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乌克兰"橙色革命":内外因素及其影响分析
李兴  周雪梅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5年第4期 2010年12月30日
        【内容提要】 2004年年底乌克兰总统大选出现了危机和戏剧性局面,这当中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因素的作用。在国际因素方面,主要是以俄罗斯为一方,以美国、欧盟为另一方之间的明争暗斗。美欧支持反对派尤先科,是北约、欧盟东扩思想的继续,是对俄罗斯的进一步挤压。乌克兰"橙色革命"是独联体内"颜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地缘政治形势更加严峻,但未必意味着俄罗斯真的失去了乌克兰。乌克兰未来的走向仍然令人关注。
  【关键词】 乌克兰 "橙色革命" 俄美关系 政治危机
  【作者简介】 李兴,196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周雪梅,1970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875)

  2004年年底,乌克兰围绕总统大选出现了政治危机:第一轮投票无一人胜出,第二轮投票由时任总理亚努科维奇和反对派领袖尤先科决战,得票相近,亚努科维奇略略领先,两人都宣称自己获得了胜利。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俄国家杜马向亚努科维奇表示祝贺。美国和欧盟则指责乌克兰这次大选有"舞弊"行为,表示不承认选举结果。尤先科率支持者们在首都基辅游行、示威,对政府施加压力。在国内反对派和西方的压力下,乌克兰于2004年12月26日举行总统大选第三轮投票。美国、欧盟表示欢迎乌克兰最高法院的裁决,俄罗斯表示乌克兰总统大选是乌克兰内政,要在尊重乌克兰宪法的基础上进行。俄美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干涉乌克兰内政。乌克兰国内对垒双方也互相指责对方要害。乌克兰一度面临着国家分裂的危险。关于12月26日大选的结果,新的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反对派领袖尤先科战胜了时任总理亚努科维奇。尤先科喜极而泣。亚努科维奇则宣布拒绝接受大选结果,指责尤先科在大选中"舞弊",并向乌克兰最高法院上诉,要求宣布此次选举结果无效。尤先科则呼吁其支持者围困政府。双方再度对垒,剑拔弩张。北约、美国和欧盟对乌克兰总统大选第三轮投票的结果表示欢迎,而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观察团则坚称其"非法"。最后,乌克兰最高法院驳回亚努科维奇的上诉,亚努科维奇宣布辞职。尤先科着手组建新政府。2005年1月24日,尤先科宣誓就任乌克兰第四任总统。乌克兰政治危机自此告一段落。反对派夺取了政权,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取得成功。
  

一 内部因素

  乌克兰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人口4795万(2003年1月1日)。乌克兰工农业基础比较发达,经济、技术比较先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平原广阔而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是东欧地区的一个大国。其主体民族为乌克兰族人;俄罗斯族人也不少,有100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2%。历史上乌克兰从未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过,而始终被周边强国所吞并和瓜分。先是受波兰的奴役,1654年与俄罗斯合并,成为俄罗斯的附属国。之后,又被波兰和俄罗斯肢解和瓜分,分割为东西两个部分。一战以后,乌克兰重新统一,后来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在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享有比较高的地位,直至1991年8月宣布独立。
        乌克兰国内民族、宗教、文化和经济的分布颇具戏剧性。以第聂伯河为界,东部和南部主要是俄罗斯族人,讲俄语,信奉东正教,克里米亚和顿聂茨克等地过去长期属于俄罗斯,居民在文化、心理上亲俄情绪比较重。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以重工业为主;而西部地区主要是乌克兰族人,信奉天主教,不少地方历史上属于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国,由于长期分割而形成强烈的亲西方情绪,对俄罗斯没有好感。经济上以农业、小工业为主,相对落后。居民主要讲乌克兰语。首都基辅位于全国的中心、第聂伯河之畔,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主要居民是乌克兰族人和俄罗斯族人,乌克兰语和俄语可以并用。乌克兰东西两边的民族属性、宗教信仰、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相差甚大。
  乌克兰国内亲俄与亲西方的思想都有基础和市场,亲俄和亲西方的势力都比较大,从普通老百姓到知识分子再到政界精英都表现了明显而严重的分歧。加之乌克兰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性:东欧平原、黑海之滨,欧洲与亚洲、东方与西方的交汇地带,正处在俄罗斯与北约、欧盟成员国之间。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各有势力和影响,独联体、北约和欧盟在此迎面相撞。这就决定了乌克兰的对外政策不得不左右逢源,在夹缝中生存。外交特别重要,内政受外交的影响很大 [1]。在这次总统大选中,总统候选人、时任总理亚努科维奇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主张与俄罗斯更紧密的一体化,俄语获得官方语言地位,并实行乌俄双重国籍,得到了东南部俄罗斯族人以及乌克兰共产党等政党的支持;总统候选人、反对派领导人尤先科则主张乌克兰不仅要加入欧盟,而且要加入北约,得到了西部乌克兰人和"我们的乌克兰"、乌克兰社会党等政治力量的支持。这样,在国内形成了地缘上东西分界非常明显的、旗鼓相当的格局。在第三轮投票 中,尤先科赢得了西部的17个行政区,而亚努科维奇赢得了东部和南部的10个行政区。俄罗斯、美国和欧盟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整个竞选过程中有力地施加自己的影响,支持自己所青睐的候选人。尤先科指责俄罗斯干预乌克兰大选,亚努科维奇则谴责美国对乌克兰大选施加压力。乌克兰总统大选具有戏剧性,出现了复杂的局面。

二 俄罗斯因素

  乌克兰与俄罗斯同属于东斯拉夫民族,地理、历史、文化、人文(血缘)和经济联系十分密切,有"小俄罗斯"之称,近乎兄弟关系,差不多所有的乌克兰人都会讲俄语,乌克兰语被视为俄语的一种方言。从地理上看,俄罗斯是乌克兰的最大邻国。从历史来讲,乌克兰与俄罗斯共同生活近300年。基辅罗斯可以说是两国共同的历史、文化起源。乌俄两国居民都主要信仰东正教。两国接受基督教是从乌克兰第聂伯河的洗礼开始的。东正教的中心可以说是从拜占庭经乌克兰(基辅)北上而到达莫斯科(俄罗斯)的。两个民族通婚普遍。从现实来看,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独联体的重要成员国,乌克兰前总统库奇马和普京曾先后担任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主席。两国的经济联系也很密切。乌克兰90%的工业能源依赖从俄罗斯进口,对俄贸易额占乌克兰对外贸易总额的50%,两国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俄罗斯的经济对于乌克兰影响很大。俄罗斯卢布与美元的汇率会影响到乌克兰格里夫纳与美元的汇率。两国还在谋求建立关税同盟。因此,虽然历史上乌克兰与俄罗斯恩恩怨怨,但乌克兰离不开俄罗斯,乌克兰有一种强烈的俄罗斯情结 [2]。何况乌克兰本身,特别是其东部、南部和中部有大量的俄罗斯族人。
  反过来,俄罗斯也有一种强烈的乌克兰情结。当苏联解体、乌克兰宣布独立时,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感到惊讶,因为在他们看来,俄罗斯从来就没有把乌克兰当作外人。2001年,普京总统在参加乌克兰独立十年庆典时讲,俄罗斯热爱乌克兰,关心乌克兰,希望俄乌两国不但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同胞亲戚关系,相互帮助 [3]。为此,莫斯科不惜对乌克兰做出某些让步,力图拉住乌克兰,如在俄供应乌克兰能源问题上以及在刻赤地峡问题上。俄乌两国领导人经常互访和会面,协调两国关系并建立了亲密的个人关系。
  对于俄罗斯来说,如果说莫斯科是心脏,圣彼得堡是头部,那么基辅就是"足"。乌克兰是独联体的重要成员,与俄罗斯拥有1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是阻挡北约东扩的最后一站,是俄罗斯与北约、欧盟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它关系到俄罗斯南向黑海的出海口。俄罗斯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基地--黑海舰队是一块"飞地"。如果俄罗斯失去了乌克兰,就会失去自己在黑海的"飞地",俄罗斯多年苦心经营的独联体就有空心化的危险,其势力范围将再朝亚洲方向后退,失去黑海出海口,失去走向欧洲的强有力的"腿"。乌克兰一旦加入北约,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就会直逼俄罗斯南大门,给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心理带来极大的威胁和压力。
  所以,俄罗斯认识到乌克兰的重要性,担心失去乌克兰,一改从前的低调,冷战后第一次在国外施展自己的影响,强调自己的意志,表明自己的意见。俄罗斯公开支持亚努科维奇,普京总统甚至在大选结果尚未正式公布的情况下就向亚努科维奇表示祝贺,足以说明俄不愿失去对乌克兰的影响。普京批评西方在乌克兰总统大选问题上采取了冷战式的"双重标准",批评西方企图分割独联体和孤立俄罗斯。第三轮选举结果揭晓,亚努科维奇得票落后,独联体的一些观察员揭露在乌克兰西部选举中存在的违法和舞弊行为。独联体执行秘书对这次投票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认为是"非法的"。但随着尤先科取胜的明朗化,俄罗斯只有采取默认与现实的态度。为了安慰俄罗斯,同时应对国内的压力,尤先科就任总统后第一个出访的国家就是俄罗斯。普京总统委婉道歉,并说由于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俄罗斯愿意与乌克兰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双方表示要在天然气领域加强合作。2005年5月,尤先科再到莫斯科参加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庆典。

三 美国因素

  美国对乌克兰的政策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美国的全球战略,特别是欧亚战略,二是对俄罗斯政策的需要。冷战结束以后,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处心积虑,力图主导欧亚大陆。北约东扩,是其举措之一。冷战后,北约已经两轮东扩,囊括了中东欧的10个国家,兵临乌克兰家门口。虽然在是否加入北约的问题上,乌克兰瞻前顾后,但北约已与乌克兰之间建立了理事会,经常进行对话和协商。北约与乌克兰之间高层互访频繁。二是虽然冷战结束了,但对拥有强大的核武器库和军事实力的俄罗斯,美国还是不放心,仍然作为战略竞争对手和遏制对象看待。美国致力于挤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填补俄的势力真空,压缩俄的影响,使其彻底的"无害化"、"无为化"和"无能化"。鉴于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美国把乌克兰视为对俄博弈的一个极重要的舞台,想把俄势力彻底赶出乌克兰,使其从一个"不正常"的欧亚帝国变成一个"正常的"民族国家,从而为北约的再一轮东扩打开通道。对于独联体,美国力图削弱,甚至挑拨独联体国家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特别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防止它们重新一体化,并增强自身对乌克兰的影响 [4]。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乌克兰建立了特殊关系,双方成立了北约-乌克兰协商委员会,乌克兰已经成为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国。美国鼓动乌克兰成立与独联体相抗衡的"古阿姆"集团,力图削弱俄罗斯的影响。
  对于乌克兰,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与乌克兰总统库奇马会晤,美国答应帮助乌克兰拆卸战略进攻性武器,促使乌克兰国防工业转为民用,为此额外拨款1000万美元,另拨500万美元建设乌克兰科技中心,200万美元发展双边军事合作。美国官方代表多次正式声明,在苏联解体后形成的独联体国家中,在获得美国的援助方面乌克兰居于第一位 [5]。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主要集中在传统上比较亲西方的西部地区,而对传统上亲俄的东部地区的援助很少。美国过去总是站在乌克兰反对派一边,指责乌克兰当局压制民主和自由。受2003年格鲁吉亚"玫瑰花革命"成功效应的影响,美国准备再在乌克兰来一场"栗子花革命",从而把自己势力的触角深入独联体内部,打破俄罗斯对独联体事务的主导。在这次乌克兰总统大选中,美国支持亲西方的反对派尤先科,甚至尤先科支持者静坐使用的帐篷、吃的食物都是美国提供的。美国对乌克兰的第二轮重新选举也进行了资助。在第二轮选举中,亚努科维奇稍稍领先,美国就指责大选"舞弊"、"不公正",施加压力和影响。乌克兰最高法院裁决选举无效,决定再一次举行总统选举。美国表示欢迎。选举结果的翻盘,使反对派尤先科取得了某种政治优势。第三轮投票结果出来以后,尤先科占了优势。美国方面立即发表声明,认为这次选举基本上是民主的、自由的,美国期待着同乌克兰人民选举出来的新总统合作,并表示将增加对乌克兰的经济援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也对尤先科的当选表示欢迎。布什总统与尤先科通电话,表示期待着双方的合作。不久,尤先科即访问了美国。


四 欧盟因素

  欧盟的立场与俄罗斯不同,与美国相似,但又不完全与美国一致,而是相对温和。乌克兰是欧洲国家,加入欧盟是乌克兰对外战略的优先方向。与对北约东扩的态度不同,乌克兰对欧盟及其统辖下的快速反应部队给予的是正面评价 [6]。欧盟也有意东扩到乌克兰,因为乌克兰的战略地位和市场潜力是欧盟所需要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高层交往比较频繁。1994年,乌克兰与欧盟签订了伙伴与合作关系协定。乌克兰在欧盟总部派驻有代表。欧盟承认乌克兰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乌克兰有大量的投资和援助。欧盟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投资在乌克兰的外资中占有重要地位。欧盟东扩后,乌克兰已直接与欧盟成员国相邻,并成为欧盟优先考虑的入盟对象之一。
  欧盟在安全、军事和经济诸方面与俄罗斯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合作关系,在反对美国的单极独霸、主张世界多极化方面与俄罗斯有共同语言,但在反对俄罗斯主导独联体国家事务方面,欧盟与 美国一致。多年来,俄罗斯不仅反对北约,也反对欧盟染指独联体内部事务,对欧盟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特别是斯拉夫国家乌克兰的关系存有戒心,担心欧盟的渗透会削弱独联体的凝聚力,从而影响俄罗斯在独联体的威信和地位 [7]。在乌克兰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中,欧盟批评选举有"舞弊"行为,要求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同时反对乌克兰分裂,强调要保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欧美国家在乌克兰总统大选问题上共同向乌克兰当局施加压力,与俄罗斯展开明争"暗斗"。在欧安会上,西方国家打算通过一个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声明,由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的反对,未果。但欧美联手,俄孤掌难鸣。俄罗斯从原来立场有所后退,同意大选要在乌克兰宪法框架内解决,并表示?quot;无论谁当选为总统,俄罗斯都愿意搞好与乌克兰的关系"。普京总统还说,俄罗斯并不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与北约东扩不同,俄罗斯认为乌克兰加入欧盟将是一个积极因素。普京讲话明显具有分化欧美的意图。欧安会派遣了大量工作人员监督第二轮总统大选重新投票。第三轮投票结果揭晓以后,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认为乌克兰此次选举基本达到了欧安会、欧盟委员会的标准,欢迎尤先科获胜,并表示欧盟将促进乌克兰融入欧洲的进程。乌克兰面临着发展与欧盟关系的极好机遇。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说这次大选是乌克兰走向民主和自由之路的重大一步。获胜后的尤先科发表演说指出,乌克兰新内阁的组成要采用欧洲模式和欧洲原则。在总统就职仪式上尤先科说,乌克兰的选举翻开了欧洲历史新的一页。乌克兰不是什么欧洲的边缘地带,而是欧洲地理的中心。乌克兰的战略目标是融入欧洲、加入欧盟。欧洲的未来发展之路就是乌克兰的未来发展之路。

五 小结与分析

  围绕总统大选而出现的乌克兰政治危机,是乌克兰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俄美之间的新一轮较量,体现了俄美之间传统的地缘政治色彩;是北约、欧盟东扩思想的继续,也是下一轮东扩的前奏。美欧企图进一步挤压俄罗斯,是冷战思维的继续。反对派尤先科当选,一是因为他得到了美欧的有力支持;二是上一轮选举结果翻盘,使其对手亚努科维奇在政治上处于不利地位;三是亚努科维奇在大选中休假,失去了利用现有行政资源的机会;四是一部分亚努科维奇原来的支持者由于种种原因而转向。尤先科的胜利,也说明美国在这一轮博弈中暂时得手,"橙色革命"获得成功。俄罗斯地缘形势变得更为严峻。乌克兰会不会退出独联体?其未来走向令人关注。
  独联体内的"颜色革?quot;表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至今尚未结束,独联体内的"颜色革命"是其继续。继格鲁吉亚"玫瑰革命"、乌克兰"橙色革命"和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成功以后,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波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如乌兹别克斯坦、摩尔多瓦,甚至白俄罗斯等。目前,俄美围绕白俄罗斯的斗争已经初露端倪。独联体有空心化的危险。俄罗斯还非常担心塞瓦斯托波尔军港俄罗斯舰队的生存与安全问题,因为乌克兰已经提出了俄从乌撤军的问题。长期以来普京总统苦心孤诣拉拢、笼络乌克兰的政策没有成功。俄罗斯的战略收缩还在继续。俄罗斯之所以做出强烈反应,是因为担心失去对乌克兰的影响。对于此次乌克兰总统大选结果,美欧满意,俄罗斯只能承认现实。
  乌克兰是北约、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最大邻国,对于俄罗斯尤其重要。其特殊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其外交只能采取"骑墙"政策,左右逢源,灵活务实。无论谁当选总统,都离不开俄、美、欧盟三家。乌克兰要在夹缝中生存,它可能有所侧重,但绝不会轻易得罪谁。尤先科也会平衡与美、俄、欧的关系,弥合与俄罗斯的关系,这既是因为乌克兰国内亲俄势力比较大,更是国家利益离不开俄罗斯,特别是其能源依赖俄罗斯。现在得出俄罗斯失去了乌克兰的结论为时尚早。尤先科获胜后不久在基辅中心独立广场发表讲话说:"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不取决于俄罗斯、美国或欧洲,而掌握在乌克兰人民自己的手中"。尤先科曾承诺,他担任总统后正式访问的第一个国家将是俄罗斯。大选尘埃落定 后,尤先科发表讲话表示要发展与俄罗斯的亲密友好关系,并说俄语在乌克兰的地位不容置疑。尤先科信守诺言,就任总统后的第一个出访国家就是俄罗斯。普京也很快回访基辅,双方表示要加强能源合作。
  以季莫申科为总理的乌克兰政府采取了限制石油进口的一些相关措施,惹恼了俄罗斯石油供应商,为了缓解国内反而加重的能源短缺,尤先科总统不得不亲自出面,向俄罗斯石油供应商道歉,并宣称乌克兰政府是欧洲最糟糕的一个政府。尤先科对任命季莫申科为总理感到后悔 [8]。当然,乌克兰内部不排除有动荡的危险和潜在因素。如何整合内部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之间的分歧,团结全国人民,防止分裂,走出一条符合乌克兰国家利益的发展道路,乌克兰新领导人任重而道远。
  乌克兰地理上属于东欧国家,其对外战略目标是要融入欧洲、加入欧盟 [9]。由于欧美之间既有一致,也有不一致,欧盟比美国更宽容、要温和,主张文化多样性和多极化,因而表现出与美国不一样的色彩,可能相对容易为各方所接受,从而不自觉地充当美、俄、乌之间调停人的角色。乌克兰可能加快融入欧洲、亲近欧美的步伐,侧重于欧洲标准,淡化以前的全方位平衡外交,但也不一定疏远俄罗斯。颜色革命并不意味着非此即彼,亲美反俄,国家利益才是各国关注的根本。乌克兰"橙色革命"未必意味着俄罗斯真的失去了乌克兰。"颜色革命"固然有国际因素的作用,但也未必如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对俄罗斯不利。
  虽然由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反对,欧安会没能通过关于乌克兰总统大选的声明。但东欧地区总的态势是美强俄弱,美进俄退,美攻俄守,美欧对俄的遏制和挤压已经非常明显,而且已经抵达俄罗斯的家门口。俄也并非全无优势,更不会坐以待毙,而将尽力变被动为主动,有退有进,有守有攻,全力与美欧周旋,捍卫自身的利益,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和生存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5BZZ022)

                                  (责任编辑 刘庚岑)

[1] 李 兴:《乌克兰独立以来与俄、美、欧(盟)关系演变述评》,载《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4期。
[2] Ю.Годин:ВступитлиУкраинавславянскийсоюз?МЭМО,2001№4;А.А.Лузан,УкраинаиРоссия:факторыотчужденияисближения,ВестникМГУ,1998№5.
[3] 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2001年8月23日在基辅参加乌克兰独立十周年庆典时的电视讲话。
[4] C.М.Самуйлов:ПолитикаСШАвотношенииСНГ,США:ЭПИ,1980№10.
[5] 同上。
[6] 〔乌克兰〕列奥尼德·鲍里科夫、米哈伊尔·巴什科夫:《乌克兰-欧洲:寻求共识,应对新挑战》,载〔乌克兰〕《明镜周刊》,2001年9月27日。
[7] Jennifer,D. P. Moroney,Taras Kuzio,Mikhail Molchanov(eds.),Ukrainia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Theore 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London and Westport,2002.
[8] 〔乌克兰〕《真理报》2005年5月24日。
[9] 〔乌克兰〕季米特里·巴吉夫:《乌克兰的地缘战略》,乌克兰科学院国家与法律研究所编印,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