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疏远"的邻居--俄日之间的信任问题
李勇慧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2期 2010年12月29日
        【内容提要】 信任是国家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国家关系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构成信任的因素往往来自对历史的继承,对国家制度的认同以及对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认识程度。由此,俄罗斯和日本之间存在信任问题。国家利益是建立信任机制的基础,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内的机制建设,通过领导人并非盲目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全面的规划,畅通的信息交流,随着国家间交往的范围和规模的扩大,俄日间低信任度将会得到改变,逐渐建立起信任机制,因此所签订的和平条约届时又将是信任机制的法律保障。长期以来,领土问题是俄日建立信任机制的最大障碍。本文将分析导致俄日之间低信任的有关因素,以及未来两国建立信任机制的可能性。
  【关键词】 俄罗斯 日本 俄日关系 信任 国家利益
  【作者简介】 李勇慧,196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北京 100007)

  1855年2月7日,沙俄同日本签订了《俄日友好条约》,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以和平方式划定了边界。后来,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日间发生战争,150年后的今天,两国至今尚未签订和平条约,仍然存在着悬而未决的领土问题。与此同时,政治关系一直不能令人满意,经贸关系也始终处于低水平。可以说,长期以来,俄日关系一直是既非和平也非战争的状态。这一切都是两国之间缺乏信任的表现和结果。这种低信任对两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损害是显然的,它使和平条约的签订受阻,使领土问题的解决陷入困境,并将长期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有鉴于此,两国需要通过多方面的交往,寻找走出困境的办法,逐渐建立信任机制,在此基础上解决领土问题。因此,信任是两国关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2005年2月7日是《俄日友好条约》签订满150周年的日子,为此,日本原本希望普京总统在这个时候访日,但因两国在领土问题上的立场分歧,俄总统决定推迟访日,那么,领土问题能有所突破吗?俄日间的信任机制能否尽快建立?本文将分析导致俄日之间的低信任的原因,以及未来两国建立信任机制的可能性。
  

俄日之间低信任度的原因

  信任因素对于两国之间的信任度十分关键。构成信任的因素往往来自对历史的继承,对国家制度的认同以及对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认识程度。俄罗斯和日本"感情"问题的发端和进展很难与历史分割。
  (一)俄罗斯和日本虽然是近邻,但是历史上争夺和疏远的历史远远长于平静和友好的历史,并且,这部历史成为影响两国相互看待对方的主要因素。 从日本方面看,对俄罗斯缺乏信任的,原因大致如下:
  1.俄罗斯资本主义初期的经济渗透和领土扩张史,使具有岛国心态的日本对它的最初印象就打上了恐惧和仇视的烙印。
        从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末,沙俄掀起了向北太平洋扩张的浪潮,首先是对千岛群岛、阿拉斯加和库页岛的勘察和入侵。日本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沙俄扩张的目标之一。从1792年到1853年之间,俄国人共到过日本14次。此时的日本已深刻地感受到了外来的威胁,加强了海上防务力量,警戒俄罗斯。这期间,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远东的势力不断增长,沙俄同它们在远东的争夺日趋激烈。1854~1855年,日本先后同美、英、俄、荷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的友好条约。日本的大门从此被打开,闭关自守的局面被强迫划上一个句号。进入幕府末期后,日本舆论多对俄罗斯经济、文化的落后有所指责,认为俄国仍是未开化之国,无长物值得学习。
  1868年日本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运动取得成功后,明治政府派出使节团,赴欧美访问,交涉修改不平等条约,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通过考察,日本得出富国强兵,实行专制集权主义统治的结论。因此,面对四周各资本主义列强的争夺,日本也以列强为样本,妄图通过对外扩张,加速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张之始,日本首先制定了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政策。但在此之前,沙俄早已将这两个国家视为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自然不愿让日本染指。这样,俄日两国在远东地区的争夺取代了延续了百余年的沙俄向日本的单向侵略扩张。俄国被日本当局视为主要敌国,日本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恐俄心理。譬如,19世纪80年代晚期,俄国决定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对此,日本政府认为,西伯利亚铁路竣工之时,将给远东地区带来特别剧烈的变动,而作为沙俄的邻国--日本在此后10年内将面临危险。同时,社会舆论也推波助澜,指出西伯利亚铁路修成时,日本的寿命将缩短等 [1]。西伯利亚大铁路使日本人似乎时刻都感受着来自沙俄的威胁。中日甲午战争后,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部,沙俄同日本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其结果导致了俄日战争的爆发。沙俄虽然在战争中败北,但其军事力量远未被摧毁。日本担心沙俄报复,仍然对它十分警惕。俄日 战争后,日本依然以沙俄为主要敌对国,并以此为目标,继续制定了自己的扩军计划。
  2.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些问题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人对苏联的看法。
  首先是苏日间的中立条约问题。日本认为,二战中,在日苏中立条约还有效期间,苏联竟单方面废弃条约而向日本宣战,来换取日本千岛作为其参战的代价。二战结束后,日本当局曾利用苏日中立条约作为其反苏的宣传材料,这一举动无疑也激起了日本人已有的反苏情绪。许多日本人认为,苏联背信弃义,是不可靠的国家[2]。
  其次是领土问题。二战即将结束时,苏联应盟国的要求在战争的最后时刻出兵日本,占领了日本北海道以北的四个岛屿,即日本所要求归还的北方领土。这一问题是苏日以及今天俄日关系中的主要障碍,对双方来讲都犹如鲠骨在喉。日本坚决主张对四岛的主权所有,并要求将此项内容写进和平条约;而俄罗斯则认为以1956年的联合宣言为法律基础,在签订和平条约后解决领土问题。双方在首先签订和约归还两岛,还是首先解决四岛的主权问题上难以达成妥协,因此,直至今日,俄日两国间都没能够签订和平条约。此外,许多日本人认为北方领土被占使日本人难以摆脱由战争失败而带来的压力。
  再次是战俘问题。在俄日战争中,日军约损失67.7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59.4万人被苏军俘获。这些战俘被押往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群岛和中亚等地,关进战俘拘留所。严寒的气候,恶劣的生活条件加之沉重的体力劳动,致使大批的战俘死亡。关于被拘押的人数和被释放的人数问题,俄日之间直到现在一直存在分歧。战后,由于美国意欲独占日本,便利用俄日间存在的战俘问题对苏联进行舆论攻击。由于被拘押者必须被迫服定额劳役并被置于用共产主义洗脑的处境,这也在日本国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激起了日本国民的强烈反苏情绪;此外,战俘问题也在战俘亲属的心理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也长期遗留下了千岛群岛扫墓问题等等。
  从俄罗斯方面看,俄罗斯对日本不信任始于1904~1905年的俄日战争。俄日战争中沙俄的海军力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俄日战争是远东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确立了日本的强国地位,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力量对比。沙俄的惨败,突显了日本在东北亚的实力,对俄国人震动非常大,沙俄开始对弹丸之国日本怀有戒心。2003年2月10日是俄日战争爆发100周年纪念日。俄罗斯的许多媒体都报道了当年一个海军指挥官的日记,其中写道,想不到强大的沙俄竟然被小国日本打败,此国将是远东之患,今后绝不可小视。
  (二)自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直至冷战结束,苏日互不信任、怀有敌意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于两国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 从日本方面看,基于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取向,日本把苏联此后出于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一些所作所为都归结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此外,冷战时期,日本将苏联视为惟一的对本国安全构成重要威胁的国家。
  十月革命后,苏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与日本的国家体制截然不同,日本对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感到非常恐惧。日本采取了支持高尔察克、参与推翻苏维埃政权的行动。在1925年同苏联的谈判中,日本政府坚决要求禁止在日本和朝鲜进行共产主义宣传。因为,当时在日本国内发生"米骚动"[3]后,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日渐发展。1925年,苏联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日本当局对共产主义的渗透和扩展的恐慌感又加深了一层。虽然在苏日两国的基本条约第五条中议定,禁止相互宣传和进行破坏活动及对此类活动的支持,但日本政府并不认为这个协议能够抑制共产主义思想和运动在日本的渗透和扩展。出于对日本政治体制的维护,日本当局在国内掀起了反共的宣传,并制定和通过了治安维持法 [4],此举不仅是以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为取缔对象,而且要镇压一切批判天皇制权力和日本帝国主义内外政策的思想和运动。这些举动极大地阻碍了这一时期苏日关系的发展,加深了日本人对苏联的错误认识。为了对付所谓的苏联的军事威胁以及共产主义攻势,1936年11月,日本 同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协定表面上标榜的是对共产国际的破坏活动要相互合作,采取防卫措施,但秘密附件则明确表示,以苏联为对象,约定日德两国中的一方与苏联进入战争状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有利于苏联的行动;非经双方同意,不得与苏联缔结政治性的条约。结果,当苏联方面得知这一事实后,立即采取行动,拒绝签订已经谈判完毕只待签字的苏日渔业条约。渔业是关乎日本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尤其日本是一个以海产品为主的国家,因此,日本对苏联的不信任进一步加深。
  冷战开始后,世界分成两大阵营。日本因在1950年同美国单方面媾和,并且还同美国签订了安全保障条约,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中的一员、亚洲冷战体制中的桥头堡。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首领,自然而然地被日本视为了邻国中最具威胁的国家。作为美国和日本军方在亚洲冷战中的策略之一,日本当局人为地大肆宣扬苏联威胁论,加之苏联在远东地区加大部署军事装备,结果给日本国民带来了恐惧与不安。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东西方在远东的对峙局势有所缓和。在这种前提下,1956年,苏日签订了联合宣言,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但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苏美在全球越来越激烈的争霸,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力量不断加强,这给日本带来了巨大压力。1979年,苏联骤然出兵阿富汗,继而向南千岛群岛增派了驻兵。面对苏联在世界各地争夺中发起的攻势,亚洲局势的紧张,日本再度感到了来自苏联的巨大军事威胁。日本当时的军事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日本的头号敌人?quot;北方",将国内的主要兵力都集结于日本的北海道。
  除了冷战的因素以外,社会主义国家所犯的错误,也使日本国民对苏联产生了消极的印象。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列宁、斯大林和布哈林等苏共领导人的观点给日本的知识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苏联内部出现的消灭富农,政治清洗,1956年出现的对斯大林的批判和匈牙利事件,并且从60年代开始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东欧遭到否定等等有损社会主义形象的事件相继发生,使日本左翼知识界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形象发生了动摇。
  从苏联方面看,十月革命胜利后到二战结束前,苏日两国一直处在兵戎相见的状态下。二战爆发后,日本法西斯对亚洲发动侵略战争,在战争后期,苏日成为交战双方,这一时期,苏日互为敌人,没有信任可言。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日本出兵远东,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1918年协约国已宣布停止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但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日本军队仍拒不撤走,保持着强大的势力,直到1922年日本才从西伯利亚撤回了自己的军队。这期间日本对远东的苏维埃政权进行了孤立和经济封锁。二战前,日本仍以苏联为主要敌人,在中国的东北部边界,利用伪满洲国这一工具不断向苏联挑衅,其主要手段是制造边境冲突。著名的事件有张鼓峰事件、诺门坎地区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二战中,苏日成为交战国,最终德意日法西斯被盟国打败。
  苏美冷战时期,由于日本同美国的特殊军事同盟关系,苏联对日本高度戒备和冷淡。为此,苏联在冷战时期一直不承认苏日间存在领土问题。千岛群岛在冷战后期的核军备竞赛中,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苏联太平洋舰队可以从这里的水域悄然进入太平洋,苏联能够在鄂霍次克海上打击美国。日本针对苏联的立场,在对苏关系上,提出了"政经不可分"的原则。两国的信任度在这时期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放弃了共产主义而向"民主"和"市场"的国家转变,同日本等西方国家之间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但是,俄日双方的信任度并没有因此而增强。 从日本方面看,由于俄国内政治混乱、经济崩溃以及历史积怨甚深,俄罗斯在意识形态上的转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日本人对俄罗斯人的看法。在许多日本人眼里,甚至独立后的俄罗斯形象还不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1991年俄罗斯的领导人叶利钦曾答应日本尽快解决领土问题,以换取日本的经济援助。但是,俄国国内局势的发展,使两国间的领土问题成了俄各政治党派互相进行斗争的筹码,直接导致了原定于1992年访日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两次推迟行程。这对于寄希望于叶利钦来解决领土问题的日本来说,打击非常之大。受这一事件 的影响,日本国内对俄罗斯的消极看法再次呈抬头趋势。1993年叶利钦炮打白宫和随后的车臣战争又使日本怀疑俄罗斯所搞的民主政治的真实性。
  从俄罗斯方面看,独立初期的俄罗斯为了能得到西方的经济援助以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一度奉行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但是西方的回报却是"口惠而实不至",它们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国内涌现出了强大的民族主义浪潮,强烈抨击政府的亲西方政策;同时也招致了国内的政治斗争变得异常的激烈。日本是西方经济大国,又是俄罗斯的近邻,所以,俄罗斯国内的这些变化也明显地体现在了其对日政策上。这期间,俄国内关于是否要归还领土问题的争论也非常激烈。俄国人对日本"乘人之危"想要回四岛的做法非常反感。
  1997年,叶利钦同日本首相桥本举行非正式会晤,双方约定要在2000年之前两国签订和约,但事与愿违。可以说,仅凭叶利钦时代后期为改善双边关系出现的短暂的热情来解决复杂的国与国的关系,只能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许诺和空话,丝毫不能触动困扰两国的主要问题的实质,而且一旦这样的激情和热情消耗殆尽,真正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具体基础还远不能说已经建立起来,倒是反而加深了双方的信任危机。

两国建立信任机制的可能性

  信任往往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普京上台以后,希望重新寻找打开日本对俄罗斯信任之门的钥匙。那么两国能否翻过历史上这沉重的一页,日本是否认同俄罗斯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在俄日间能否通过发展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关系,逐渐建立起信任机制,为解决领土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呢?
  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常被用来解释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比如,美国著名学者福山认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乃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和表现形式,它直接会影响甚至决定经济效率 [5]。其实,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国家间的信任常常与两个国家间交往的范围和规模呈互动关系。根据这些表现,两个国家的关系也可分为高信任度和低信任度。频繁交往的国家信任度自然会增强,相互依存的程度也会加大 [6]。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国家频繁交往呢?影响国家频繁交往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国家战略的优先考虑,双方信息的交流。那么什么因素又将决定是否需要频繁交往呢?这就是国家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国家利益。
  (一)俄日在远东的国家利益与两国在各自对外政策中的作用
  当今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在远东是怎样的?俄罗斯在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过程中日本的作用是什么?俄罗斯远东地区包含着国家重要经济安全等战略利益。首先,这里战略资源蕴藏丰富,是俄罗斯实现能源战略主要依靠的地区。一方面,远东地区借助同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加入亚洲经济一体化,振兴远东以及国内经济;另一方面,俄罗斯远东得以发展将会提升俄罗斯在亚太的战略地位。其次,确保俄罗斯东部边界的安全。
  日本是俄罗斯一衣带水的近邻。随着普京以经济为中心的务实外交的深入发展,日本在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具有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俄罗斯在远东的经济利益离开日本实现起来将有很大的难度。例如,开发远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建立通向太平洋的输油管道;改造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欧亚交通走廊;尽快发展远东的经济,改造落后的经济结构,以带动国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等等。从这些项目本身看,如果日本投资到位,那将给远东地区带来巨大的变化。其次,彻底同日本改善关系,建立真正的睦邻友好关系,有利于提升俄罗斯在当前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东北亚大国关系中,只有俄日关系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相对薄弱。第三,加强俄日关系有利于牵制人口众多、快速发展的中国。日本提出修建油管同中国竞争,俄罗斯迟迟不作出决断,就是意在既为了讨好日本又能牵制中国。第四,同日本改善关系,就解决朝鲜核危机达成更多的共识,有利于加强俄罗斯在该问题上的作用和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再来看看日本。首先,日本在远东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利益。作为资源输出型的俄罗斯,与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在该地区正好形成互补。能源完全靠进口的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就把俄罗斯的远东当作自己的能源贮备地。2003年年初时出现的油管风波也表明了日本对俄罗斯远东能源的看重。其次,俄罗斯远东所表现出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关系到日本的安全利益。一方面,如果远东由于经济危机而引发混乱,那么人员的流动,将危及到日本的安定。另一方面,如果由于俄罗斯的混乱无序,造成核武器扩散和核原料的泄漏,那将危及日本的安全。
  俄罗斯在日本对外政策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除了上面提到的极为重要的能源因素外,也包括牵制中国,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考虑。此外,希望获得俄罗斯的支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以提高国际地位;以及在朝鲜半岛事务上借助同俄罗斯的合作扩大影响等。
  如果比较俄日两国在远东的国家利益,可以看到,俄日在远东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是长期的,而且近乎相同。这样,共同和长期的国家利益就是两国当今建立信任机制的基础。
  (二)普京执政后俄日两国对信任机制的构建
  为了建立两国间的信任机制,保证两国在未来频繁交往、发展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两国近几年采取了以下政策:
  首先,俄罗斯官方公开表示了要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的立场。2004年11月14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对媒体公开表示,将遵照1956年联合宣言,在签订和平条约后,将齿舞和色丹两岛归还日本[7]。这是俄罗斯政府首次在困扰两国多年的领土问题上公开表示以1956年的联合宣言为法律基础,也是改变日本对俄罗斯缺乏信任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此前,在2003年5月日本首相小泉赴俄参加圣彼得堡建都300年的纪念活动时,普京同小泉进行了意味深长的谈话,已经对解决该问题表现出从未有过而且并非盲目的决心和信心。普京表示:"解决领土问题非常重要,俄罗斯坚决为此做出努力。俄罗斯没有打算拖着不解决的意思,没有打算将它埋入'沼泽'。俄罗斯真诚地希望同日本发展关系,因为俄日关系的进程不仅对两国关系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对两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意义也很大。日本对俄罗斯来说是重要的,同样,俄罗斯对日本来说也是重要的。应该没有什么能够影响两国的关系。"普京还指出:"应该直接看待和约签订的问题,必须避免这个问题被国内政治利用。不排除有些人按照自己的利益,正在炒作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竭力解决这个问题,以免陷入绝境。" [8] 普京表示将下指示进一步活跃两国专家间的协商,调动他们共同工作的积极性。圣彼得堡谈话意义重大,为进一步进行俄日和约谈判指明了方向。
  其次,2003年1月俄日双方签订的《俄日行动计划》使两国在双边关系的交往中首次表现出有规划、信息对称的特点。同以往只谈经济合作的"叶-桥"计划不同,它涉及双边关系中的6个方面,内容非常具体和详细,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为两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增加了俄日双方行动的透明度。《计划》分为6章,主要包括加深政治对话;就和平条约进行谈判;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合作;经济贸易领域内的合作;发展国防和安全保障领域内的关系以及积极发展文化和人文关系 [9]。行动计划是在考虑到两国各项利益的基础上制定的战略性的互利文件。它是两国外交人员经过艰苦的谈判取得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成果。行动计划得以签订是两国追求长期的国家利益而并非短期利益的结果,有助于相互形成信任。
  第三,俄日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内积极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进一步构建相互信任的机制。普京同日本首脑会晤时,多次强调发展高层对话的重要作用和两国之间的合作所具有的地缘政治意义 [10]。从2000年到2003年4年中,俄日首脑正式互访5次,通过其他国际活动举行了5次会晤。两国还定期举行政府间经贸委员会会议,定期举行高层论坛,建立热线电话,两国议会定期交流。俄日政治关系正逐渐机制化。与此同时,两国在双边基础上扩大并加强军事领域内的信任措施。俄罗斯国防部部长和日本防卫厅长官定期举行互访;日本防卫厅和俄联邦国防部高级将领互访,在访问过程中计划就国际和地区安全问题交换意见,通报两国防御政策和两国武装力量建设方面等情 报;在防止领水范围以外海域及空域事件协定范围内,俄联邦国防部和日本防卫厅每年派代表团互访;在军事科学领域进行接触,双方军事院校进行接触,两国战舰定期互访,定期共同举行海上搜寻和救生的演习和训练。军事领域内的合作有助于打破所谓的安全困境,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加强地区安全合作奠定了基础,加深两国家间的互信。
  第四,俄日经贸关系在苏联解体后首次出现了良好的势头。首先,2004年,俄日贸易额首次达到近8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其次,2002年年底,在俄日经济关系历史中,日本积极表示参与俄远东西伯利亚石油管道建设。俄日还在积极准备核能利用领域内的合作。2003年12月俄总理卡西亚诺夫访日时,随行的俄能源部部长同日本探讨了核能利用的问题。双方讨论或者将向日本核电站提供大量的铀,或者在远东的4个矿区建设核电站,将电能输送到日本。具体地址已经选好,3个在滨海边疆区,1个是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俄罗斯认为,这个计划不仅可以向日本出口电能,而且还能够解决远东地区能源紧张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对远东段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进行电气化的改造。因西伯利亚大铁路是连通欧洲的桥梁,日本非常关注这项计划,日本正在考虑投资的问题。从地缘经济角度和俄罗斯的能源战略看,经贸关系将在未来的俄日双边关系中处于战略优先的地位。两国将着重挖掘相互的经济潜力,取长补短,形成一个互利的经济合作局面,从而对加深双方的互信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普京重视利用民间外交,以推动两国关系中新局面的出现,同时能够建立更广泛的信任基础。2004年成立的两个民间机构颇为引人注目。一个是俄日贤人会议,另一个是为繁荣两国经济的对话团。俄日贤人会议是2003年10月普京和日本首相小泉在泰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晤时商定成立的论坛式的民间组织。双方各选出7位名人参加这个机构。由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和俄罗斯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共同担任联合主席。俄方的其他成员为:俄罗斯石油的总裁波格丹齐科夫,库尔恰特夫研究所科学研究中心主席维利霍夫,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杜马副议长博斯,企业家联盟会会长鲍里斯基和原苏联女宇航员、现任俄罗斯外交部下属国际科学和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杰列什科娃。日方的其他成员为: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奥田硕,法政大学教授下斗米伸夫,俄罗斯东欧贸易会会长高垣佑,日本经济新闻社专栏撰稿人田势康弘,东京大学教授田中明彦,全日本柔道联盟理事山下泰裕。经过半年多的筹建,2004年4月14日,该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而且,全体人员受到普京的接见。2005年2月2日,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主要议题是力促俄总统普京访日,争取取得一定的外交成果。2004年2月,俄罗斯成立了为繁荣两国经济的对话团。该组织由原国家总理,现任审计署署长斯捷潘申为团长,成员包括:企业家联盟会会长鲍里斯基,下院贸易团主席普里马科夫,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等。从这个委员会的成员组成看,俄罗斯将会不遗余力地推动两国间经济的合作。在俄罗斯除了新近成立的这两个社会团体外,原有几个重要的民间机构在对日关系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两国间官方外交做出了有益的补充。民间外交为两国人民间加深了解,增进互信架设了桥梁。
  (三)俄日信任机制的法律保障
  俄日间建立起来的信任机制将必须以法律来规范和保障,这个法律就是和平条约。信任机制将为签订和平条约创造最有利的条件,而通过签订和平条约,奠定两国未来发展的法律基础,并终将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已形成的信任机制。和平条约对于确立日本对俄罗斯的信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约是约束和规范两国关系的法律准绳,借此可以增强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和地位。和约签订后,将会打破双方经济合作中的一些禁区,贸易额将会有所增长。可以说,俄日和约签订之日是两国信任机制取得成果之时。

  (四)领土问题是俄日两国建立信任机制的最大障碍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俄罗斯官方公开做出可以归还两岛的表态后,日本对领土问题丝毫不妥协,仍然要求一并归还四岛。如果日本一味坚持这样的观点,并且没有传递出可以协商的信息,那么,俄罗斯这次作出的选择,将不会推动和约的谈判进程。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当代俄日关系中因领土问题给两国带来的信任危机。目前,两国在领土问题的解决上谁也不愿戳破一个事实:俄罗斯非常希望同日本发展经济关系,通过日本的投资,发展远东的经济。显然,当远东经济发展上去之后,对领土问题的解决自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在这样的条件下,再加上普京在政治上的优势,可以说解决领土问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俄罗斯不付诸实施呢?原因是俄罗斯吸取了20世纪80年代末从东欧国家撤出但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的教训。在没有看到经济效益时,俄罗斯是不会轻易在领土问题上作出许诺的。从日本方面看,日本也知道在俄罗斯得到经济上的好处后,会对解决领土问题非常有利,但是在没有得到俄罗斯保证的情况下对俄进行投资非常冒险,况且日本一直坚持一并要回四岛的主权,而且特别是在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和民族主义思潮加剧的形势下,立场愈加强硬。尽管如此,如果俄日间能签订一个中间条约将有助于双方建立信任机制,有助于打破由领土问题而产生的困境。目前,由于俄罗斯官方公开了关于领土问题的明确立场,因此,俄罗斯在和约谈判中从被动转为主动,以后的谈判主要要看日本的立场。
  总而言之,信任是国家关系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俄日两国逐渐克服历史对两国关系影响的同时,以长远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所采取的政策会消除俄日双方的不信任。同时,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内的机制建设,通过领导人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全面的规划,畅通的信息交流,随着俄日间交往的范围和规模的扩大,俄日间低信任度将会得到改变,并且,在此基础上,将会签订和平条约,而和平条约又将保障建立起来的信任机制,因此,在俄日双方的不断追求中也不排除双边关系将出现实质性的突破。

                               (责任编辑 常 玢)

 

[1]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第1卷,第156页。
[2] 1998年,日本朝日新闻社与俄罗斯塔斯社以《探寻巨变中的俄罗斯的未来》为主题,在日俄两国间共同进行了舆论调查。问卷调查中在"没有信用"一项中,20%的被调查者都不信任俄罗斯人。其中,日本老年人居多,在男性50岁以上者中占到3成以上,尤其是70岁以上的男性更高达36%。有过战争经历的这一年代层,"不喜欢"俄罗斯者占到50%。
[3] "米骚动",即日本农民暴动。
[4] 治安维持法规定:取缔一切主张变革国体及否认私有财产制度的结社、运动及思想,对此处以10年以下徒刑或监禁。
[5] 〔美〕福山:《信任:社会道德和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30页。
[6] 按照相互依存的理论,信息的频繁交流,可能还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即相互对立。但这种情况主要是指在冷战年代苏美的核军备竞赛时期。
[7] http://www.rg.ru/2004/11/16/lavrov.htmlЗаявлениеСергеяЛавроваобЯпонии.
[8] Http://www.Strana.ru.2003年5月俄日首脑在圣彼得堡举行会晤普京同小泉的谈话。
[9] ЕжегодникЯпонии.2003~2004.ИВ.2004.с.236.
[10] 见2001年3月25日普京同日本首相森喜朗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