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一般基础
关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一般基础,我们很难在理论上找到完整的解释。但是,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及理论的梳理可以发现,互补性是各国经济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动因 [1] 。这里的互补主要是指"经济互补",一般情况下它包括三大方面:(1)生产要素的互补,它又可分为资金、技术、劳动力、管理经验与信息等方面的互补;(2)产业结构的互补;(3)市场的互补。互补的基础是差异性,要形成互补必然是不同的国家由于其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后天发展已形成的既存基础,包括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等等的差异,在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市场等方面存在不同的优势。
为什么互补会促进各国经济的融合呢?关于这一点,国际贸易理论已经做了证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的差异构成了各国产业间的互补,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这种互补会带来有关国家福利水平的提高;而当代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则认为,同类产品的异质性形成了各国产业内的互补,实现这种互补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同样有助于有关国家福利水平的增进。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由于生产要素等的流动障碍和贸易中保护主义的存在,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合作的局限性,在全球范围内完全实现互补显然还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合作就成了实现互补的一种次优选择。可见,正是互补性的存在构成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它能够使各个成员在集团化的过程中形成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一种关系。
在经济具有互补性的基础上,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想取得成功,还至少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1)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各个成员国的国内市场较为广阔,能较多地吸纳其他成员国的商品。这就要求各个成员国必须有较高的人均收入和较发达的产业,从而最终需求和派生需求都很旺盛;(2)组成集团的成员国之间经济上存在较紧密的分工关系,各个成员国能够彼此成为贸易伙伴;(3)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不大,贸易政策、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也基本相同,从而成员国之间容易协调贸易和经济政策,且不至于给某一成员国造成较大冲击;(4)组成集团的成员国(至少部分成员国)技术和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生产要素以及贸易产品上互有优势,既有相互竞争的一面,更有相互补充的一面,二者相得益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效应 [2] ,并保证相对落后的成员国逐步提高技术水平,优化经济结构,从而享受动态利益。
二 独联体国家的现状分析
毫无疑问,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劳动分工和生产力地域配置,独联体各成员国的经济是具有互补性的,它们绝大部分的加工部门被联结在统一的工艺"链条"中。由于一系列的原因(这些国家生产工艺水平的一致性,其产品质量的低下性及由 此造成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等),这种经济联系一般来说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国民经济的互补性和依赖性为什么没有加快独联体国家一体化的步伐呢?因为同我们上面所谈到的互补性相比,独联体国家经济之间的互补性通常是非市场的,并未真实地反映各国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原苏联各共和国之间的分工效率基本是靠初级原材料的低价格来保证的,而这种价格是扭曲的。比如,1991年,苏联天然气、煤、水泥、汽油和柴油、石油、木材、黑色金属轧材的价格水平分别是世界价格水平的3%、5%、6%、9%、13%、17%和25%。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和这些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其原材料及能源的比价逐步向世界水平靠拢,各国的运费也不断上涨,它们之间原有的许多经济联系便暴露出了非效率的特征。因此,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及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后苏联国家原来以计划体制和封闭式发展战略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的互补性并不能成为这些国家经济走向融合的坚实基础。正如俄罗斯学者希什科夫所指出的那样,原苏联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下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受到虚假的市场机制的调节,这种虚假一体化是表层的、无效率的和可逆转的。在国际经济体系中这种一体化或者是不可能的,或者注定是短命的 [3]。
再根据我们上面给出的4个条件来考察,独联体国家目前显然也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首先,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普遍经受了转轨的冲击,出现了经济的衰退和下滑。1992~1997年,独联体大多数国家的GDP和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都超过了50%,其人均GDP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后3/5。就它们的物质生产结构而言,其中加工部门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成功实施了一体化的西欧国家,也低于经济上尚未达到一体化的拉丁美洲。而且近几年在许多独联体国家(除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外)还出现了一定的非工业化倾向。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业比重显著提高;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摩尔多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加工部门的比重下降,而采掘部门的比重却增加了一倍多。这样的经济结构再加上转轨的冲击,使得独联体各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均不高,市场较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倾向于首先考虑各自的应对策略,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加强,使一体化受到影响。
其次,独联体国家间的贸易额不高,其增长速度和幅度摇摆不定。 1994~1996年它们的相互贸易额有所增长,但1997~1999年又出现了下降。2000年独联体国家的相互贸易额仅占其总贸易额的27.8%。其中,出口占19.3%,进口占45.1%(参见表1)。
表1 独联体国家内部贸易占其总进出口额的比重(%)
独联体国家 | 出口 | 进口 | ||||
1990年 | 1995年 | 2000年 | 1990年 | 1995年 | 2000年 | |
阿塞拜疆 | 92.3 | 44.7 | 13.5 | 71.5 | 34.2 | 32.0 |
亚美尼亚 | 94.7 | 62.9 | 24.5 | 73.0 | 49.6 | 19.7 |
白俄罗斯 | 83.9 | 63.0 | 60.3 | 69.8 | 66.1 | 67.2 |
格鲁吉亚 | 92.4 | 62.5 | 41.3 | 69.4 | 40.2 | 34.1 |
哈萨克斯坦 | 87.7 | 54.9 | 26.2 | 77.4 | 69.9 | 54.6 |
吉尔吉斯斯坦 | 93.9 | 65.8 | 41.1 | 72.5 | 67.6 | 53.9 |
摩尔多瓦 | 88.8 | 62.6 | 58.5 | 73.9 | 67.7 | 33.6 |
俄罗斯 | 62.5 | 18.6 | 13.4 | 42.7 | 29.2 | 34.4 |
塔吉克斯坦 | 86.1 | 37.7 | 47.7 | 79.6 | 59.0 | 82.9 |
土库曼斯坦 | 91.4 | 49.4 | 25.5 | 79.6 | 54.6 | 47.4 |
乌兹别克斯坦 | 86.0 | 39.3 | 24.6 | 78.5 | 40.7 | 27.8 |
乌克兰 | 80.2 | 53.0 | 30.9 | 68.7 | 64.6 | 57.6 |
独联体 | 73.6 | 28.4 | 19.3 | 63.5 | 42.7 | 45.1 |
资料来源:根据独联体统计委员会编《2000年独联体国家统计手册》莫斯科2001年俄文版,第33页、《2001年独联体国家统计手册》第45页资料计算得出。
独联体国家的商品交换在地理方向上的特点是:俄罗斯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其他国家的主要进出口伙伴,这些国家的贸易联系往往局限于两三个邻国。近年来,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的进出口贸易中,俄罗斯的比重扩大,其他国家的份额明显下降。比如,2001年在白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总贸易额中,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别占其出口的97.7%和进口的98.6%。乌克兰在独联体中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俄罗斯、摩尔多瓦和白俄罗斯。它们占乌出口的90.2%和进口的88.8%。在摩尔多瓦同独联体国家的贸易中,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分别占其进出口的71.6%和97.0%。而在俄罗斯同独联体国家的贸易中,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也占了出口的92.4%和进口的87.2%(参见表2)。
表2 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与
乌克兰2001年的相互贸易
(占对独联体国家贸易总额的比重,%)
独联体国家 | 白俄罗斯 | 哈萨克斯坦 | 俄罗斯 | 乌克兰 | 其他独联体国家 |
白俄罗斯 出口 进口 | - - | 0.1 0.1 | 87.0 93.6 | 10.7 5.0 | 2.2 1.4 |
哈萨克斯坦 出口 进口 | 0.2 1.4 | - - | 69.8 88.7 | 16.8 4.1 | 13.2 5.8 |
俄罗斯 出口 进口 | 35.8 33.9 | 19.6 18.3 | - - | 37.0 35.0 | 7.6 12.8
|
乌克兰 出口 进口 | 4.9 5.2 | 2.4 8.0 | 80.0 65.8 | - - | 12.7 21.0 |
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独联体国家统计手册》第46页、第70~71页资料计算得出。
对于中亚国家来说,除俄罗斯以外,其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本地区的其他国家。比如,在吉尔吉斯斯坦同独联体国家的贸易中,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和外高加索国家只占其出口的4.4%和进口的4.5%,塔吉克斯坦的上述指标分别为3.3%和7.9%。外高加索国家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在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缺乏相互贸易的情况下,除俄罗斯以外,阿塞拜疆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格鲁吉亚和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格鲁吉亚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
上述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联体国家之间遥远的运输距离和高昂的铁路运输费用决定的。比如,当前对白俄罗斯而言,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或乌兹别克斯坦的商品价格是来自波兰和德国的同类商品价格的1.4倍或1.6倍。
第三,独联体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转轨的政策取向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它们之间不太容易协调贸易和经济政策。 独联体成员国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具有技术水平较高的运输通讯系统、专门的人才和受到良好教育的国民。这类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加上哈萨克斯坦。另一类是从社会经济指标看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它们的经济结构以农业原料为主,采掘部门和农业矿产原料的初级加工部门占有较高比重,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属于此类。
转轨以后,原苏联各共和国宏观经济指标上已有的差距进一步扩大。1990年独联体12国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为0.233,1995年扩大到0.433,1999年则提高到0.530。换句话说,这些年来独联体国家间的差异增加了1.4倍。而且,在最重要的指标上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的差距为6.7倍 [4]。
因此,虽然独联体各国的经济曾是苏联统一的国民经济综合体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实现一体化会更加容易。市场一体化的正常进程不仅以有关各国地理位置的相近为前提,它还要求其技术经济发展、社会经济与政治具有充分的相似性(这一点并不与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差异性相矛盾)。就独联体国家而言,其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各成员国市场化进度的一致性。然而,后苏联国家从自己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力量对比和传统特点的客观差异出发,考虑到人们对改革的不同期望和准备,选择 了不同的重点、步骤和期限对经济关系进行变革,使其社会经济政策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它们在经济机制、立法、调节经济关系的方向和手段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独联体内部,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国家做好了一体化的准备,而技术落后、以农业原料经济为主、国家行政机关具有强权、金融市场和信贷体系不发达、所有制问题没有解决的国家实施一体化的前景则较为渺茫。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即使是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国家,一体化的兴趣也不在独联体市场。俄罗斯的居民数和总产值分别占独联体国家总数的一半和75%以上,是占第二位的乌克兰的3倍和8倍(参见表3)。就独联体成员国而言,俄罗斯的市场不仅是具有吸引力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说,迄今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一体化中自然地充当着"内核"和非正式的中心。然而,从主观上讲,俄罗斯暂时却不想担任独联体的领袖,实质上它和其他国家一样抱着观望的态度,并不能实施任何一种更有效的后苏联国家一体化的方案,以推动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独联体国家的外资中,来自俄罗斯的不超过3%~4%。
第四,独联体国家的贸易商品结构显示,这些国家的出口大多以原料为主,无论是内贸和外贸均是如此,而其高科技产品,甚至粮食、药品和日用消费品则依赖于从外部进口。 长期以来这种进出口商品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降低了独联体国家彼此之间经济上的兴趣,使得它们在经济上竞争关系占主导地位,而互补关系则比较弱。在独联体国家相互出口的商品结构中,矿产原料、黑色和有色金属、化学、石化及食品工业产品占有较大份额(参见表4)。其中,基本工业资源和粮食占57%以上,机器设备占12%,运输工具占7%。比如,在2001年对独联体国家的出口中,阿塞拜疆的主要是矿产品,其比重为54.3%;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和精矿石占65%以上;俄罗斯的矿产品(天然气、石油和煤)约占了一半,而机器设备出口则只占13.6% [5] 。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在独联体国家的出口总额中原料分别占73.2%和60.6%。乌克兰主要出口的仍然是非贵重金属及其制品;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出口中的粮食和农业原料分别为37.1%和74.6%。在这样的总体背景下,白俄罗斯的出口结构略显多样化。其中,机器设备和运输材料占34.4%,化工产品占11.3%。独联体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出口项目是动力燃料资源、黑色和有色金属、煤、锯材和化工产品。机器制造品和电子产品的比重不大,其品种也十分有限(参见表4)。
表3 独联体国家的居民、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
(占独联体和俄罗斯相应指标的百分数)
独联体国家 | 居民数 | 面积 | 国内生产总值※※ | |||
相对于独联体※ | 相对于俄罗斯 | 相对于独联体 | 相对于俄罗斯 | 相对于独联体 | 相对于俄罗斯 | |
阿塞拜疆 | 2.88 | 5.58 | 0.39 | 0.51 | 1.42 | 1.86 |
亚美尼亚 | 1.36 | 2.63 | 0.13 | 0.17 | 0.54 | 0.70 |
白俄罗斯 | 3.56 | 6.90 | 0.94 | 1.22 | 2.74 | 3.57 |
格鲁吉亚 | 1.76 | 3.42 | 0.32 | 0.41 | 0.81 | 1.05 |
哈萨克斯坦 | 5.29 | 10.25 | 12.32 | 15.96 | 5.60 | 7.29 |
吉尔吉斯斯坦 | 1.75 | 3.39 | 0.90 | 1.17 | 0.40 | 0.52 |
摩尔多瓦 | 1.55 | 2.99 | 0.15 | 0.20 | 0.37 | 0.48 |
俄罗斯 | 51.61 | 100.0 | 77.22 | 100.0 | 76.69 | 100.0 |
塔吉克斯坦 | 2.21 | 4.28 | 0.65 | 0.84 | 0.25 | 0.33 |
土库曼斯坦 | 1.72 | 3.35 | 2.22 | 2.88 | 0.67 | 0.97 |
乌兹别克斯坦 | 8.84 | 17.13 | 2.03 | 2.62 | 2.51 | 3.79 |
乌克兰 | 17.47 | 33.84 | 2.73 | 3.54 | 8.00 | 12.07 |
独联体 | 100 | - | 100 | - | 100 | - |
※:截至2001年年初 ※※:2001年数值
资料来源:根据独联体统计委员会编《2001年独联体国家统计手册》莫斯科2002年俄文版,第91、179~181、195~197、211~213、227~229、243~245、259~261、275~277、289~293、307~309、323~324、339~341、355~357页资料计算得出。
在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和乌克兰的进口结构中燃料动力资源占主体,其大部分来自独联体国家。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约有1/3的进口为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而粮食制品和农业原料是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主要进口项目(参见表4)。
由此可见,独联体各国的贸易结构类似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的贸易结构,其资源、产业结构、外贸商品等方面的相似性阻碍了它们组成高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独联体内外还有许多特殊的因素阻碍着其一体化的进程。比如,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之间的国家冲突以及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内部的民族冲突。独联体在目前的形势下既无法通过经济手段,也无法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这些冲突。另外,这些国家正努力加入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客观上它们对于同更发达的国家及经济集团合作更感兴趣,这不能不影响到它们对于独联体一体化的态度。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以俄罗斯为中心的独联体对未来世界新格局的重大影响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它们的一些政治家曾经出谋划策,试图遏制或削弱独联体的发展进程。
表4 独联体国家2001年进出口商品结构(%)
商品类别 | 出口 | 进口 | ||
对独联体国家 | 对其他国家 | 来自独联体国家 | 来自其他国家 | |
农产品 | 8.9 | 2.1 | 11.4 | 20.2 |
矿产品 | 33.5 | 51.3 | 28.6 | 2.0 |
化工产品 | 10.2 | 7.1 | 12.8 | 17.3 |
木材及木制品 | 2.9 | 4.2 | 3.4 | 3.3 |
纺织材料与制品 | 4.8 | 3.4 | 4.8 | 3.9 |
非贵金属及其制品 | 15.3 | 18.5 | 11.9 | 5.2 |
机器设备 | 12.1 | 4.1 | 14.0 | 31.2 |
运输工具 | 7.1 | 3.1 | 7.3 | 7.8 |
其他 | 5.2 | 6.2 | 5.8 | 9.1 |
总计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独联体国家统计手册》第45页、第72~83页资料计算得出。
三 独联体一体化的前景及方式
上述分析显示,独联体内虽然形成了一体化的原则,但由于一系列的客观原因,这些原则在近期内很难得到真正落实。事实上除双边条约之外,独联体国家政府和政治领袖所倡导的一体化并没有对其多边经济协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正如已经指出的,独联体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其政权的成熟程度和现行的组织机制不允许人们对其经济一体化寄予太大的希望。目前,独联体成员国仍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将原来作为全苏计划分配体系一部分的共和国经济转变为独立的、多成分的和社会取向的市场经济。在目标与任务一致的情况下,每一个独联体国家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选择了相应的方案、优先项目和改革次序。因此,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和质量将直接取决于各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度。在这一进程结束之前它将很难取得突破。世界经验证明,一体化的基础和推动力量只能是经济。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不能使彼此的经济相互作用,对于它们而言一体化是很困难的。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建立了几十个国家经济组织,但其大多数的纲领和计划都没有能够实现。这些集团内部的贸易额只占其贸易总额的5%~10%。
同时,独联体国家的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现象,它必然受到这一进程的影响。这除了表现在独联体国家在合作伙伴上有了更广泛的选择,而且客观上其所有成员也愿意和更发达 的国家及经济组织合作之外,更表现在这一进程深受国际经济规则,特别是世贸组织原则的约束。目前,所有的独联体国家都在谋求加入世贸组织。这意味着从"入世"时起,它们在加入贸易协议、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时必须遵循WTO(包括GATT-94第24款)的有关规定。
由此看来,独联体一体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普遍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双边合作将比多边一体化更为有效,微观一体化将比宏观一体化被更为广泛地采纳。同时,在3~4个最发达的独联体成员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之间发展经济一体化成功的希望最大。它们占独联体国民生产总值的87%以上、区域内出口的92.6%和进口的89.3%。即使如此,在新的四国体系下平衡独联体国家的利益也不容易。世界各地区建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区的经验证明,由于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利益被在本地区内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较为发达的国家得到,如果缺少补偿机制,工业上欠发达的国家将抵制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进一步自由化。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经济利益存在较大差异而造成的离心力使不少类似的集团解体,多边经济合作转变为双边经济合作。所以,核定各成员国利益,对经济上欠发达的国家因开放市场而蒙受的损失进行补偿是独联体一体化走向深入的前提。
另外,随着生产日益国际化的发展,一体化必然是动态的和开放性的,不排除独联体国家参与外部集团组成新的经济集团的可能(如由俄罗斯、伊朗、印度及哈萨克斯坦组成的运输联盟已经开始运作;2001年4月15日,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建立由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波兰和德国组成的连接亚洲和西欧的运输走廊的协议等),但在短期内,外部的合作尚无法取代内部的合作,在独联体框架内各成员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必然性将长期存在。
(责任编辑 张红侠)
[1]有关内容可参见王厚双著《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第一章,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根据关税同盟理论,贸易转移是关税同盟形成后的静态效果之一。在关税同盟成立以前,关税同盟国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但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以前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贸易转移的效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