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期提出的两个口号论析
林建华、谭桂梅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5期 2010年12月23日
        【内容提要】 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针对苏联严重缺乏技术和干部的实际情况,斯大林于1931年和1935年先后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个著名口号。这两个口号对于苏联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斯大林 科学技术 人才
  【作者简介】 林建华,1966年生,聊城大学政法学院院长,世界共运研究所所长、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谭桂梅,1970年生,聊城大学世界共运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生。(聊城 252059)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并由此开启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在最早实施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即1928年到1937年间,苏联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赶上了德、英、法三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苏联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了部门齐全的大工业体系。苏联的工业化确有不少问题,但是,问题并不能掩盖其历史性成就。辩证地看,斯大林先后提出的两个口号,即"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在苏联工业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 两个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斯大林在1931年2月、1935年5月先后提出的"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这两个口号与当时苏联所处的国内、国际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一)当时苏联的国内背景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经济、文化异常落后,它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要落后50~100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及时提出,党要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从1918年春到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被迫进入3年的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国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列宁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为此,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电气化。列宁指出,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惟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而适合最新技术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就是全国电气化。列宁还把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具体化为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全国电气化计划,并称之为党?quot;第二个党纲"。列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1]。列宁认为,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团结和利用科学家、技术专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宣告结束。同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方针,要求党和人民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业上。1926年9月,苏联的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了战前水平。1926~1927年度末,工业总产值达到战前的109%。1927~1928年度末,工业总产值为战前水平的122%。
  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指出:"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在我国创立一种不仅能把全部工业而且能把运输业和农业都按社会主义原则进行改造和改组的工业。"[2]但是,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始后,苏联面临着两个突出的困难:一是缺乏技术和设备,不仅新建立的大工业企业需要先进的、足够的设备,而且原有企业的设备也因严重磨损和老化而亟待改进和更新;二是缺乏工程技术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1928年,在工业(不包括管理机关)中总共只有2·42万名受过专业教育的工程师和技术员,仅占工人总数的0.92%。其中,工程师只有1.37万人,仅占工人总数的0.52%。
  (二)当时苏联的国际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并逐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后来被列宁称之为"帝国主义"的阶段。但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却使除美国、日本之外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力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恢复,尤其是美国和德国利用科技优势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已转向电气化。它生产了资本主义世界将近一半的工业产品,工业生产总值达729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4年增长了2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最高水平。截至1928年,德国的国民收入近180亿美元,超过了1913年的120亿美元,又一次成为欧洲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
  作为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同一时期的苏联则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而苏联的经济技术却十分落后。这就极大地鞭策苏维埃国家尽快运用现代的新技术来重新武装自己、建立工业化的基础。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苏联藉此良机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并积极吸收外国专家担任企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顾问。
  科学技术问题和人才问题,实际上成为事关苏联生死存亡的两大问题。斯大林指出:"使我国工业化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就是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建立并发展我国的工业。"[3]1928年4月和7月,联共(布)中央先后讨论了改进培养专家的问题,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联共(布)强调,必须改进在工业、运输业等部门中使用科学技术专家的问题,必须改善绝大多数正直的、忠于职守的专家的工作条件;党的经济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必须加速从工人阶级中培养新的技术干部和专家,以改变日益发展的工业对熟练专家的需求同培养专家的状况之间极其不相适应的状况。仅在1928~1929年年底,苏联各高等学校就招收了大约4·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招收了5.6万人,并派出了大批青年专家出国学习,掌握国外的科学技术成就。所有这些,为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929年4月、5月,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和第五次全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先后批准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规定,1928~1929年到1932~1933年,国民经济基本投资总额为646亿卢布。其中,工业(包括电气化在内)投资195亿卢布,运输业100亿卢布,农业232亿卢布。而在此前的5年中,国民经济基本投资总额只有265亿卢布。其中,工业投资53亿卢布,运输业27亿卢布,农业150亿卢布。可见,"一五"计划是运用现代化技术装备苏联工农业的宏伟计划。  


  二 两个口号的内涵


   "一五"计划初期,当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全面展开、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源源不断地从国外引进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新的工厂建造起来了,新的机器设备安装好了,却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和工程人员去掌握它、运用它,工人们很久不能掌握大规模的流水作业生产方法,并使其达到设计的生产能力。但是,与此同时,许多党员经济工作人员又鄙视技术和技术人员,低估技术在改造时期的作用。他们认为,技术是次要的事情、是资产阶级"专家"做的事情。所以,他们只是满足于从事"一般"领导(即签署公文),而不去努力钻研业务、掌握技术,争取尽快变成内行。
  针对这种情况,联共(布)中央和斯大林提出,面向新技术、学习新技术和掌握新技术是布尔什维克经济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1931年2月,斯大林在全苏社会主义工业工作人员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了题为《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的演说。他提出:"布尔什维克应当掌握技术。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4]"技术决定一切"这一口号既强调了精通技术的任务,又突出了技术至高无上的地位。
  联共(布)和苏维埃政府开展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使"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迅速变成为千百万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1931年5月,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为五年计划中最大的新建工程培养技术熟练工人的一系列决议。构建从扫除文盲和开设四年制的普通教育课程、直到高等学校的培养技术熟练工人的整个体系,组织工人业余学习和开办工厂艺徒训练班,成为工人学习和掌握技术的主要途径。普遍的精通技术,使人们迅速掌握了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和"一五"计划时期新开工的企业。在"一五"计划期间的4年内,国家培养了17万名专家。科研机构和所属分支单位由1928年的438个增加到1932年的1028个,科研工作人员增加了1倍。1932年年底,宣告"一五"计划只用4年3个月的时间提前完成。
  "一五"计划的实现,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坚实基础,使苏联有了过去没有的钢铁工业、拖拉机工业、汽车工业、机床制造业和现代化学工业、现代农业机器制造业和航空工业等。过去最落后的电力、煤炭和石油制品生产,也一跃而名列世界前茅。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同一时期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危机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二五"计划期间,法西斯发动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与日俱增。因此,早在1932年,苏联就开始了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的准备工作。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十七大通过了"二五"计划,同年11月获得最高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批准。"二五"计划的经济任务是:完成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造,为一切国民经济部门建立最新的技术基础。
  由于"一五"计划期间提出了"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再加上以完成国民经济技术改造为主要任务的"二五"计划的逐步实现,苏联在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建立起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基础。这就提出了一项新的任务,即要求配备数以万计的干部,驾驭并充分发挥所有这些技术的作用。但是,几年来,技术干部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技术增长的速度,致使新技术缺乏人才去掌握,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新技术有变成一堆废铁的危险。特别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干部还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了技术,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他们由从前鄙视技术、低估技术的作用,一变而为迷信技术、低估干部的作用,从而不肯在培养、造就技术干部方面下功夫。
  其实,早在1928年夏,斯大林在谈到培养干部时就强调:"现在我们不能只限于培养一些各方面都会吹一点的一般共产党员干部,一般布尔什维克干部。一知半解和自诩渊博现在对我们来说是桎梏。现在我们需要金属、纺织、燃料、化学、农业、运输、商业和会计等等方面的布尔什维克专家。现在我们需要大批大批的、成千上万的能够在各种知识部门中成为行家的新的布尔什维克干部。"[5]1929年11月,斯大林在《大转变的一年》中又指出:"在目前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的情况下,干部问题正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建立重工业的任务会遇到"吸收成千上万的拥护苏维埃的技师和专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以及"培养工人阶级出身的新的红色技师和红色专家的问题"[6]。
  针对有人曾批评"技术决定一切"这个口号"片面强调技术"、"见物不见人",斯大林提出,不要机械地理解这个口号,以为这个口号只要求有更多的机器是不正确的。斯大林说:"技术是不能脱离使用技术的人的。离开了人,技术就是死的东西。'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这一口号指的并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以掌握技术的人为主的技术。"[7]所以,这一口号的实质是要布尔什维克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要成为空头政治家和事务主义者,而是要成为熟悉技术的专家。
  1935年,"二五"计划完成了一半,"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此时,斯大林代表联共(布)中央又及时地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作为对"技术决定一?quot;这一口号的补充。1935年5月,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红军学院学生毕业典礼上所发表的演讲中,斯大林指出:"'技术决定一切'这个旧口号,反映了过去时期的情况,当时我们是处在十分缺乏技术的情况下,而现在则应当用'干部决定一切'这个新口号来代替那个旧口号。这是现在的主要问题。"[8]他还说:"渡过了缺乏技术的时期以后,我们又进入了新的时期,进入了我认为是十分缺乏人材、缺乏干部和缺乏能够驾驭技术并推进技术的工作者的时期。""为了把技术运用起来并得到充分利用,就需要有掌握技术的人材,就需要有能够精通并十分内行地运用这种技术的干部。没有掌握技术的人材,技术就是死的东西。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材,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来?quot;[9]斯大林强调:"人材,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如果苏维埃国家各个部门中真正拥有了大量的优秀干部,那它就将是不可战胜的;否则,苏维埃政权就会寸步难移[10]。
  针对有人曾批评"干部决定一切"这个口号只重视干部而忽视了群众的作用,斯大林认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根本不存在"强调干部,否定群众"的问题。他解释说,所谓"干部决定一切",其实质就是要人们,特别是领导机关用正确的态度"特别注意人材,特别注意干部,特别注意掌握技术的工作者","要求我们的领导人对我们的工作者要采取无微不至的关怀态度,不管他们做的工作'大'、'小',不管他们在哪个部门工作,都要关怀他们,培养他们。"[11]
  "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提出之后,通过加速培养技术干部和迅速掌握新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苏联这一时期头等重要的任务。苏联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出现就是最明显的例证。1935年的斯达汉诺夫运动不仅表明了能够操纵新技术、推进新技术的人才和干部的迅速成长,而且也表明由于掌握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厂,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的提高。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广泛开展,推动?quot;二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总之,技术问题和干部问题是密切相连的,可以说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斯大林也从未把二者割裂开来。在1937年3月党的中央全会上,斯大林指出,挑选工作人员,第一是政治的标志,即是否值得在政治上信任;第二是业务的标志,即是否适合做某一项具体工作。斯大林在"一五"计划、"二五"计划时期提出的"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这两个著名口号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三 两个口号的历史作用

  
  为了获得技术和人才,苏联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来解决技术和干部问题,大规模地培养和选拔建设人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科学、文教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239亿卢布,占国家全部预算支出的19.9%,相当于工业拨款的一半以上。"二五"计划期间,该项投资已达1078亿卢布,比"一五"计划期间增长了近4倍。到1937年,该项投资占国家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了29.1%。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共培养了147万专门人才,熟练工人增加了近9倍,工程师增加了近3倍。在科学研究方面,1929年各种科研机构总数为438个,1932年增加到1028个,科学工作者由2.26万人增加到4.26万人。
  苏联还特别注重在职干部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一些党、政、军干部和优秀工人输送到高等学校进行系统的培训,从而解决了干部的专业化和知识化问题。这一时期,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中的学生几乎3/4是工人、1/4是共产党员。
  第二,苏联通过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工业化期间,苏联工人阶级积极参加生产合理化和技术革新活动。联共(布)中央对于群众的种种创举极为重视,并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加以调动和引导。1935年斯达汉诺夫的创举以及斯达汉诺夫运动就是在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两个口号之后出现的。苏联还颁布了新的发明创造奖励条例,鼓励技术革新,奖励发明创造。条例规定可以按发明创造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奖金额最高可达10万卢布。为了激励知识分子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苏联设立了学位、学衔,制定了关于著作权、发明权以及稿酬等条例,以保障他们的各种利益。"一五"计划期间,各种发明和合理化建议约50万件,由此而节约的资金仅在重工业领域就达10多亿卢布。"二五"计划期间,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增加了1倍以上。工资基金在1933年为340亿卢布,而在1937年则已增加到810亿卢布。
  第三,引进、吸收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本国机器制造业。
  工业化伊始,联共(布)和斯大林就把发展本国机器制造业作为解决技术问题的根本途径。斯大林认为,机器制造业是工业的"心脏",是整个工业的神经中枢,是从技术上改造国民经济的杠杆。只有发展机器制造业,才能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自力生产必需装备的工业国。机器制造业在整个苏联工业中是发展速度最快的部门。例如,1926~1928年间,全部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7%,而机器制造业则为25%以上;1928~1932年间,整个工业增长了102%,重工业增长了173%,而机器制造业则增长了近3倍。其中,金属切削机床为9倍,发电站约为13.5倍,拖拉机和汽车为36倍。
  苏联也非常注重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特别是"一五"计划期间,适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西方资本家迫切需要向国外输出商品、寻求销售市场,苏联则及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失之不再的良机,大量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在苏联的进口额中,90%左右是机器设备。在整个工业化期间,一大批重要的工业企业,诸如一些大型汽车制造厂、拖拉机厂、冶金企业、大型机床厂、工具厂以及大型火电站、水电站,都是利用外国设备和技术新建和扩建的。苏联还注意积极吸收外国专家担任企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顾问。例如,直接参与"一五"计划期间最大项目"马钢"建设的美国人就有250名,当然也有不少德国专家。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于西方的技术、设备建立的,大约有80家美国厂商为该厂制造设备,参加该厂组装的美国人达570名。
  斯大林强调,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下,工业化的任务是要在国内生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保持国家的经济独立,以免受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quot;二五"计划末,除了一些起样品作用的设备外,几乎不再进口一般的机器设备。从1934年起,苏联已开始出口拖拉机和汽车。这样,引进技术设备不仅没有加重对国外的经济和技术的依赖,反而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和技术的独立性。
  在自力更生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建立了重工业,改变了工业结构。新建了拖拉机制造、汽车制造、机床制造、农业机械制造、仪表制造、航空工业和现代化学等部门,石油工业、黑色冶金工业和其他重工业部门也得到根本改造。工业布局得到了改进,在东部新建立了煤炭、冶金基地,在中亚和西西伯利亚形成了新的工业基地?quot;一五"计划期间(1928~1933年),苏联建成1500多个企业,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9·2%,1932年的工业产值相当于战前1913年的234.5%,为1928年的218%,从而使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二五"计划期间(1933~1937年),苏联已有4500个工业企业投入生产,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7.1%。1937年,工业总产值几乎超过1928年的4倍。"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建成或全部改造过的新企业的生产量,占工业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发电站、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等还高于这个水平;各部门的金属切割机有50%、农用联合收割机有90%左右是"二五"计划期间制造的。"二五"计划完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造,为一切国民经济部门建立了最新的技术基础,苏联与工业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急剧缩小,甚至基本上是并驾齐驱的。由此,苏联在世界上跨入了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两个五年计划时期,斯大林提出的"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个著名口号,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要重视"物"的作用,更要重视"人"的作用,并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对苏联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quot;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个著名口号的提出是必要的、适时的,它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其中的许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的。至于苏联后来在科技发展方面的相对滞后以及人才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则是另一回事,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四 余 论

  
  "人类的智慧无有穷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重峦叠嶂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这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1月出访俄罗斯时,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演讲中的一句名言。他形象地论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地理解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有极大的帮助。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在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则是"幂数效应"。江泽民同志还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实践证明,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竞争。要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科学家。"2003年2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同样高瞻远瞩地指出:"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而"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关键在人才。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这就是说,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主要还是要靠人才。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quot;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落实,要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普遍建立起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要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要着力建设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要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进一步加快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
  总之,当人类已经跨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的时候,当我们党和国家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时候,"以史为鉴",我们仍可以从斯大林的两个口号中得到诸多有益的启迪,并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和人才是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重要支柱;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责任编辑 简隆德)

 

        [1]《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第362页。
  [2]《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8页。
  [3]《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57页。
  [4]《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页。
  [5]《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65页。
  [6]《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11页。
  [7]《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6页。
  [8]同上,第35页。
  [9]同上,第34页。
  [10]同上,第36页。
  [11]同上,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