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对俄罗斯的不利影响
徐之明、王正泉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1期 2010年11月29日

  【内容提要】 欧盟东扩对俄罗斯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其中虽有积极方面,但消极方面尤为突出。中东欧国家的“入盟”,使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经济贸易受到损失,人员往来受到限制,边界纷争更趋严重,历史问题也引起尖锐矛盾。

  【关键词】 俄罗斯 中东欧 战略空间 历史文化

  【作者简介】 徐之明,196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王正泉, 193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国家纷纷倒向西方,希望“回归欧洲”,力求摆脱俄罗斯的控制。西方则瞄准时机,既推进北约东扩,也实行欧盟东扩,力求把中东欧地区纳入西方体系。当然,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的道路并不平坦,因为西方无法一下子接纳它们。它们加入北约比较好说,因为西方急于占领中东欧战略要地,而且加入的条件比较单一,西方花钱也不多。但它们加入欧盟就很复杂,不仅要求比较高,条件比较严格,西方为此也要增加很大的经济负担。所以,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的过程比加入北约要长得多。欧盟东扩的大体步骤是:1991年开始同中东欧国家签署《联系国协定》,1993年制定“入盟标准”,1994年推出“先期准备战略”,1995年确定入盟谈判时间表,1998年开始同对象国举行入盟谈判,2002年完成同10个候选国的入盟谈判。2003年4月,中东欧10国在希腊首都雅典签字入盟。2004年5月1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10国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国。于是,欧盟从原先的15国增加到25国。往下怎么走?看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跟得比较快,欧洲议会已在2005年4月13日批准它们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阿尔巴尼亚等5个巴尔干国家跟得比较慢,它们的“入盟”时间还要往后拖。但总的趋势已定,欧盟要把所有中东欧国家 都纳入囊中,甚至还可能接纳某些独联体国家。

  这次中东欧10国加入欧盟,对西方推进欧洲一体化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对俄罗斯产生极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例如,中东欧国家“入盟”后将受欧盟统一规则的制约,从而使它们的极端“抗俄”情绪可能会有所收敛。但是,这种影响的消极一面异常突出,从而使俄罗斯的处境极为不利,并导致俄与中东欧国家之间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纠纷。

一 战略空间受到挤压

  这次欧盟东扩是欧盟的第五次扩大,但它和欧盟的前几次扩大有所不同。欧盟在1975~1992年间的几次扩大,分别把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和芬兰等国接纳入盟,其范围都在西欧或西欧周边地区,属于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其目的是为了西欧自身的稳定和发展。而欧盟的第五次扩大,其范围却指向原属俄罗斯势力范围的中东欧地区,其目的是要把中东欧国家纳入西方体系,借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众所周知,中东欧地区是一个广阔的缓冲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与西方列强必争之地。而处在东西夹缝之中的中东欧国家,要么依附西方,要么依附俄罗斯,很难保持中立地位。二战之前,希特勒德国曾侵占许多中东欧国家,并从这里发起对苏联的军事进攻。二战之后,苏联又控制这一地区,并把它作为对抗北约的“前沿阵地”。苏联解体之初,中东欧地区一度处于游离状态,虽然摆脱了俄罗斯的控制,却未被纳入西方体系。后来,西方经过短暂的犹豫,决定利用俄罗斯衰落的时机,向东扩张势力范围,以巩固“冷战”的胜利成果。

  西方首先推行北约东扩战略,以求在军事和安全方面把中东欧地区纳入西方体系。随后,西方又实施欧盟东扩战略,力图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把中东欧地区纳入西方体系。应该说,欧盟东扩与北约东扩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欧盟主要是一个经济政治组织,它的东扩不会对俄罗斯的领土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它主要不是在军事上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但欧盟东扩与北约东扩又有相同之处,两者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这次加入欧盟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8国同时拥有北约成员国的身份。可以说,欧盟东扩的潜在目的和北约东扩一样,也是要制俄弱俄,并着重在地缘经济上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以防俄“东山再起”后重新控制这一地区,对西方构成威胁。在一定意义上说,欧盟东扩在挤压俄罗斯方面尤胜于北约东扩,因为按照欧盟制定的“入盟标准”,对象国必须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社会制度以及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符合西方标准,才能加入欧盟。因此,欧盟东扩的过程实际上是西方彻底改造中东欧国家的过程,而中东欧国家的“入盟”也标志着它们完全彻底地进入西方体系,并同俄罗斯划清界限。所以有识之士认为,对俄罗斯来说,欧盟东扩的威胁实际上比北约东扩还要大。俄《新消息报》2004年5月26日发表梅赫曼·加法尔雷题为《战略竞争》的文章就说,欧盟东扩比北约东扩对俄罗斯的威胁更大。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对欧盟来说是壮大了力量,对俄罗斯来说则是失去了传统盟友,这一得 一失,说明了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并形成对俄罗斯极为不利的地缘战略形势。特别是,这些新“入盟”国家组成的“新欧洲”,表现得比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老欧洲”更加“亲美”,也更加“反俄”。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对俄罗斯不利影响的分量。

二 经济贸易受到损失

  俄罗斯对待欧盟东扩的态度,明显不同于对待北约东扩。俄罗斯领导人对欧盟东扩曾一再表示“欢迎”,并希望借此加强与欧盟的合作。普京在2002年6月2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欢迎欧盟的扩大,因为整个欧盟是我们主要的经贸伙伴。我们本身也是欧洲的一部分。也非常期望欧盟的扩大能够导致我们与欧洲,既有东欧,也有西欧,还有欧洲中部,进一步加深伙伴合作。”[1]普京的态度显然是务实的。俄罗斯同欧盟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重要的外资来源,也是俄能源等产品的广阔市场,加强与欧盟合作符合俄罗斯的根本利益。然而,俄罗斯的内心还是有矛盾的。欧盟扩大后,俄罗斯与整个欧盟的经贸水平虽能大幅上升,但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水平却有可能下降。2003年12月2日,普京对访俄的欧洲企业家说,随着中东欧各国明年加入欧盟,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双边贸易势将受损[2]。

  问题在于,俄罗斯与许多中东欧国家原本签有各种双边条约和协定,其中包含许多优惠政策,而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这些文件随之失效,它们将执行欧盟统一的规则,从而对俄罗斯带来不利影响。例如,中东欧国家向俄输出货物的平均关税,要从9%降为4%,而俄向这些国家输出的货物,却要受欧盟的进口配额、反倾销法和高标准商检等的限制。也就是说,中东欧国家“入盟”后,它们对俄输出货物的“门槛”降低了,而俄对它们输出货物的“门槛”却提高了。这一高一低的变化,必然损害俄罗斯的经济利益。据估算,俄每年将蒙受3亿欧元的损失。为此,俄罗斯要求欧盟修改某些贸易规则,给予一定补偿,但遭到欧盟拒绝。与此同时,中东欧国家“入盟”后必将削减与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合作,西欧的许多投资也可能转向中东欧国家,从而影响外资对俄罗斯的投入。所有这些,都将严重损害俄罗斯的经济利益。

三 人员往来受到限制

  这次欧盟东扩,会使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人员往来受到限制。本来,俄罗斯与某些中东欧国家达成公民简易过境或互免签证的协议,人员往来比较方便。但中东欧国家“入盟”后,这些协议随之失效,它们要实行统一的“欧盟标准”,对俄罗斯公民实行严格的签证制度。众所周知,欧盟的《申根协定》规定:欧盟范围内的公民可以自由往来,外国公民进入欧盟国家则必须严格签证,以杜绝非法移民的进入。按此规定,俄罗斯公民进入中东欧国家也要实行签证,这种签证每次等候几个小时,还要交纳高额签证费用,从而影响人员往来和劳动力过境。普京曾说,《申根协定》有可能变成分隔欧洲的“柏林墙”[3]。为此,普京在2003年5月圣彼得堡建城300年庆典时向欧盟提出互免签证的要求。但欧盟不肯答应,惟恐关口一开,会使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难民大量涌入欧盟,带来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这里最突出的是加里宁格勒州的人员过境问题。该州是俄罗斯的一块“飞地”,人口100万,面积1.15万平方公里,位于波罗的海海滨,与波兰和立陶宛接壤,而同俄罗斯内地相隔600公里。一旦波兰和立陶宛启用《申根协定》,该州同俄罗斯内地的人员来往和物资交流将受到严重限制,其经济利益和安全保障都会受到损害。该州经济比较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俄罗斯平均水平的75%,每年约有150万人次往返俄罗斯内地。

  德国曾提出,要用该州来抵偿俄罗斯所欠的债务,使这块“飞地”重归西方。芬兰总统哈洛宁甚至提出,俄罗斯应把该州作为战争赔偿划给芬兰[4]。但俄罗斯政府早在1999年10月提出的《2000~2010年俄罗斯发展与欧盟关系的中期战略》中强调,要维护该州作为俄联邦一个主体的利益,同时保障俄联邦领土的完整。普京曾说,如果对俄罗斯公民进出该州实行签证制度,将会分割俄罗斯的领土主权,俄“永远不会同意”[5]。普京在2003年6月11日还强调,俄罗斯决不会拿自己的领土做交易,用加里宁格勒州来抵债[6]。当时,俄罗斯与欧盟为加里宁格勒州的问题闹得很僵。经过一年多的争论和协商,直到2002年11月11日,双方才达成折中协议,规定俄罗斯公民往返该州可以“简易过境”,使用通行证而不需正式签证,办理免费或低收费过境手续。但即使如此,俄罗斯公民的过境仍比过去麻烦多了。

四 边界纷争更趋严重

  欧盟东扩后,俄罗斯与欧盟形成真正的“零距离”接触。俄罗斯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之间本属国与国之间的边界,现在亦为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边界,从而使边界争议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比过去更难解决了。其中,俄罗斯与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边界争议,经多次谈判,本已接近解决,后来却出现变故。例如,俄罗斯与拉脱维亚本计划在2005年5月10日签署边界条约,但拉方突然提出,要在条约中加入重新评价1939年苏德密约的单方面声明。俄方认为其中包含领土要求,所以坚决反对,以致双方未能如期签约。

  据说,双方正为一个边境小镇(拉方称阿伯热内,俄方称佩塔洛沃)的归属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普京在当天宣布,如果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不在边界条约中加入“愚蠢的领土要求”,俄将签署这些条约。又说,俄罗斯“不会放弃一寸佩塔洛沃的土地”。拉方则指责说,普京是在“装腔作势”,将使边界谈判“变得更加复杂”[7]。再如,爱沙尼亚外长与俄外长在2005年5月18日本已签署两国边界条约,但事后又生事端,爱方认为该条约不如叶利钦时期两国达成的初步协议那么有利,于是爱沙尼亚议会单方面通过决定,增加了俄方不能接受的附件,要将两国边界东移。为此,俄外交部于6月27日宣布,俄方不接受爱沙尼亚提出的划界决定,双方为此闹僵。7月19日,欧盟宣布将出面代表拉、爱与俄罗斯进行边界谈判。总之,这些本属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现在以欧盟名义提出并由欧盟出面后,使这些国家有恃无恐,态度更趋强硬,从而使问题更难解决,对俄罗斯很是不利。同时,这些边界争议的内容也包括大批俄族居民在这些国家的地位和权利问题。这个问题如不解决,也会影响边界条约的签署以及国家关系的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往往还跨越边界,插手独联体地区的纷争,借以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主 导地位。中东欧国家“入盟”后,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积极,成为西方挖俄罗斯“墙脚”的急先锋。例如,2004年10月,格鲁吉亚“玫瑰革命”后的新总统萨卡什维利应邀访问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拉脱维亚在与格鲁吉亚签署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声明》中强调,拉支持格鲁吉亚加入欧盟和北约,并向格传授改革经验。美国总统布什也极力鼓励波罗的海三国积极向白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传授“民主”经验。2005年5月26日,拉脱维亚总统又专程来到第比利斯,参加格鲁吉亚独立日的庆典,并表示支持格鲁吉亚有关撤除俄驻格军事基地的要求。西方媒体认为,波罗的海三国目前已成为乌克兰、摩尔多瓦以及外高加索地区国家的“最可靠盟国”。又如,2004年11~12月,波兰时任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和立陶宛总统阿达姆库斯两次前往基辅,参加乌克兰总统选举纠纷的“国际调解”,并引导事态朝有利于反对派尤先科的方向发展。克瓦希涅夫斯基当时提出,乌克兰走出危机的最可行办法就是重新进行第二轮投票。他还力劝俄罗斯放弃乌克兰,说什么“没有乌克兰的俄罗斯比拥有乌克兰的俄罗斯要好”[8]。普京对此十分气愤,他随即回应说:这就意味着西方“试图孤立俄罗斯”,为此他要在会晤布什总统时问清楚这个问 题。再如,2005年4月22日,独联体内离心倾向很严重的“古阿姆”组织在摩尔多瓦举行峰会,峰会通过的声明回避独联体范围的合作,却强调“古阿姆”愿同欧盟、北约、美国等建立伙伴关系。这次峰会并未邀请俄罗斯派代表参加,但立陶宛总统阿达姆库斯以及波兰、匈牙利的代表却应邀到会,对“古阿姆”的“亲欧远俄”趋势表示支持。对俄罗斯来说,中东欧国家原本是自己的“亲密盟友”,现在却反戈相向,帮助对手来挤压自己,因此更觉得“痛心”。

五 历史文化受到非议

  欧盟东扩不仅把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推广到中东欧地区,而且把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移植到这一地区,从而使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也受到挤压。中东欧国家的历史文化本来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通过加入欧盟,它们不仅完全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念,而且要同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划清界限,并为此引起一系列纷争。

  其一,二战结果受到置疑。多年来,东欧国家对二战后受苏联控制深感不满,这种不满情绪在最近两年变得尤为强烈。它们要求改写历史,认为二战是一次“双重侵略”,是两个“极权国家”对东欧地区的“冷酷瓜分”,苏联击败希特勒德国攻入东欧,不过是苏联帝国对纳粹帝国的取代。2004年,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纪念雅尔塔会议 6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指责说,雅尔塔协定是历史上三度瓜分波兰的再次上演,是将波兰隔绝在欧洲复兴进程之外的罪魁祸首。普京则反驳说,这种话是“没有良心的抱怨”。2005年1月27日,普京在波兰参加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时又强调,篡改二战历史,将刽子手、解放者和占领者混为一谈是极不道德的。由于对二战结果产生严重分歧,东欧国家与俄罗斯之间便经常出现尖锐矛盾。例如,2005年8月,波兰与俄罗斯两国关系就风波不断,双方公民和外交人员在对方国家多次被打,导致双方居民敌对情绪高涨,以致两国总统都要出面进行调和。其实,这一事件的发生很有代表性,它可以说是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倒向西方后必然出现的现象。

  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的分歧更为严重,它们不断与俄展开舌战,认为苏联在二战后“侵略”和“占领”了它们,并要求俄罗斯“反省”历史,“赔礼道歉”。在普京宣称俄“决不道歉”后,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两国总统拒绝邀请,在2005年5月引人注目地缺席俄庆祝二战胜利60周年庆典,以示抗议。西方则乘机进行挑唆。美国总统布什在5月7日访问拉脱维亚、同波罗的海三国总统举行会晤时强调,雅尔塔协议导致苏联“吞并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并占领东欧”,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之一”。西欧国家也纷纷要求修改二战结果,否定雅尔塔协议。对此,俄罗斯表示强烈反对。普京说,雅尔塔协议“是集体的决定,是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和苏联领袖的决定”;“这些决定是考虑当时客观情况作出的:纳粹的根子尚未铲除,欧洲受到严重破坏,胜利者对欧洲的政治和经济复兴责无旁贷”[9]。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则说:“我们为战争付出了无数的牺牲,这至今还影响我们的人口和生活水平。如今却有人说,我们是不是占领了哪个国家。我想问问他们:如果我们不粉碎法西斯主义,你们今天将会怎样?你们的人民会活到今天吗?”[10]俄罗斯《新消息报》也在批评波兰政府将苏联红军描绘成“侵略者”的做法时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不是苏联红军解放了波兰,这个国家85%以上的人口都会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11]

  但中东欧国家并不认同俄罗斯的观点。《拉脱维亚时报》主编尼塔尔斯甚至撰文说:“宁肯淹死在纯净的德国莱茵河中,也好于陷入俄国的臭狗屎堆里,这就是我们的口号。”[12]据报道,拉脱维亚议会下设专门委员会不久前的一个报告提出,原苏联从1940年到1990年的“统治”给拉带来巨大的损失,为此要求俄赔偿600亿~1 000亿美元[13]。由此可见,双方的分歧十分严重,今后有可能发生更大的纠纷。

  其二,历史事件受到追查。中东欧国家还对苏联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追查和追究。前几年,拉脱维亚法院先后对境内的9名俄族居民进行审判,罪名是他们在二战期间曾杀害拉脱维亚平民。

  其中,年近8旬的原苏联老游击队员瓦希里·卡纳洛夫被判处6年徒刑,理由是他在1944年夏天杀死了10名平民。他对判决不服,于是上诉。2004年4月30日,拉脱维亚最高法院仍宣布判处81岁高龄的瓦希里·卡纳洛夫20个月的徒刑[14]。此事引起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以致民意调查时竟有49%的人认为拉脱维亚是俄罗斯最大的“敌人”[15]。其实,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卡廷事件”。早在苏联时期,波兰就发现卡廷“万人坑”,认为苏联在1940年屠杀了大批波兰军官和知识分子。当时,苏联对此绝口不提。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开始承认存在“卡廷事件”。随后,波兰提请追查责任,要求俄罗斯提供大屠杀的秘密档案材料。俄方也曾答应进行调查,并准备把1/3绝密材料交给波兰,其余材料则封存起来。后来,随着波兰日益靠拢北约欧盟,“反俄”情绪上升,双方对“卡廷事件”的分歧越来越大。波兰要求将“卡廷事件”定性为“种族屠杀”,并对有关人员提出“起诉”。俄方则对 波兰的“夸大”描述表示拒绝,认为这只是当时某些官员的“职务犯罪”。波兰指责俄方“采取欺骗行为”,“没有忏悔之意”。俄方则于2005年3月正式拒绝向波兰提供有关调查资料,并于5月24日宣布“停止卡廷事件的调查”。显然,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已经闹僵,矛盾十分尖锐。

  其三,文化传统受到排斥。欧盟的成立是以西方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欧盟制定的“入盟标准”也十分强调“共同价值观”。欧盟认为,中东欧10国在这方面已经符合条件,所以接纳它们“入盟”。同时认为,俄罗斯并不属于欧洲文明,目前的种种做法更与欧洲价值观“背道而驰”。欧 盟的这种说法,对中东欧国家产生重大影响。曾任捷克总统的哈维尔就强调,欧洲—大西洋文明区拥有相似的文化、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俄罗斯虽然部分国土处在欧洲,但具有明显的欧亚大陆特性[16]。因此,这些国家在认同欧洲文明的同时,却力求割断传统的密切联系,要同俄罗斯文化划清界限,为此对俄语和俄语学校加以限制,连过去很受迷恋的俄罗斯文学艺术也加以排斥或冷落。这种情况,显然也是对俄罗斯的沉重打击。

  (责任编辑 向祖文)


[1]参见《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3页。
[2]《俄罗斯要挟欧盟的把柄》,新浪网-国际2003年12月10日。
[3]参见李支援《俄罗斯离欧洲有多远》,新浪网-国际2003年6月11日。
[4]参见梁强《胜利日的四重奏》,载《南风窗》2005年5月(下)。
[5]参见屠丽美《俄罗斯有块国土不好去》,载《环球时报》2002年6月13日。
[6]《普京称不会用加里宁格勒州来抵债》,新浪网-国际2003年6月12日。
[7]参见固山《拉脱维亚指责普京欲激化俄与波罗的海国家关系》,新华网-国际2005年5月12日。
[8]参见朱鸣《就选举问题普京谴责西方国家搞“双重标准”》,载《解放日报》2004年12月25日。
[9]《布什发誓要埋葬雅尔塔遗产普京反驳历史修正观》,新华网-国际2005年5月10日。
[10]参见刘洪《红场阅兵凸显普京以进为退的外交政策》,新浪网-国际2005年5月11日。
[11]转引自苑听雷《俄不满独联体部分国家修改历史教科书》,载《世界新闻报》2005年8月26日。
[12]参见梁强《胜利日的四重奏》,载《南风窗》2005年5月(下)。
[13]《拉脱维亚议会报告要求俄对其作出巨额赔偿》,中国新闻网-国际2005年8月3日。
[14]参见《拉脱维亚对前苏联老游击队员判刑激怒俄杜马》,中国新闻网-国际2004年4月30日。
[15]常:《俄罗斯人如何划分敌友》,载《环球时报》2005年6月22日。
[16]转引自李学江《北约为何不要俄罗斯》,载《环球时报》2002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