式、新愿景,必将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传承中获得提升。
王伟光表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传承历史的重大举措,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他建议,未来的建设虽然以经济合作为重点,但同时必须加强沿路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巩固沿路各国友好往来,推动沿路各国的文化交流。要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世界经济政治的构建联系在一起。 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强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福建独具特色的历史传承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性格是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突出优势。他表示,福建将从丰厚的历史积淀中吸取营养,顺应时代的要求,全方位和海丝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做出积极的贡献。
何立峰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也是沿线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国家进行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他强调,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有利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张军扩强调,为有效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工作,在携手共建的理念方面,必须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精神,反对封闭和排他;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强调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存;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既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要以沟通交流为核心机制,来消除分歧、凝聚共识。为务实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统筹考虑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联动发展;二是加快推进沿线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三是着力突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瓶颈,确立重点项目和工程,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
张帆认为,古代丝路至秦汉时期开通以来,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具有时空性、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和互利性这五个鲜明的个性。认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明,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理论研究,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沿线各国专家学者的共同责任。
库恩认为,中国在当今的外交政策上出现了一个拐点,即从一个勉强的跟随者变成一个主动出击的参与者。“一带一路”的倡议代表了中国主动的外交政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在积极参与和引领,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求更多国家对中国实现中国梦的远大愿景的理解,为多极化世界做准备。中国正在改变世界上种种关于全球治理的思潮。他强调,中国的发展原则和哲学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而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得到尊重。
贾拉尔指出,古代丝绸之路给世界各地带去的是和谐、软实力、贸易和文化的理念。他从中国趋于内向的文化本质谈到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还有中国文明的延续性和可塑性。他认为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再次激活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中国目前的这种主动,既不是一种贪婪,也不是要宣传霸权,而是要宣扬软实力,宣扬和谐的理念。他建议将丝绸之路和埃及正在建设的苏伊士运河连接起来。由于中东局势不稳,他建议在该地区应更多关注软实力和发展问题,而不是霸权或武力。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这个倡议,以及埃及总统提出的新苏伊士运河的倡议,一定会使得两国关系和中埃关系更加和谐。
社科院亚太研究院副院长韩锋认为,“一带一路”战略首先是新的国家战略,它是有中国特点的,在实施中非常注重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是一个综合和全面的战略。在中国提出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的背景之下,它会使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和经验更合理化。这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个软实力的体现,对实现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澳大利亚威尔顿有限公司总裁哈里德·威尔顿建议中国作为新丝绸之路倡议的倡导者,从一开始就应该考虑通过媒体传播的全球视野来加强对其他国家及至全世界的宣传。媒体需要把不同国家的、与丝绸之路相关报道的资源整合起来,把不同国家的故事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其他国家更加有一种共同体的感觉。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强调,讲好丝路故事是媒体人共同的理想。他认为媒体在报道中要着重讲清楚海上丝路秉持的和平属性、海上丝路创造的共同机遇和海上丝路带来的文明互鉴。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媒体的共同责任,就是搭起一条“心的丝路”,让它成为沿途国家的和平之锚、繁荣之桨和幸福之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提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要深化全球各个智库之间的合作,共建国际智库的合作网络。为此,他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智库网络,简称是SRTN。这将是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多元的平台,且这种交流平台里面的合作是多种多样且注重实效的,在运营管理方面将采取共建共享。
欧盟—亚洲中心主任欧洲政策中心高级顾问弗雷泽·卡梅伦认为,总体来说欧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疑虑。他指出,目前国外的许多人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还不是很清楚,觉得只是一个非常不明确的外交手段,所以没有人反对,未来会密切的关注它的进展。欧盟更加关切的是贸易的自由化等,希望中国的决定可以和美国、日本等国的决定相辅相成,共同协作。
英国华誉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沙学文认为,丝绸之路的倡议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因此民心沟通非常重要。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的大企业缺乏在国外经商的理念,不能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吸引媒体的方式,中国企业也绝不能从西方国家那里借鉴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应该以中国价值观为基础,培养本土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此外,它建议中国必须要跟各国基层民众搞好关系,做好公关,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首席研究顾问阿里·比尼亚兹认为,中国实现丝绸之路计划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优势背后一定会伴有矛盾,主要是本源矛盾和目的矛盾。中国哲学与传统强调以柔克刚、灵活处理问题与矛盾。在处理中东问题时,中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和美欧一起解决中东不稳定的问题,而伊朗可起到平衡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从全球转型的角度认为,要培养认同感,要增强大家的积极性,要考虑互联网的作用,全面提升海上丝绸之路学术智库研究的水平。
孟加拉国政策对话中心副主任孔达克尔·戈兰姆·木阿泽姆表示,目前孟加拉正在致力于开发海上连通的道路,所以对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倡议非常有兴趣。他认为,孟加拉国可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在东亚和南亚的经济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尼泊尔兆丰银行主席玛丹·库马尔·达哈尔指出,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关注点就是要推动欧亚之间的贸易,推动亚非之间的贸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将使人文交流变得更多,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投资、技术、旅游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应该考虑到那些最不发达的国家,最小的国家,让阿富汗、尼泊尔、不丹等国看到这个建设给它们带来的利益,使得它们也可以积极参与。
沙特伊玛目大学萨利赫·阿萨格瑞教授认为,在文化和经济方面,需要中国还有其他各国以及欧洲各国的合作和参与,需要具体的项目,需要文明的交流,文化的交流。他建议建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共同推进。
多伦多大学教授卡尼什卡·古尼沃德纳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合作模式应该和过去有所不同,要特别强调平等,关注人类发展的公平性,而且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还应关注城市建设当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普通人群获利。
鉴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很多项目都是基础设施项目,很多企业的代表也借此交流的机会,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认为,“一带一路”的概念实际上是政府对经济全球化概念的一种确认,一种落到实处的体现。所以,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一种机会。此外,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华能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天津聚龙集团的代表都对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了企业自身的观点,表示愿意与沿线各国企业不断深化开展能源和交通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 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为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创造了条件。
刘奇葆指出,古老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很多重要的启示,一是辽阔的海洋可以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二是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和平的环境可以创造共同繁荣的机遇。为了让海上丝绸之路重现昔日辉煌,增进人民的福祉,他提出了共同建设的五个倡议,即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互信之路、共同建设互利合作的共赢之路、共同建设和谐共识的和平之路、共同建设文明互进的友谊之路和共同建设对接梦想的圆梦之路。
蒋建国指出,要弘扬丝路精神,就要激发合作共赢,“海上丝绸之路”使沿线国家成为一个大家庭,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弘扬丝路精神,就要坚守和平发展局面。“海上丝绸之路”开创的和平航海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能够共同发展,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根本保证。
蔡名照表示,新华社将围绕建设 “海上丝绸之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报道力度,会聚“海上丝绸之路”正能量;二是创办海上丝路建设的新闻产品和服务,创办有关经济、金融、海运、旅游等多语种,多样化的新闻信息产品,做好新闻服务;三是设立一路一带专项研究基金,加大研究投入,加强研究力量,推进智库建设。
周明伟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集中展示了习近平主席和新一代中国领导集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体现了中国坚持和平的外交理念和诚意,表明了与国际社会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的规划和愿望。他认为,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地缘的关联需要我们达成共同体的三个意识,即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意识,增强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以及建立责任共同体的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指出,“一路一带”是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大战略,理念是合作共赢,方法是共建,体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承担大国责任的决心。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设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构建开放与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它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有广域的延伸和拓展空间,是跨区域、具有全球意义的开放性合作框架。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魏地春指出,媒体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方面和有利推动者,媒体外交正在成为国际关系中新外交方式。媒体是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软力量,在外交中发挥日益凸显的作用。此外,媒体是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路径探索者。他强调,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各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同心协力,共同努力,形成建设的共同体,打造未来的共赢体。
阿曼教育部前任副大臣法齐娅·法尔西女士指出,阿曼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占据着非常优势的战略地位,在几个世纪里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古时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对于增强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认为,“一路一带”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也是文明复兴的必然趋势。“一路一带”的建设可带动沿线其他国家的文明转型和升级发展,体现出中国内陆文明、海洋文明将同时发展,标志着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信息文明转型,以及从地域性的文明走向全球性的转型。他提出,我们要推动全球化,使世界更加平衡发展,更具包容性。“一路一带”更多地让中亚国家、中国的内陆地区搭上全球化新一轮的快车,强调共商共建原则,不仅在起点上,而且在过程中,在最终的目标上,都要实现“共同”。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方正辉指出,文化人文的交流,必将使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更加持续,更加稳定,更加深入人心。这主要是基于多元文化可以增进了交流的价值,文化的共鸣可以形成交流的精神纽带,并且在相互交流中可以彰显出人文关怀。
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金汉权主任表示,韩国政府实际上非常欢迎中国的这项倡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可以说,将成为中韩关系在未来的一大支柱。韩国希望在亚洲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日本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首席经济师江原规由认为,互联互通的概念可以加速中国对于“一路一带”沿岸国家的投资。通过丝路的倡议,可以带来繁荣,可以促进区域的经济合作。它会让亚太地区更加富裕,更加繁荣。他提出,可以建立相关的自贸区,在东盟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新的区域合作框架。
印度中国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宾提出,安全问题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印度不希望看到美中之间在这一地区存在矛盾关系,因此中国必须要阐述清楚自己的核心利益。他认为,“一带一路”或者其他任何的倡议要想行得通就必须要考虑到所有国家人民的需要和向往,同时要考虑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国经济外交的新平台。对内而言,它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最大举措。他提出,未来的“一带一路”既要利用现有的优势,同时还面临一个全新的任务,就是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否则的话,未来的“一带一路”就变成点,而不是线,更不是一个面。
广东省社科院的刘伟主任认为,未来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会更加紧密的合作,丝路沿线各国在提升贸易自由化和区域内互补性产业分工这个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商务便利,携手推动产业技术标准趋同对于中国的高铁以及通讯设备的走出去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对亚洲生产网络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将改变亚洲国家的经济距离和物流的状况;其次,将加快各国之间自由贸易区的协定,降低各国的关税水平,有利于整个亚洲生产网络的拓展;最后,将有利于这个地区国际之间的投资,进一步加快国际投资。他认为,随着生产网络的改进,在亚洲有很多新的生产中心会形成。
三 抓住发展新机遇,拓展合作新空间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计对治理发展海洋经济,和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大趋势。沿线国家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在现有成绩下继续拓展合作空间,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是与会专家讨论的又一个重点。
李肇星指出,在中国政府的推动和各国人民的参与下,“一带一路”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沿线50多个国家,还有欧盟、东盟、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等多方参与,50多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沿线国家在交通提出建设、产业和人文等领域的一些项目都取得了突破,亚洲投资银行已经有26个意向,丝路基金在顺利的启动等。他强调,今天的“一带一路”是亚洲腾飞的两个翅膀,要展翅高飞,必须同时用力,陆地和海上两个翅膀相辅相成,同等重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亚洲国家共同参与的合作蓝图,他建议亚洲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提出共建合作国家的先行关系,以更加自信、开放和从容的姿态推进海上合作,而对接合作是最有效的方式。为此,必须增进战略共识和互信,突出经济和人文合作,同时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分歧,避免分歧,影响合作大局。
何立峰指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重点疏通由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以及由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等方向的运输大通道。将从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拓展产业投资合作、深化能源资源合作、拓宽金融合作领域、密切人文交流合作、加强生态环境合作和积极推进海上合作这八个方面,重点加强与沿线各国的合作。
高燕副部长表示,商务部将扎实推进经贸合作,为沿线国家政策对接和人文交流创造条件,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形成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新格局。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要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区域贸易繁荣;二要统筹走出去和引进来,扩大双向投资合作;三要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促进海陆联通;四要深化区域、次区域合作,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
新加坡的张松声指出,作为商家代表非常支持和欢迎习主席提出的“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马六甲海峡是海洋贸易的重要来往通道,郑和留下的航海记录记载了新加坡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角色。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更大的优势,设备、条件、规模、范围和影响力都今非昔比。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比重11.16%,而新加坡是亚太重要的海运、航空的物流中心。他建议,除了贸易活动之外,还应将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加强人文交流纳入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
土耳其马尔马拉基金会主席阿坎·苏威尔作为一名接受丝绸之路理念的人,一直在关注这个议题。他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从泉州港出发途经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和印度,最终到达非洲东部。这里汇集了世界上文明发源地的国家,同时它也是东方和西方之间对话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在不久的将来,阻碍将会逐步消失,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行动、思想、商品、资本都会获得自由,而前提是商业开辟,和平和稳定。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种经济手段,还是一门哲学。它蕴含着精神所在,我们必须要做好这一哲学的统一。共建未来时要形成共同的信心,体验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
缅甸的钦貌林认为,习近平主席关于建立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对区域发展和合作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如果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成功地将东南亚和周边地区紧密结合,那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将受益匪浅。东南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而缅甸拥有绵长的印度洋和安达曼海,所以在协助和促进海上运输事业方面缅甸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机遇。缅甸社会当前正处于全面改革的阶段,一度封闭的经济正在向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所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为缅甸提供了机遇。缅甸希望可以鼓励更多的国际贸易与外商的直接投资。同时他强调,在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当中,中国还需要担心与邻国的争端,中国解决南海争端的方式将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社科院数经所的汪同三教授认为,海上丝绸之路为我们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带来了新的机遇。他建议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新常态一个重要的内容来研究,抓住机遇。因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有助于我们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稳增长的目标,有助于有效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的卢金教授认为,丝绸之路的倡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经济扩展,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又能推动贸易投资。但前提是中国必须要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当中发展,这是国内外交政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俄罗斯欢迎中国做出对亚太经济和南亚经济有利的举动,这个地方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是利益交汇的。俄罗斯和中国一样,希望能够和这些国家建立互利关系,能够建立多元化的经济关系。中俄两国应该在利益上相互合作,正如两个国家之间的战略机制。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俄罗斯的北海航道项目应该是互利合作的关系。中国已经表示了对北海航道的兴趣,表示愿意融资发展。俄罗斯也表示用远东贸易战略支持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经济日报社的副总编辑张磊认为,提出“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宗教、民族上面的冲突。习近平去年在中国友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用“和”文化推进中外友好合作。中国推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行动,应该以“和”的文化,坚持和平,坚持合作,坚持共赢,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放出更大的光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傅梦孜指出,与其他类似的倡议相比,“一带一路”具有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是推动构建导向的共同体,中国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是沿线地区和国家有着强烈的发展诉求。在建设中要避免单相思似地盲目推进合作项目,要将沿线国家发展诉求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的规划制定过程当中。此外,要争取南海问题逐步降温,避免其干扰东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还要尽力完善自身的能力建设,加强国内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加强风险的预警,强化调查研究,做好沿线国家的风险评估及具体项目的风险评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是华侨华人聚集区,也是华商力量最强的区域,他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发挥巨大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华侨大学王焕芝副教授就指出,华侨华人是中国公共外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将发挥举轻若重的作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成功将取决于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相互欣赏。海外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及华文媒体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组织资源。福建省侨联副主席陈式海也谈到,目前全世界华侨华人有6 000万人以上,其中福建人有1 580万,侨联是中国政府联系海外侨胞的纽带。
巴基斯坦驻广州总领事巴伯·阿明指出,巴基斯坦领土面积是79万平方公里,服务业占到GDP的57.7%,农业占21.4%,工业占20.9%,人口1.86亿,是“一带一路”构想中一个重要的国家,它为中巴之间原有的战略经济政治合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双方提供巨大的经济和贸易机遇。
此外,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福建地方的学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发言者都围绕主题表达了真知灼见,共同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献计献策。比如,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茂兴就建议,依托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基金,引导福建企业通过建设产业合作园区等形式扩大对东盟的投资,加强福建和东盟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实现区域产业的合作优势互补。其他观点,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全面转述。
总之,此次研讨的成功召开,对增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相互理解与坦诚沟通,树立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的理念,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胡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