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评析
郭力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3期 2010年11月29日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框架和特点日益清晰,它集中反映了俄罗斯对外经济、政治和外交战略的调整和变化,逐步完善对外双头鹰政策的构想。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特征是以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为先导,扩大与周边国家联系,加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实现俄罗斯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扩大俄罗斯在东北亚国家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全面拓展在亚洲的战略空间。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提出,涉及了许多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问题,这不仅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问题,也是具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 俄罗斯 东北亚 区域经济 劳务合作

  【作者简介】 郭力,1955年生,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哈尔滨 150080)

  俄罗斯的东北亚战略是俄罗斯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普京执政后,把加强发展与亚太地区的国家关系作为实施东西方兼顾、全方位平衡外交战略的重要环节。俄罗斯的东北亚战略就是通过发展与地处东北亚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的经济技术合作,全面推进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关系。

一 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整体框架

  (一)俄罗斯与中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俄中两国由“相互友好邻邦”关系发展到“建 设性伙伴”关系,随后又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说明双方通过共同努力建立起了合作的最佳模式,使两国关系步入平稳发展轨道[1]。两国之间政治信任日益加深,务实合作持续扩大,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不断增强,两国间地区性合作的迅速发展,表明了俄中合作是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优先方向之一。

  首先,在政治和外交上深化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7月16日,普京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作为在新世纪指导中俄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使俄中关系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俄中关系已由循序渐进的“台阶式”发展到了与时俱进的“适应式”,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问题的出现,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从“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本来是一个多边解决边界问题和边界安全问题的区域组织,但在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对国家形成威胁时,就不失时机地把这一组织发展为解决更复杂、更重要问题的国际组织,给它赋予了新的内容。

  其次,发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俄中战略协作伙伴从空间上,既包括国际事务上的通力合作,也包括地区范围内的多边协调以 及双边关系的合作。从层次上看,有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级的合作机制,有地方(俄罗斯的共和国、州与我国省、市)之间的合作,有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民间的合作。从领域上看,既包括政治、经济、安全领域的合作,也包括人文、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冷战后,发展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已成为中俄两国振兴经济的迫切要求和共同需要,逐年增长的贸易额标志着经贸关系已成为双方关系中成果显著的领域。不断扩大的经济关系已成为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的重要源泉。

  再次,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面向21世纪的长期关系。原因在于:一是中俄关系的重要依据是加速两国的国内现代化建设。不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要完成现代化建设都需要几十年的努力,中俄两国的结合有着极大的互补性和共需性,这就需要双方政治上的相互支持和依赖,来营造共同安全的国际环境。二是中俄两国的合作还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帮助和支持。如在打击民族分离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都需竭诚合作。三是两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担负着重大责任,有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因此就决定了不仅要从两国的利益,而且要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实现长久稳定的合作。四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在制度和机制的优越性也决定了双方关系的长久性。

  (二)俄罗斯与日本——创造性的伙伴关系

  普京任总统后,俄日两国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经济合作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

  一是俄日能源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愿望。日本主动提出加强能源合作,把共同铺设东部地区石油管道作为俄日经济合作的重点,并列入“日俄行动计划”之中,这恰恰与俄罗斯“扩大能源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不谋而合[2]。二是双方都在谋求新的合作方式。以远东经济合作为“助推器”,为解决北方领土问题创造必要的外围环境。三是俄日双方开辟新的石油市场。日本与俄罗斯合作开发 石油天然气,是为了实现其国内石油供应的多渠道,分散单纯依赖中东石油的风险;而俄罗斯则是为了开辟更广泛石油销售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四是日本积极调整对俄罗斯的有关政策。小泉上台后,改变“先领土后经贸”的方针,积极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并讨论了俄日共同开发萨哈林能源的规划、签署架设连接俄东部地区与日本的输电网、从俄购买能源等协议[3]。

  (三)俄罗斯与韩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俄罗斯与韩国建交10多年来,在俄韩关系中已经形成了政府级的协商体系,举行了11次高水平的会晤。双方贸易额已从1990年的8.9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42亿美元。

  2001年2月,普京对韩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其目的有三个:一是在国际政治上,争取更多亚洲国家对俄罗斯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支持。二是在经济合作上,俄罗斯努力寻找与韩国经济的结合点,促进俄韩经济合作的发展。三是在军事上,俄罗斯致力于开拓俄罗斯军工产品在亚洲的市场。普京认为,俄韩两国间实际上不存在有争议的问题,政治关系水平很高,在国际舞台上常常站在同一立场[4]。

  2004年9月,在韩国总统卢武铉访问俄罗斯后,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决定,将韩俄关系从“建设性互补伙伴关系”提升到面向未来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5]。两国关系定位的升格,标志着韩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这将对东北亚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俄罗斯与朝鲜——有前途的伙伴关系

  普京执政后,积极开展周边外交,重视巩固和扩大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特别是把与朝鲜保持正常关系提到重要的位置,使俄朝关系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俄罗斯加强同朝鲜的关系,首先是为了恢复和增强对朝鲜半岛事务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以便在朝鲜半岛和平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其次是为了俄朝两国经贸合作的共同需要。对朝鲜而言,发展俄朝关系,不仅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也有安全和政治方面的需要。近年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态度,采取打压政策,使朝鲜半岛曾出现过的缓和气氛又趋于紧张。出于战略需要,朝鲜希望借助俄罗斯与美国抗衡。改善俄罗斯与朝鲜的关系是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加强合作,维护双方政治、经济利益的共同需要。

  (五)俄罗斯与蒙古——友好互助伙伴关系2000年1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对蒙古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俄罗斯国家元首首次访蒙。普京此次访问,明确了两国睦邻友好合作长期、稳定发展的方向,奠定了互利合作的政治基础。普京总统一再强调蒙古是俄罗斯在亚洲的重要伙伴,可以再次成为其保障地区安全的盟友[6]。

  俄罗斯重视发展与蒙古的关系,其战略考虑在于:一是充实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重要内容。二是面对美国在自己昔日势力范围内咄咄逼人的攻势,挤压其战略空间,俄罗斯产生了一种危机感。三是近几年中国取代了俄罗斯成了蒙古最大的投资国和贸易国,面对失去原来在蒙古的贸易优势乃至垄断地位的现状,俄罗斯不会漠视。四是俄罗斯恢复和发展与蒙古的关系,也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的考虑。目前俄罗斯高附加值产品难以打入西方市场,重新占领蒙古市场势在必行。

二 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俄罗斯在与东北亚各国不断扩大的合作中,逐步调整和完善东北亚战略,呈现出了越来越清晰的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是调整重点,确立欧亚大国地位。普京上任最初阶段,其大国外交的明显特征是推行具有新特色的欧亚主义外交。俄罗斯为在新世纪亚太格局转换中争取有利地位,积极调整亚太外交战略,主动与该地区国家改善和发展关系,其亚太战略的重点无疑是东北亚地区,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主旨是确立欧亚大国的地位。因此,俄罗斯通过与中国的高层交往,全面推进中俄关系;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挥影响;致力于与日本建立“创造性的伙伴关系”等等,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全方位扩大俄罗斯的影响,显示在国际舞台上俄罗斯的大国风范。

  特征之二是扩大影响,寻求区域发言权。当前,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与大国建立友好伙伴关系,积极寻求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发言权;二是吸引区域内外资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资源;三是抵制美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使东北亚地区不至于成为对己不利的某一国的势力范围,把俄罗斯排斥在东北亚区域的事务之外,为恢复真正的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特征之三是更新理念,展开全面务实合作。俄罗斯在推行东北亚战略的前提下,与韩国建立了 外交关系;与日本“搁置领土”问题[7],进行经济合作;与朝鲜和蒙古逐步改变“苏联老大哥与小兄弟”的合作关系;与中国的关系则提高到了战略协作的高度。

  特征之四是目标明确,加速东部经济发展。俄罗斯东部地区拥有多种储量巨大的经济发展的必需原料,品种极其丰富,且质量上乘,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潜力,是俄罗斯的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促进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是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主要目的和重要特征。

三 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走势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趋势下,俄罗斯实施东北亚战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总的战略方针短期内不会有方向性的改变,但不可否认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政策取向和实施方案还存在着变化系数。

  (一)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发展的新态势

  1.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活力剧增

  新世纪之初,俄中两国的关系更为理性和务实。2004年,中俄两国首脑已经达成共识,一是改善贸易结构,规范贸易秩序。确立了2010年两国的贸易额将达到600亿~800亿美元的目标。二是扩大双方的相互投资。中方计划到2020年向俄罗斯投资120亿美元[8]。三是推动能源合作。争取早日签署政府间的能源合作长期协议。四是加强高科技合作。将能源、航天、生物工程、化学、新材料、信息等作为合作重点。

  2.俄日创造性的伙伴关系逐渐完善

  近年俄罗斯、日本都在努力改善双方关系,一是日本政府提出了不拘泥于领土问题,全面发展日俄关系的主张,这与俄罗斯所奉行的搁置领土政策有很多共同之处。二是“日俄行动计划”的实施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增加了新内容。日本正积极参与“萨哈林—1”和“萨哈林—2”石油天然气开发项目,已为开发萨哈林岛大陆架油田和天然气项目投资约10亿美元[9],并计划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进口石油,准备提供贷款协助俄方铺设一条从东西伯利亚泰舍特到远东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

  3.俄韩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还将发展

  俄罗斯与韩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为两国今后合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俄罗斯与韩国经贸合作的重点,突出表现在资源合作上。韩国与俄罗斯签署了共同开发俄罗斯远东地区石油的协议,韩国将为共同合作开发石油等项目向俄罗斯投资40亿美元。韩俄双方还积极探讨了韩国参与东西伯利亚石油管线建设项目和朝鲜半岛纵贯铁路与西伯利亚横穿铁路连接项目等双边及多边大规模经济开发项目的可能性。2004年,俄韩双方还签署了航天技术合作协定,俄罗斯将在2007年为韩国培训首名宇航员[10]。

  目前,俄韩双方已经建立了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新环境,未来的合作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一是贸易和投资合作将会有新的突破。二是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以及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是资源合作将会取得非常大的成果。四是交通运输合作将会有新的进展。五是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将会保持基本一致的看法。

  4.俄朝有前途的伙伴关系尚待努力

  近年来,俄罗斯不断恢复和加强与朝鲜的传统友谊,主要动力来自双方对外战略和国内经济 发展的共同需要。俄罗斯与朝鲜将拓展经济技术合作的七大重点领域:(1)共建欧亚新大陆桥;(2)俄远东地区和朝鲜的边贸合作;(3)俄罗斯将协助朝鲜改造老工业企业;(4)俄罗斯与朝鲜加强能源合作;(5)俄朝军事合作;(6)俄朝拓展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7)俄罗斯将积极参与解决朝鲜半岛的核危机。

  普京任总统以来,在恢复和发展俄朝关系方面进行了努力,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有些已付诸了实施,并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但是由于朝鲜半岛核危机解决的艰难和复杂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俄朝确立有发展前途的合作关系,还必须排除 许多障碍。

  5.俄蒙睦邻传统伙伴关系有望巩固

  苏联解体以后,原苏联俄罗斯、与蒙古“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已经成为过去,两国关系出现了停滞。在政治上,独立之初的俄罗斯实行了向欧美“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为极力显示其与西方世界在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对蒙古这个前社会主义阵营的盟国避而远之;军事上,苏军撤离蒙古,两国军事合作就此中断;经济上,俄罗斯不但停止了对蒙古的一切援助,还提高了一系列进口产品的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使蒙古出口大受影响,两国间的贸易额下降了80%。面对两国关系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俄罗斯不愿失去昔日的盟友,同时为加强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俄罗斯政府决心恢复与蒙古的传统关系,并认为蒙古是俄罗斯在亚洲的重要伙伴之一,是担负维护地区稳定的同盟国。

  蒙古也把改善俄蒙合作关系放在重要地位,制定了合作的战略措施:一是建立蒙俄边境自由贸易区;二是扩大运输容量,改造蒙古至俄罗斯运输的基础设施;三是逐步扩大与俄罗斯的经济技术合作领域。蒙古重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关系,把与俄罗斯发展经贸合作放在首位,表明了蒙古政府务实的合作方针。原因在于:一是俄罗斯在蒙古的投资企业仍能影响蒙古的经济命脉;二是在蒙古的进口商品国家中,俄罗斯是多年排在第一的大国;三是在赴蒙古的外国游客中,俄罗斯的游客历年来均占首位。俄罗斯提出了在友好互助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对俄蒙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关系赋予了新的内容,这必将使两国关系不断向深入发展。

  (二)俄罗斯推进东北亚战略的新举措

  1.交通能源合作将有新突破

  俄罗斯的这两个领域之所以有可能成为突破口,是由其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是经济发展现实迫切需要,两个领域互补性较强,而且易于启动。二是两个领域都是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合作可以起到带动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推动区域内全面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2002年俄罗斯对西伯利亚大铁路进行了电气化改造,为建立东北亚运输通道奠定了基础。2002年以来,东北亚各国在俄罗斯东部地区能源开发合作中的纷争,说明了俄罗斯利用能源推进与东北亚各国的合作已成为区域内的热点问题。

  2.投资合作领域将有新发展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最大难题是资金匮乏,首先是能源开发亟须巨大投资;二是发展部门经济需要注入资金。能否吸引东北亚各国的资金,是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能否发展的关键。俄罗斯吸引外资的需要和投资市场的巨大,为东北亚各国的对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可以预测,俄罗斯东部地区吸引外资的态势,为东北亚各国对外投资市场的开拓提供了条件,有望成为区域内投资合作的亮点地区。

  3.应用技术合作将有新拓展

  俄罗斯的科技实力在世界上仍占有领先地位。每年新的科研成果约占世界科研成果总数的20%,其中25%的科研成果达到世界水平,7%的科研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技术、能源产业(水电、火电、核电、核能)、太空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化工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造船技术、地铁技术以及军事电子领域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冶炼技术、复合材料、晶体材料等领域也具有优势[11]。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既广泛又具体,利用其科技实力促进与东北亚各国的合作,不仅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而且对东北亚各国有着巨大的合作吸引力和聚集力。

  4.国际劳务合作将上新台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人口出现负增长,年均人口减少10万~30万。到2002年年底,俄罗斯的人口总数为1.44亿[12]。据预测,到2010年俄罗斯人口将降至1.347亿人,到2050年其人口可能会降至1亿。尤其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人口极为稀少,现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为3人。随着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实施,俄罗斯与周边各国的劳务合作将会进入新的阶段。

  (三)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对俄中合作提出了新课题

  进入新世纪,俄罗斯的东北亚战略更加完善和具体,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间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在俄罗斯东北亚战略框架下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面对的新问题:一是双方在区域合作中的竞争因素日趋增长。普京总统主张积极开展与东北亚各国的合作,主要是考虑经济问题。如在开拓蒙古市场方面,俄罗斯面对中国取代其成为蒙古的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重返蒙古市场的竞争意识在不断增强。二是战略协作关系中的内容与形式统一。俄罗斯东北亚战略是以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开发为基础的,因此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该地区的主要内容就是经济技术合作的规模和档次。而从目前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一些大项目的合作中,中国并不占优势。如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国际合作问题,泰纳线与泰大线输油管线铺设之争等。这对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和巩固无疑是一个制约。三是大国关系因素的影响不可低估。在东北亚地区,中、俄、日关系的调整,使美国在某种意义上遭到“冷落”,使美国影响他国的政治意志受到限制。美国虽然不属于东北亚地区的国家,但作为意欲在亚太乃至在东北亚地区建立主导地位的 美国,一方面利用日本和俄罗斯谋求地区霸权的多极化倾向,加强对中国的战略牵制;另一方面又通过与中国加强政策协调合作来牵制日本。因此,美国对中俄关系的影响,日本对中俄关系的影响系数有多大,目前难以预测。四是双方对诚信的认可程度问题。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立的近10年中,无论其关系本身的内涵和外延,还是其周围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唯一不应该有变化的是相互信任的基本原则。最近一段时期,在俄罗斯的舆论中,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国不支持俄罗斯入世论”、“中国要把俄罗斯作为资源基地”等等说法,表现了双方缺乏相互之间的必要信任。这种不信任势必从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和观点层面,“文明的冲突”已是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另外,俄罗斯东北亚战略中俄罗斯与区域内各国双边以及多边国家政治、经济关系如何协调发展;以资源外交为主的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政治性、安全性、环境保护等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全面、深入和系统地研究。

  (责任编辑 张红侠)


[1]《中俄元首联合声明和宣言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2]高连福:《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2年版,第145页。
[3]《综述:小泉俄罗斯之行重组日本外交战略》,http//www.phoenixtv.com/2003-01-13.
[4]http//194.126.80.159/events/168.hemil/2001-03-01。
[5]徐宝康:《韩俄提升两国关系》,《人民日报》2004年9月23日。
[6]《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5日。
[7]孙叔林:《日俄建设性伙伴关系》,http//www.cass,net.cn/2000-06-20。
[8]《温家宝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人民日报》2004年9月16日。
[9]殷剑平:《俄罗斯远东经济》,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10]徐宝康:《韩俄提升两国关系》,《人民日报》2004年9月23日。
[11]http//www.heihechina.com/eqfx/2005-01-27.
[12]《人口与发展动态》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