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历史变迁
高欣  叶赋桂  赵伟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6期 2010年12月24日
        【内容提要】 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是从原苏联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演变和发展而来的,本文在考察原苏联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的基础上,探讨了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在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并着重分析了近年来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在结构、形式和规模上的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俄罗斯 研究生教育 学位制度 硕士 博士
  【作者简介】 高欣,1965年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叶赋桂,1966年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赵伟,1956年生,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
院长、教授。(北京 100084)

  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上秉承了原苏联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及学位制度。但随着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同时也为适应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俄罗斯研究生教育体系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概括地说,是既保留了原德国模式的影响,又吸收了英美模式的成分。例如,改变了原苏联时期能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取决于申请者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因此往往要到50岁甚至50岁以上年龄的人因为有了相当的学术成果积累,才可能经申请获得博士学位的做法,现变为可由具有副博士学位者通过3年的博士研究生学习,提交合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而获得。   


一 俄罗斯研究生教育的演变

  当今俄罗斯的学位制度是在原苏联学位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原苏联时期的学位制度又受十月革命前俄国高等教育与学位制度的影响。早在19世纪中叶,俄国就已经建立起了以培养大学师资为主要目标的较为完整的学位制度。该制度对当时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后来苏联时期学位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在俄罗斯历史上,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第一个《大学章程》诞生于1804年。该章程规定,"大学培养研究生以充实大学教师队伍"为宗旨。《大学章程》同时授权大学设立三级学位:副硕士、硕士和博士。1819年,俄国政府又颁布了《学位授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三个学科有权授予学位:哲学、医学和法学;且申请者必须参加考试;学位授予必须循级而上,不得越级。《条例》规定,任何人均可申请考试,而不管是否在正规高校中经过研究生部的学习,这开创了校外自学竞争学位的先例。当时,英法等国承认,俄国的副硕士相当于它们的学士和硕士;硕士相当于它们的博士。1863年,俄国新修订的《大学章程》为适应当时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增设了培养高级人才的新的教育培养机制--领取教授奖学金制度,即凡有志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政府提供奖学金,允许其大学毕业后留在本校,或到其他大学,或出国继续深造,以获取硕士和博士学位。这种培养机制为当时的俄国培养了大量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这也成为十月革命后苏联高校中开办研究生部的雏形。
  1917年,十月革命摧毁了俄国旧的国家机器,废除了一切旧制度,其中包括旧的学位制度,也造成十月革命后长达17年里,苏联历史上没有学位制度的"特殊时期"。尽管如此,原苏联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方式上,仍基本沿袭了与旧学位制度相衔接的培养模式,在高校中建立了履行这一职能的研究生部,为后来苏联重建学位制度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1932年,苏联成立了隶属于苏联高等技术教育委员会的学位学衔最高评定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34年正式履行职能。同年,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科学工作者及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和《关于学位和学衔条例》的决议。这两项决议对原苏联高等学校和科研机关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标志着原苏联学位制度的正式重建。
  上述决议中规定,按大的科学领域,苏联设立两级学位:副博士和博士,且博士学位的获得必须以先获得副博士学位为前提。这些决议还规定,研究生部为苏联副博士教育的载体,凡顺利完成研究生部的学习计划(校外自学申请者须参加相应考试),公开答辩学位论文并通过者,即可获得副博士学位。必须指出的是,苏联重建的学位制度将十月革命前由大学培养博士的学位与教育机制取消了,而改为博士学位申请者基于已做出的创新性科研成果撰写出学位论文后,直接由国家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的专门学科点学位评定委员会受理其答辩申请,并为其组织评审、答辩,最终由国家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合格者授予博士学位。对写出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或有发明创造的著名专家学者,也可不必答辩学位论文,而直接由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的专门学科点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其学术成果进行评定,合格者由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博士学位。1939年3月31日,苏联政府又颁布了《研究生部条例》,正式决定建立函授研究生部,以开展不脱产的研究生教育,从此在原苏联开辟出一条培养高级学位人才的新途径。1959年,苏联政府又批准设立了一种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特别研究生部,其主要工作是定向为那些没有条件就地培养科学和教育人才的各部门和地区等培养高级后备人才。此类学员入学时,可不走国家级考试竞争之路,而是由各地区和单位推荐,并通过拟就学高校组织的入学考试后,就可进校学习;这类研究生毕业后,必须回原选送单位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苏联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位制度、培养质量、结构形式及其方向等不断提出新的要求。1974年,苏共中央和原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革科学干部和科学教育干部评定工作措施的决议》。时隔一年,苏联部长会议又批准了《学位学衔授予条例》。这两个文件是苏联从1974年一直到解体前执行的学位评定制度的基本准则。
  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面对的国内外现实越来越严峻。这一时期,苏联受到来自几方面的挑战。首先是美国的"星球大战"和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其次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再则是国内对经济发展现状和改革裹足不前、不满情绪不断高涨的挑战。形势迫使苏联领导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国家改革发展计划。1985年,苏共二十七大将改革高等教育作为刻不容缓、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从此拉开了苏联,也是后来俄罗斯教育改革的序幕。1987年9月15日,由原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与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在统一的继续教育体系内培养科学教育干部和科学干部条例》,其中规定,从1988年9月1日起,在重点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博士研究生部,以提高高等学校师资和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博士研究生部招收40岁以下已具有副博士学位者,脱产学习年限不超过3年,必要时可前往国内和国外的重点科研院所或中心从事与博士学位论文有关的科研工作。
  这次教育改革,决定把"教育、生产、科研一体化"作为改革高等与中等专业教育最重要的方针和基本杠杆,从而形成由以教育和科研为中心的传统高层次人才培养旧模式,向必须与生产第一线直接相联系的新模式转变。教学-生产-科研联合体的出现,使大学与生产部门直接建立起了合作关系,进一步明确了现代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试制形成一条龙,加速了高校科技成果向产品生产领域的转移,教学-生产-科研联合体也承担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任务,硕士、博士研究生既能接受基础理论和广泛的文化知识教育,又能参加多学科的联合科研攻关,接受"真刀真枪"科研工作的训练和熏陶,从而培养出新一代高层次教育、科研人才的后备力量。应该说,这种联合体、科技园的出现,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并作用于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更直接服务于社会这一职能的进一步扩展[1]。


二 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在现行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

  俄罗斯拥有原苏联约60%的教育资源,是其教育遗产的主要继承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承继其高等教育结构和学位制度。原苏联高级学位设两级:副博士和博士(不设硕士学位)。大学本科为五年制,学生毕业时,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并参加国家级毕业考试合格者,可获得毕业证书和证章,并获得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任职资格。例如,计算机工程师,电子技术学工程师等,但不授予学士学位(外国学生可根据需要颁发学士学位证书,也可在通过学习若干追加课程并通过考试后颁发硕士学位证书)。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人通过考试可进入研究生部学习,在读完3年(少数民族4年,外国人5年)的研究生课程、完成其"在某一问题上有新突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后,可获得科学副博士学位。而科学博士学位则是科学副博士学位获得者再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在"某一学科领域取得领先成果或足够数量的有创造性的或有很大应用价值成果"后,经本人申请并由所在单位或相关学术机构推荐,可将自己的这些成果汇总,并在其基础上完成申请科学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获得。苏联解体后,在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引导下,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学位制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为使教育改革合法化,俄罗斯高等学校委员会于1992年3月通过《关于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的决议》,同年4月,又颁布了《俄罗斯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暂行条例》;1993年8月10日,又出台《关于俄罗斯联邦多级高等教育制度中硕士生培养的规定》。基于这些导向性政策的出台,俄罗斯高等院校逐渐开始了多层次、多结构的人才培养工作。
  1996年8月,俄罗斯政府颁布《俄罗斯联邦高等和高等后职业教育法》,将本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统称为高等职业教育,并将其从结构上划分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后职业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按教育对象的不同分为3个层次:不完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完全高等职业教育;而高等后职业教育则包括副博士和博士教育。
  高等后职业教育阶段是与高等职业教育第三层次相衔接的教育过程,具体为副博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学制均为3年,完成其所有培养环节,成绩合格且答辩通过者可被授予科学副博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
  俄罗斯的副博士培养制度相对比较稳定,与苏联时期相比没有太大变化。现在凡是已获得硕士学位及相当学历者,均可直接报考研究生。设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部分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研究生部,有权招收并培养副博士研究生并实施同等学力自学应试制度。研究生部分为面授和函授两种形式,前者学习期限为3年(外国学生可4年),后者一般为4年。副博士培养计划主要包括两方面:一部分是学习有关课程(外语、哲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通过这些课程的考试;另一部分是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撰写学位论文及参与教学实践。这两部分从研究生的时间安排和精力分配来看,后者是主要的。申请副博士学位的论文应是申请人独立或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完整科研著作,其中?quot;包含对相应学科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有新突破",还应能显示出申请者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和在这门学科领域内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通过副博士论文答辩者被授予副博士学位,在学位名称前要注明所属学科,如生物科学副博士、技术科学副博士等,外国学生根据国际学位对等原则,通过答辩后可直接获得相应的英文博士学位(Ph.D.)证书[2]。
  俄罗斯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主要招收本国公民中在相应科学领域具有科学成就的副博士。报考博士研究生应递交申请书,副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国外受教育者,除提交相应的学位证书外,还应有一门相关专业课、哲学课、外语课等共3门副博士学位课程考试的及格证明),拟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的详细计划,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公开的发明及所取得科研成果清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一律为面授,这表明,俄罗斯的博士学位已由原苏联的只交论文、成果,不修课程的模式,演变成为一种便于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模式。
  还应该指出,俄罗斯的副博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属高级学位,其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和科学教育人才。因此,在俄罗斯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基于科学研究进行能力培养所占的比重较大,主要侧重应用基础研究,且对最终学位论文也有相当严格的质量要求,强调其要对科学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虽然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与英美等国有所不同,但从俄罗斯研究生招生对象的学历,实际学习年限,培养方式,外语要求,教学、科研要求,学位授予程序,论文质量要求等指标来看,俄罗斯科学副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与美国的博士学位大体相当,对此结论,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家和科学家几乎是一致赞同。如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E.扎列斯基与英、美、德、瑞典等国专家合编的一部有关原苏联科研政策的研究报告中就认为:"许多人认为,苏联科学副博士相当于美国的博士学位,至少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是如此。"我国早在1985年就正式颁发了《关于处理苏联、东欧国家副博士学位与欧美国家博士学位相互关系的通知》,其中正式申明:"我国对留学苏联、东欧国家已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人员应认为是与留学欧美国家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在学术上大体相当……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均可正式以博士身份参加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享受同等待遇。"  

三 俄罗斯研究生教育现状

  苏联解体后的最近这十几年,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科研人才体系中的作用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原苏联的计划经济时期,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培养后备专家。俄罗斯独立后虽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较之原苏联时期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内经济不景气,国家开始缩减对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财政预算,俄罗斯科技和教育领域的正常工作受到阻碍和影响,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急剧下降。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报告提供的资料显示,俄罗斯高等学校教授的工资从1987年相当于工业部门工资的219%减少到1993年相当于工业部门工资水平的62%。在接下来的5~6年间,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近几年情况稍有好转,特别是一些著名大学,如莫斯科大学教师2004年的平均工资加补贴为5600卢布(约180美元),但整体工资水平仍然很低。由于出现这种情况,俄罗斯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出现"两少一多"现象,即报考研究生的人少了,从事教学
和科研工作的人少了,高级人才出国的人多了[3]。俄罗斯学者所做的专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研究生人数减少的原因还有:国家及社会对研究生教育重视不够;研究生毕业论文缺乏新意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生论文题目上存在重复、抄袭等弊端。所有这一切让研究生教育失去它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形式和补充专业科技人才途径的意义。

  表1        1991~2000年俄罗斯联邦教育机构研究生人数变化指标(单位:人)

年 份 研究生总人数 录取研究生人数 研究生毕业人数 申请论文答辩人数
1991 59314 15687 16322 3105
1992 51915 13865 14857 3135
1993 50296 16507 13432 3198
1994 53541 19416 12292 2712
1995 62317 24205 11369 2609
1996 74944 29012 11931 2881
1997 88243 32670 14135 3553
1998 98355 34351 17972 4691
1999 107031 37666 21982 5953
2000 117714 43100 24828 7503

  资料来源:http://www.ed.gov.ru/obzor.Htnl


  从这份统计资料上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经受了严重的危机:研究生招生人数(1992年),在校研究生总数(1992~1994年)和毕业研究生人数(1994~1996年)以及校外以同等学力申请研究生论文答辩的人数(1995年)明显下降。
  从1995年起,研究生教育出现另一极端:考研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尽管从社会总体来看年轻人投身科学领域的人数仍在下降)。据俄罗斯科学院教育研究所进行的社会调查表明,在1995~2003年间,研究生数量增长了几乎两倍半。目前在俄罗斯各大学或学院的研究生总人数为13.5万人;与此同时研究生的素质却不尽如人意,2003年只有22.5%的应届研究生毕业生通过论文答辩。许多人报考研究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日后从事科学工作,而是把读研究生看成是逃避服兵役的最好机会。如果能考上研究生,他至少可以获得3年自由时间。如果他能够顺利拿到学位证书,那就意味着他可以终身免除服兵役。不少学生在接受调查时毫不隐瞒地表达这层意思。例如,来自莫斯科一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康斯坦丁已经是二年级的研究生了,但他什么资料也没收集,文章也没写。他上研究生的目的就是不想去部队受苦。他现在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但和他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对此他毫不在意,因为他就是研究生毕业也不准备投身科学事业。如果国家有政策可以花钱?quot;免兵役"权,他也就不用考研究生,遭这份罪了。应该说,像他这样的研究生在目前的俄罗斯还为数不少。
  其实,逃避服兵役只是研究生人数增加的原因之一,因为从前研究生也不用服兵役。其他原因还有:副博士学位在俄罗斯劳动力市场上"行情上涨",因为在国际市场上俄罗斯的副博士学位越来越普遍地被认同为西方国家的博士学位,这样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人有更多出国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机会。除此之外,许多年轻人把攻读副博士学位看成是提高自身价值、获得额外专业成果的途径。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柳德米拉的话讲?quot;有研究生学位会更容易找工作。3年研究生学习可以教会你许多东西,培养你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你日后的工作。说俗点,再怎么样,也要把3年失去的东西捞回来"。应该说,这3个原因是导致研究生人数直线上升的主因。当然也不排除,在历代都是知识分子家庭中,不拿研究生学位被认为是丢祖宗面子的例子也有,但那只是个别现象。
  大多数学生对上研究生持有很实际的眼光。根据社会学家的调查表明,只有34%的研究生打算在论文答辩后从事科研工作,而且他们当中很多人是准备到国外去工作。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对科学研究的财政拨款比欧洲国家和美国等要低得多。
  研究生教育的混乱状态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俄罗斯教育部已经开始全面整顿研究生培养体系,其措施之一是限制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取消社会反响差的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权利。大力整顿研究生教学质量,提高对研究生论文的质量、题目和写作时间要求。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俄罗斯许多高校已经开始行动了。莫斯科大学新闻秘书叶夫盖尼·扎采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莫斯科大学准备"清除"学习懒怠的研究生。
  目前,在俄罗斯,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生不仅要学习专业课,还要学习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一些相关课程。研究生培养更多地被看成是继续教育,而很少被看成是科学家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方式。
  俄罗斯的研究生招生方式较之从前也发生变化。原苏联时期,大学本科毕业生必须工作两年以上,才准许报考研究生。现在大学毕业生可直接读脱产研究生,这类研究生人数由1991的31.9%增加到2000年的68.7%,其中大学中的研究生数由34.1%增长到70%。虽然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人数整体上也有增长,但在某些专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数量却一直呈下降趋势。授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院所在1991年曾达到空前规模,为878个,10年之后,即到2001年年初,又下降到797所,几乎又恢复到1988年的水平。而高校里的情况恰好相反,有研究生部的高校在近20年一直不断增长,从1986年的381所发展到2000年的565所。这样,尽管俄罗斯的国内经济和科学领域面临危机,但在高校的积极努力下,还是有更多的青年人愿意通过报考研究生而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另外,俄罗斯近几年自费研究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例如,2004年在读研究生的13.5万人中就有5万人为自费研究生。
  俄罗斯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另一变化是研究生年龄年轻化。2000年,俄罗斯年龄在26岁以下的研究生占所有研究生人数的70.8%(1994年为49.6%),而大龄研究生的数量则明显减少。2004年俄罗斯在读研究生的平均年龄为24岁。研究生部中的"少年"研究生大多为国立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当中81.9%的年龄在26岁以下,年纪较大的研究生,大多曾有在科研院所工作过的经历,或是函授学院及夜大学的学生。
  类似的倾向在博士研究生分部也存在,虽然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大。例如,2000年,有44.1%的博士生的年龄在40~49岁之间,16.7%的年龄在50~59岁之间,而只有37.3%的博士生年龄在39岁之下。
  在俄罗斯,研究生教育的学科领域近几年也在发生变化。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物理、数学和生物科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数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这与俄罗斯计算机、信息和管理技术领域人才缺乏的社会现实有直接关系。除此之外,技术科学类的研究生人数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总的趋势是,该部分研究生人数在1991~2000年间也由过去占总数的1/3下降到1/4。纵观研究生招生变化情况(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在1991~2000年间增长近5倍),可以预料,高等后职业教育(指研究生教育)在上述大学科领域(门类)中,除社会科学外,比例都仍呈继续下降的趋势。与此相反,社会政治学专业研究生数量在最近1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增加了6.4倍),尽管这个专业在目前依然属于小学科(2000年为997名研究生)。接下来是法律、社会学和心理学专业,这些专业的研究生数量都比过去增加约4倍。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数量在1992~1993年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下降,几乎下降至原来的1/4,近几年有所好转,再次上升为仅次于科学技术类专业的第二位。俄罗斯教育部制定的缩减研究生招生人数也主要是涉及人文和经济领域,因为近几年人文和经济专业答辩的研究生几乎占所有研究生人数的一半,但论文质量却一年不如一年。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文社会及经济类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纯属"伪劣产品"[4]。
  在博士研究生分部,技术科学类研究生从数量上也占领先地位(2000年为25%),物理、数学类占第二位(11.8%),经济学类为第三位(8·9%)。与副博士研究生不同的是,博士研究生大多为各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各大学的教师,他们当中学者居多,管理者和经商者很少(这样的人即使有,也是作为校外自学申请学位者,不参加正式的博士课程学习)。近几年,俄罗斯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上增长速度较快的分别有:教育学和语言学,这些专业的博士生人数在1991~2003年间分别增加了3.5和4.1倍;医学和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些年没有多大数量增长(分别为1.8倍和2.7倍)。社会学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数量分别增长约4.5倍;法律专业增长了1.7倍,但只占所有研究生数量的2%。
  根据对俄罗斯研究生情况统计信息资料的分析表明,考上研究生部的研究生,只有一部分人能按期进行论文答辩。2000年这个指标达到这10年间最高点,占30.2%,而1991年只有19·0%。特别是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他们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科学实验,但能按期答辩的研究生人数却不是很多,如科研院所研究生部最终完成论文答辩的毕业生在2000年仅占22.9%,这几乎是大学研究生部1992年的水平。至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则无论是科研院所的研究生部,还是大学的研究生部,毕业率都不算高,前者为42%,后者为38.5%。
  总之,一个国家学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一定受该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制度与机制的制约。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所经历的种种变化,是俄罗斯社会近十几年经济动荡、衰败,政治不稳定,民族矛盾凸现,社会各个领域变化激烈等许多因素所造成的。应该说,如果俄罗斯目前进行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不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种种弊端:高校没有相对的经济自主权和有效的经营模式,不能组织正常的教学活动,教师拿不到体面的工资等,那么这场改革是不会取得预期效果的。培养出来的副博士和博士依然会或者出国,或者去外企公司工作。
  原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曾是我国高等教育学习的典范,而且我们两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存在许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探讨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变化,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 向祖文)

 

        [1]郭玉贵:《美国和苏联学位制度比较研究--兼评中国学位制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0页。
  [2]А.库金:《副博士论文》,莫斯科"轴心-89"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3]И·波罗金、Г·让马卢金诺夫:《科学教育人才的社会问题》,载〔俄〕《俄罗斯高等教育》2002年第4期。
  [4]В·А·萨多尼奇等:《我们可能丢失的教育》,莫斯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