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俄、白、乌、哈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是俄罗斯加速独联体国家一体化进程的战略支撑点
在普京不懈的努力下,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历经9个月的磋商,于2003年2月宣布建立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同年9月19日,四国在乌克兰的海滨胜地雅尔塔签署了《组建统一经济空间的构想和协议》。根据该协议规定,在统一经济空间内,四国实现货物、服务、资本、劳动力自由流通;四国在外贸、海关、货币、财政方面采取一致政策;四国在此基础上向使用统一货币的四国经济联盟过渡[2]。这表明,普京推动独联体国家一体化进程的外交政策已初见成效,向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既定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一)普京组建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是对独联体以往无效机制的否定
独联体成立以来至今,越来越像一个多国俱乐部。成员国定期开会,签订协议无数,但绝大多数协议均没有落到实处。独联体内部又像俄罗斯的"马特廖什卡"[3]一样,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与独联体机制无关的区域性组织。例如,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白联盟、四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海关联盟、"古阿姆"[4]集团和中亚经济联盟等。但是,其中绝大多数区域性组织不是处于"休眠"状态,就是无所作为,均不能算是成功的国际组织形式。可以说,独联体国家之间是合作不足,竞争有余,热点问题时常出现,整个地区形势处于不稳定状态。独联体组织机制的无效和松散对独联体的一体化发展进程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独联体国家自感发展前景暗淡,分化为亲欧洲国家、亲美国家、亲俄国家,而独联体中最重要的国家--乌克兰则是在经济上倾向欧洲和俄罗斯,安全上倒向美国。独联体国家对独联体态度的不确定性为欧盟、北约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独联体内部的区域性组织中,"古阿姆"集团和中亚经济共同体对俄罗斯表现出的独立性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对俄罗斯在独联体的领导地位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组织成立之初的目的均是要向俄罗斯表现出这些国家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两个组织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引起了美国和欧盟对这两个组织的关注。这不能不引起俄罗斯的担忧,特别是美国拨款帮助"古阿姆"成员国的边界设备安装工程,并且派专家帮助"古阿姆"成员国起草提交给世界银行的关于促进贸易和运输的纲要,以争取世界银行对该纲要的财政支持。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分别是"古阿姆"和中亚共同体的非正式主导国家。如果俄罗斯任其发展下去,对俄罗斯在独联体主导地位的威胁不言而明。
独联体的这种状况反映出了俄罗斯对独联体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证明俄罗斯(叶利钦时期)对独联体政策的失败。实践证明,依靠原有的独联体机构很难恢复和加强俄罗斯对独联体地区的影响。独联体的变革已势在必行。这将是2004年秋季举行的独联体峰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俄罗斯需要有一个联系更为密切的机构来统管独联体事务,以应对独联体地区"日益激烈的政治和经济竞争"。俄罗斯倡导成立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可以看作是普京改造独联体组织的重要一步。俄罗斯对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设想是:首先形成一个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取消海关税;然后组成海关联盟,成员国在与第三国的贸易中要实行统一的海关税率;建立共同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和劳务市场;最终形成经济联盟,执行一致的国家经济政策、建立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货币。哈萨克斯坦方面甚至提出自2011年起使用统一货币的设想。俄罗斯试图建一个与欧盟相抗衡的欧亚空间。所以四国统一经济空间不单纯是自由贸易区,而是深层次的一体化组织。
在美伊战争、欧盟和北约不断东扩、"老欧洲"与美国分歧凸显、新欧洲在美欧间徘徊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加强在独联体地区的干预力度,以巩固自己"至关重要的利益"范围,向西方国家再一次表明独联体是俄罗斯的切身利益区。叶利钦和普京均希望美国和西方国家确认独联体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但是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回应。如果四国统一经济空间能够在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在与欧盟的关系问题上采取一致的立场,那将大大加强俄罗斯讨价还价的筹码。这是俄罗斯组建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另一个出发点。
(二)乌克兰的态度是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成功与否的关键
俄乌之间的友好合作是保证独联体空间的安全和一体化进程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关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重要性及两国间的矛盾,本文作者在其专著《非常邻国:乌克兰和俄罗斯》[5]一书中已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言。
乌克兰在独立后的10几年中一直避免加入独联体内的各种一体化机构,甚至拒绝加入独联体国家海关联盟。乌克兰对独联体态度冷淡的直接后果是它在外交事务方面不断漂离俄罗斯。这首先反映在两国的贸易活动中。1994~2002年,乌克兰出口俄罗斯的商品在乌克兰出口商品中所占的份额从50%降至17.8%,而同期乌克兰对欧盟国家的出口额从7%提高到19.2%[6]。这次乌克兰领导层对俄罗斯提出的组建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倡议同样一度持怀疑态度。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在题为《欧洲的选择》的总统咨文中强调,乌克兰与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关系应该列入乌克兰与欧洲一体化战略的框架内确定[7],也就是说,乌克兰对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立场不能与乌克兰优先发展的欧洲战略相抵触,深化地区合作应完全符合欧盟的原则。乌克兰提出了本国加入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两项基本原则:建立统一经济空间不应与乌克兰奉行的与欧洲-大西洋结构一体化的战略方针相矛盾;乌克兰加入四国统一经济空间以后也不打算按照俄罗斯的条件与世贸组织进行入世谈判[8]。同时,乌克兰的许多国际问题专家纷纷撰写文章反对乌克兰加入四国统一经济空间。
俄乌之间经历了一段十分复杂的道路才于1998年相互批准了《友谊、合作、伙伴关系合作条约》。这之后,两国仍在许多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俄罗斯能否找到两国在组建四国统一经济空间问题上的利益交汇点,并说服乌克兰加入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决定了俄罗斯独联体政策的成败。普京亲自游说乌克兰决策层。2003年,普京就组建四国经济联盟和俄乌关系问题,四次出访乌克兰与库奇马总统磋商。每次在乌克兰逗留期间,普京都要举行记者招待会,亲自阐述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政策,表达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尊重,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同媒体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普京的行动和在乌克兰议会的讲话[9]充分表达了乌克兰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分量和俄罗斯对乌克兰的重视程度。为促进两国之间的信任,普京在库奇马陷入国际孤立时,推选库奇马任独联体主席。
2003年2月,库奇马和普京的意见取得一致,乌克兰决定加入四国统一经济空间。2004年3月3日,乌克兰政府将库奇马总统签署的《组建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协议呈送乌克兰议会批准。同年4月20日,乌克兰议会批准执行该文件。当日,普京亲临乌克兰议会发表演讲,并同库奇马一起就乌俄关系问题举行了联合记者招待会。
乌克兰加入四国统一经济空间以后获得的最重要的经济利益是:俄罗斯保证向乌克兰提供廉价的俄罗斯能源,即乌克兰可以享受俄罗斯国内的能源价格;俄罗斯将充分考虑乌克兰可以充当欧亚之间的天然桥梁的有利地理位置,积极参与乌克兰构筑本国能源运输走廊的计划,保证乌克兰是俄罗斯向欧洲输送能源的主要过境国家之一;保证不减少乌克兰商品在俄罗斯和独联体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实际上,在《组建统一经济空间》的协议还没有得到各国议会批准的情况下,俄方已开始兑现承诺,2004年第一季度,俄乌贸易额已提高到9.44亿美元[10]。能源短缺一直是乌克兰经济的软肋,充当欧亚之间的运输走廊是乌克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收取俄罗斯能源的过境费是乌克兰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上述3个方面,西方国家均不可能在短期内帮助乌克兰解决问题。乌克兰希望四国统一经济空间能够在这方面满足本国的要求。
除了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外,政治利益亦是促成两国合作的重要原因。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库奇马和普京在政治方面取得的最重要共识是,两国均一致认为必须改革独联体。建立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可以看作是独联体改革的一个步骤。四国领导人在关于组建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声明中说,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区域一体化组织①。库奇马指出?quot;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我们希望这是一个能够取代现存许多机构的一个组织"。另外,欧盟在2004年5月1日扩大以后,仍然不打算考虑乌克兰加入欧盟的问题。这在客观上促使乌克兰接受了俄罗斯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计划。
二 俄罗斯独联体政策面临的挑战
叶利钦和普京两位俄罗斯总统一贯坚持,独联体空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俄罗斯的特殊利益区。在这一点上,俄罗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迄今为止没有达成共识。
(一)欧盟对独联体各国的援助活动一方面有利于稳定独联体地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另一方面也从组织机制上保证了欧盟干预独联体事务的能力
俄罗斯加速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行动首先要面对欧盟的挑战。欧盟一直重视独联体地区。欧盟自1991至1992年间开始执行对独联体国家的长期经济和技术援助计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欧盟的这项长期援助计划帮助欧盟势力合情、合理、合法地渗入到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内。苏联解体以后,原苏联地区的大多数新独立国家奉行西欧国家的社会政治价值观。欧盟获得了进入原苏联空间的最佳历史机遇期。根据欧盟制定的针对独联体国家的第一期(1991~1999年)长期经济和技术援助计划,欧盟向独联体国家提供的援助金额超过200亿欧元,这里还不包括民间机构向独联体国家提供的援助金额。可以说,欧盟对独联体国家的援助规模已远远超过了马歇尔计划。
在实施第一期援助计划时,欧盟与独联体各国分别签订了双边合作框架文件--伙伴关系合作条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极其务实的多层次的双边对话机制。这些对话机制对加强欧盟与独联体国家的双边合作,促进独联体国家采用欧盟标准改造社会经济体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全方位的双边对话机制有效地保证了欧盟插手独联体事务的能力。现在,欧盟已在独联体国家设立了3个工作中心(独联体欧洲国家工作中心设在乌克兰,高加索地区的工作中心设在格鲁吉亚,中亚地区的工作中心设在乌兹别克斯坦)和数个办事机构,工作网络初具规模。2004年5月1日,欧盟扩大以后与俄罗斯和独联体其他国家为邻。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国家变为欧盟的近邻。实际上,早在2002年11月,欧盟就已开始执行"新邻国计划",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关系。2003年3月,欧盟正式提出新欧洲的邻国政策,独联体国家在欧盟外交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今年,格鲁吉亚加入欧盟的问题已被列入欧盟的议事日程。
俄罗斯要与一个拥有25国和4.5亿人口、世界上区域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在独联体地区竞争,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2003年岁末,摩尔多瓦执政党迫于反对派的压力否决了俄罗斯策划的《关于联合国家的国家体制的基本原则的备忘录》,标志俄罗斯解决"德涅斯特河左岸问题"的方案流产。在整个事件中留给我们思考的一个事实是:帮助摩尔多瓦执政党和反对党进行对话的调解者是欧洲委员会,而不是"德涅斯特河左岸问题"的传统调解者俄罗斯。摩尔多瓦总统沃洛宁在2004年的新年讲话中说,摩尔多瓦将邀请欧洲委员会参与解决"德左问题"。摩尔多瓦国内政治矛盾的解决模式是否对独联体地区具有普遍意义,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是,我们从这一事件中至少可以看到,欧盟与俄罗斯在独联体事务中的碰撞已经开始,欧盟在独联体地区的影响不可小视。
(二)美国在独联体的军事存在,一方面为俄罗斯减轻了国内及周边地区反恐怖活动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俄罗斯主导独联体局势的格局
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的军事存在是俄罗斯重塑独联体时必须面对的另一个挑战。尽管俄罗斯官方一再声明,俄罗斯不能接受变独联体空间为竞争区,甚至是俄美、俄国同西方国家竞争区的思维。但是独联体的现实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势力已经进入独联体地区,并已经对俄罗斯在独联体事务上的主导地位形成了挑战的态势。
在叶利钦执政时期,美国对独联体国家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保证独联体国家,特别是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独联体国家摆脱苏联模式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这一政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逐渐剥夺俄罗斯的影响空间。这一时期,独联体地区基本上是原苏联国家的活动舞台。九一一事件以后,美国军事力量借助国际反恐怖活动,进驻高加索和中亚。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的军事力量没有只局限于阿富汗的反恐行动,快速向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渗透。从美国决定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附近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和北约在阿拉木图和奇姆肯特建立空军基地的行动来看,美国在中亚的驻军有可能长期化,而不是俄罗斯所说的"临时"行动。目前,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中亚五国均与北约建立了伙伴关系,已提出加入北约的要求。而且,这些国家也是北约在今后积极推行伙伴关系计划的参与国。从这一点上说,俄罗斯一统独联体安全事务的格局已被打破。
为应对美国和北约势力对独联体地区的渗透,2002年普京策划成立了独联体快速反应部队。2003年7月,俄罗斯部队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以保证俄罗斯的军队能够在独联体地区长期存在。对于美国提出的从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撤出俄罗斯军队的要求,俄罗斯已明确表示,俄罗斯与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可以通过双边谈判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需要中间人。
2003年,格鲁吉亚发生的"天鹅绒"革命被普遍看作是俄美力量的一次较量。由于格鲁吉亚的地理位置重要,加上格鲁吉亚一直奉行亲西方的政策,美国十分重视格鲁吉亚并一直插手格鲁吉亚的国内事务,这在国际社会已不是什么秘密。在美国的支持下,格鲁吉亚新领导人多次要求俄罗斯军队撤出驻巴统和阿哈尔卡拉两个军事基地。2004年7月,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关系因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问题再度紧张时,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出访美国。媒体普遍认为,萨卡什维利此时访美的目的是游说美国为自己"撑腰"。虽然美国对俄格冲突采取了"冷处理",但是,格鲁吉亚领导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俄罗斯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俄罗斯被美国排挤出格鲁吉亚,那么美国将会完全控制阿塞拜疆经格鲁吉亚到土耳其,然后到西方的石油输送管线。美国在中亚的重点投资哈萨克斯坦-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油气管道项目的决策折射出了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目标。这已不单单是美国对俄罗斯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这将削弱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影响世界能源供给的能力。
俄罗斯同意美国军事力量进入独联体地区这一事实本身已经说明,俄罗斯掌控独联体地区安全事务能力的局限性,需借助美国的力量来建立独联体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俄美两国在反恐和维护独联体地区稳定方面具有共同利益,可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并没有默认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的特殊利益区。双方在此问题上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俄罗斯尚无良策迫使美国接受本国的要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美国在世界安全领域里仍居超强地位,俄罗斯必须面对与美国之间的分歧。与此同时,北约和美国在俄罗斯前门后院驻军的事实不能不给俄罗斯造成极大的安全压力。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对普京独联体政策的考验。
(三)乌克兰外交政策中的摇摆性,会给普京实施既定的独联体政策造成潜在的困难乌克兰加入普京运作成立的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并不等于乌克兰放弃了1998年制定的与欧洲一体化战略。笔者认为乌克兰加入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在目前的情况下仍是策略性的外交选择,也可以认为是乌克兰在与欧洲一体化道路上出现的东方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明乌克兰开始放缓融入欧洲的步伐,而不是改变与欧洲的一体化战略。乌克兰外交部长兹连科2003年4月3日在捷克外交政策协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乌克兰不再重复加入欧盟的问题,不是因为乌克兰放弃了这个目标,而是由于欧盟方面患了"乌克兰疲劳症"。兹连科的这番话多少反映出了乌克兰决策层的想法。
在乌克兰加入四国统一经济空间一事上,乌克兰领导人之间、乌克兰上层与下层,特别是与学术界和媒体之间没有形成共识。后者持反对态度的人居多。迫于国内舆论的压力,乌克兰领导人在公开场合一直坚持组建四国自由贸易区是成立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主要目标。乌克兰媒体在谈论这一问题时强调,组建四国统一经济空间不应该与乌克兰提出的与欧洲一体化方针相矛盾,更不应阻碍乌克兰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在上述问题上,俄乌之间的分歧还没有彻底消除。
目前,乌克兰对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作用抱有多大的信心尚不清晰。乌克兰面临的总统大选更增添了乌克兰外交政策中的不确定性。普京要维护俄罗斯在独联体的传统利益范围就必须防止乌克兰倒向欧盟与北约,至少应维持现有的俄乌合作水平。四国统一经济空间能否健康成长,其决定因素是俄罗斯是否有能力把乌克兰的外交策略选择转化为外交战略选择,至少应减小乌克兰外交政策的摇摆幅度,降低其外交政策的摇摆频率。
三 俄罗斯独联体政策面临的机遇
普京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的主要目标是:"在近10年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建立有竞争力的市场经济;保证俄罗斯国民能够体面地生活;加强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12]要实现上述目标,俄罗斯首先要保证独联体空间的稳定。如果独联体空间变为竞争和争夺的地区,对俄罗斯来说不只是影响到本国国内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还将是一个"无法解释的错误"[13]。也就是说,俄罗斯必须维护本国在独联体地区的传统利益和由历史形成的主导地位。
独联体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普京任总统以后多次强调独联体是俄罗斯外交的关键地区。在普京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中,独联体国家作为俄罗斯产品的销售市场和把俄罗斯产品转口到第三国市场的平台作用不断提升。独联体国家拥有的国际运输线和能源运输走廊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而这正是俄罗斯输出能源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是普京加速独联体一体化进程所追求的经济利益。
在国际舞台上,俄罗斯不会满足于地区大国的角色。俄罗斯的长远目标是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极。如果没有独联体国家的支持,俄罗斯难以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获得与欧盟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尤其在俄罗斯与欧盟和北约的对话中,俄罗斯如以独联体国家代言人的身份,或者以一个集团的身份出现,其效力和作用不会等同于俄罗斯个体身份。由于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俄罗斯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独联体国家一体化目标。当前,对俄罗斯国家利益的最优化选择是通过促进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双边关系发展,以及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独联体国家一体化核心来加强俄罗斯对独联体事务的影响力和领导作用。俄罗斯领导人已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当前,北约和欧盟的"双扩"确实带给俄罗斯不少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为俄罗斯创造了一定的机遇。首先,美国专注于全球反恐,陷入伊拉克战事。在实现中东和平、伊拉克重建、全球反恐方面,美国仍需要俄罗斯的配合。其次,中国的和平崛起、台海问题、朝核问题多少分散了美国对俄罗斯的注意力。俄罗斯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来牵制美国,为自身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上海合作组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种作用并减轻了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安全压力。第三,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的国际市场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俄罗斯的能源实力迫使世界强国考虑俄罗斯的利益要求。第四,欧盟新扩面临更多的内部矛盾需要协调解决。欧盟的更多精力会放在处理欧盟内部事务方面。第五,乌克兰加入北约和欧盟的前途渺茫,这在客观上避免了独联体被分割。俄罗斯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来密切俄乌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虽然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仍具有比较宽松的政策实施空间。普京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能否推动独联体在一体化道路上向前迈进,既取决于普京的个人魅力,更取决于普京的施政技巧。
(责任编辑 刘庚岑)
[1]〔俄〕弗·奥·日里诺夫斯基接受〔俄〕《生意人报》的采访讲话,载《生意人报》2003年4月7日。
[2]《俄罗斯外交通报》2003年第10期。
[3]俄罗斯的一种玩具。由好几个大小不等的村姑形象的木偶组成,小的能套在大的里面。
[4]"古阿姆"(),1997年由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四国组成的集团。1998年,乌兹别克斯坦也加入该集团。
[5]参见顾志红《非常邻国:乌克兰和俄罗斯》第一章《乌克兰和俄罗斯:非同一般的国家关系》,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根据乌克兰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统计数字计算。
[7]转引自〔乌克兰〕《明镜周报》2003年5月24日。
[8]〔乌克兰〕《明镜周报》2003年4月26日。
[9]《俄罗斯外交通报》2003年第2、6、9期,2004年第5期。
[10]俄罗斯国家统计局2004年第一季度统计公报。
[11]《俄罗斯外交通报》2003年第3期。
[12]〔俄〕拉夫罗夫:《另一个俄罗斯:是挑战,还是伙伴的新机遇?》,载〔俄〕《生意人报》2004年4月1日。
[13]同上。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