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对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中亚几个问题的看法
赵常庆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1期 2010年08月27日

  【内容提要】 本文简评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中亚几个重要问题,包括政局是否稳定、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多大、大国博弈中亚有何新情况、中亚国家关系如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等,时间跨度为2008年后期至2009年。文中还对目前国际社会流行的一些说法提出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 中亚 金融危机 俄美博弈 上海合作组织

  【作者简介】 赵常庆,1940年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兼中亚室主任。(北京 100083)

  中亚作为战略地位重要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近年来始终为国际社会所关注。最近,随着阿富汗战事的发展,其在国际媒体的曝光度日增,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关注。本文对中亚几个重要问题略加评析并提出作者的看法。

  一 中亚政治形势是否稳定

  2009年中亚仍延续基本稳定的态势,这个结论基于以下理由:

  第一,各国主要领导人没有发生变动,他们都能掌控本国局势,在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导致经济和社会问题增多、民众不满增加的情况下,各国没有出现剧烈动荡,形势基本平稳。

  第二,吉尔吉斯斯坦为总统选举年。独联体国家总统或议会选举年经常出现政局不稳的情况。而这次吉总统选举,尽管小有波澜,却没有出现大规模动乱,巴基耶夫继续连任。

  第三,各国亲总统势力经过重组,力量有所增强,而反对派力量因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缺乏有魅力的领军人物继续式微。力量对比悬殊,亲总统力量强大有利于国家稳定。

  第四,在地区和国际关系复杂的情况下,各国领导人能不顾大国的干扰,为维护本国的利益,大胆表明自己的立场和作出决定,就像塔吉克斯坦因不满俄罗斯做出的“示威”举动,吉尔吉斯斯坦处理马纳斯美军基地问题的决定,都反映了塔、吉两国总统对政权的稳定性充满信心。

  第五,各国反对派利用金融危机不时向当政者发难,但没有对政局稳定构成重大威胁,这反映了民心思定,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不过,说中亚国家基本稳定,并不意味着一切平安无事,恐怖、暴力和其他群体性事件在个别国家时有发生,但这属于个案,各国当局能够及时应对和化解,并没有对国家稳定大局构成重大威胁。

  “伊扎布特”的活动有所增加,但仍属值得关注的动向,尚在各国当局的控制范围内,本年度并没有发生突变。社会治安问题增多是金融危机的并发症,这类问题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综合措施解决。

  西方经常预测的“中亚动乱”在目前各国经济困难、社会问题增多的情况下没有发生,说明它们还不十分了解中亚国家的国情,特别是对中亚国家政治体制对本国国情的适应能力认识不足。多年实践表明,中亚国家多数领导人有较强的执政能力,能够掌控国家局势。近一年来,格鲁吉亚、乌克兰,甚至拉脱维亚、摩尔多瓦等国的局势动荡不定,除外部影响外,也与国内政治体制盲目模仿西方有关。这些国家的激烈动荡与中亚国家的基本稳定形成很大的反差,使我们看到,并非一切套用西方的做法都能解决本国的问题。

  另外,我们在研究中亚国家的形势时,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为西方的理论和说教所左右。西方学者从中亚国家独立时就批评它们的政治体制,预测中亚国家不稳定,会发生动乱。可是,18年过去了,除塔吉克斯坦一度发生内战和吉尔吉斯 斯坦发生不正常的政权更迭外,其他国家政局大体上稳定。过去一年,中亚国家也是在西方预测“不稳定”中度过的,而事实证明,中亚国家局势至今没有发生大问题。环顾世界,在发展中国家中却发生兵变、政变或对立两派闹得国无宁日者不乏其例,而中亚各国却在政局基本稳定中度过,可以说,中亚国家是政局相对稳定的国家集团。中亚地区稳定与中国、与世界都有利,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

  二 如何看待中亚国家的金融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亚国家也难于幸免。一年多来,各国经济都遇到困难,只是困难的程度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最大,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影响较轻。这场金融危机是中亚国家独立后经济方面经历的第三次危机。此前,曾发生过独立初期的经济危机和1998年金融危机。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对金融业影响很大,也给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最终对各国经济的总体形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中亚国家外贸形势普遍恶化,主要出口商品价格和数量都明显下降,引进外资减少,通货膨胀加剧,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原有的经济发展计划无法完成。

  2009年中亚国家虽然仍在经受金融危机的煎熬,但由于各国积极应对,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为哈萨克斯坦等国增添了克服危机的动力。各国都对克服危机充满信心。不过,目前困难还很多,作为以输出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中亚国家欲真正摆脱危机,还有待世界经济总体形势的改善。

  这场金融危机对中亚国家是一次重大考验,暴露了它们经济的弱点。它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性,使它们处于弱势地位,极易受到外界的冲击。中亚国家欲使本国经济强大起来,特别是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以使本国经济经得起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场金融危机在中亚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与世界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国家,例如哈萨克斯坦,受到的伤害最重;反之,与世界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的国家,例如乌兹别克斯坦,受到的伤害较轻。由此引发中亚国家间关于发展模式孰优孰劣的争论。

  乌兹别克斯坦认为,正是由于本国坚持国家严控经济的政策,才避免受到外来的冲击。言外之意,哈萨克斯坦遭受严重的金融危机是该国对外开放的结果。

  诚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存在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一面,但发展中国家如不对外开放和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由于自有资金短缺和技术与管理落后,其经济很难得到快速发展,会游离于世界经济发展之外,永远处于落后状态。中亚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尽快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应该是正确选择。应该看到,哈萨克斯坦前几年经济发展较快,正是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结果。

  如今,该国金融危机严重,并不是它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决策有误,而是在具体操作中出现问题。该国前几年由于石油美元大增,制定若干宏伟的计划,全国各地多个项目纷纷上马。特别是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放松了国家对企业举借外债的监管,这是导致金融危机严重的重要原因,也是该国应该吸取的教训。

  国际金融危机给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如何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又上了书本上难于学到的一课。哈萨克斯坦的情况说明,当前金融危机既与外部因素的作用有关,也与国内因素有关,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乌兹别克斯坦严管国家经济固然对防范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一定的作用,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它多年来执行的有限开放的经济政策,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作用也不能忽视。如果说,1989年哈萨克斯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 850美元,乌兹别克斯坦为1 040 081美元[1],当时相差40%左右,那么到了2007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哈萨克斯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 324美元,而乌兹别克斯坦只有783美元[2],两国相差达3倍,根据中国《世界知识年鉴》提供的数据,哈萨克斯坦为6 674美元,乌兹别克斯坦为1 040 081苏姆,约合808美元[3],两者相差更大了。这里除人口数量和资源状况不同等原因外,不能不说与不同的经济政策也有关系。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改革开放才是振兴国家经济的必由之路。

  中亚国家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它们对世界经济的依赖,各国欲摆脱金融危机,除靠自身努力外,还有待于世界经济的回暖,特别是与其关系密切 国家经济的好转,俄罗斯、欧盟和中国的经济形势变化对中亚国家尤其重要。由于俄罗斯、欧盟的经济复苏过程仍很缓慢,中亚国家经济,特别是在中亚国家中占举足轻重的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复苏,也将需要一段时间。不过,由于中亚国家“船小好调头”,经济恢复的速度会快于俄罗斯,甚至快于欧盟。

  三 如何评估一年来俄美博弈中亚的态势

  2009年,俄美在中亚的博弈仍在进行,从马纳斯美空军基地的去留问题可见一斑。2月,在俄罗斯答应免除吉1.8亿美元债务、提供1.5亿美元无偿援助和20亿美元贷款用于修建水电站的情况下,吉尔吉斯斯坦决定关闭美国在马纳斯 的空军基地,根据吉美协议,美国空军基地应于半年后即8月关闭。此事曾一度被认为是俄罗斯的胜利,因为俄罗斯终于实现了将美军逐出中亚的夙愿。不过,当时很多人认为,此事并未尘埃落定,美国会想方设法保留军事基地,特别是通过金钱开道将事情摆平。果不其然,6月,吉尔吉斯斯坦与美国达成新的协议,同意将军事基地更名为“转运中心”,供美军继续使用,只是租金由近2 000万美元提高到6 000万美元,此外,美国还允诺维修机场和提供其他必要的费用。至此,俄罗斯将美军赶出中亚的企望再次落空。

  马纳斯基地事件是俄美博弈中亚的又一回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亚的战略地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俄美的对外战略的需要决定了俄美在中亚博弈不可避免,而且具有长期性和不可调和性。不过,这种博弈过程并非永远绷得紧紧,而是根据两国国力的变化和战术需要,呈现时紧时松的特点。

  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两三年,俄美在中亚呈现争夺与合作并存、合作优先的局面,最典型的例证是俄罗斯默许美在中亚建立军事基地。中亚是美国海外军事基地链条中的空白点,是多年企望填补但难于实现的梦想。正是俄罗斯帮助美国在中亚填补了这个空白点。2003年后美国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策动“颜色革命”,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并企图在俄罗斯也发动“颜色革命”,从而导致俄美关系紧张。就在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马纳斯空军基地不久,俄罗斯也在吉尔吉斯斯坦美空军基地旁建立坎特空军基地,还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并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和吉尔吉斯斯坦之口让美撤走在中亚的军事基地。2006~2008年间,俄美在中亚的博弈态势已由合作优先转为争斗为主,由前些年的美攻俄守转为近几年的俄攻美守。这种态势的变化与俄美两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有关。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5年~2007年,国际石油价格的飊升使俄罗斯国力大增,也推动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强硬的姿态。面对北约东扩和美国进逼,俄罗斯亮出独联体属于自己“核心利益”的底线,并加强对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独联体地区的控制。近几年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维护军事安全的动作很大,在经济合作特别是能源合作方面也有大手笔。俄罗斯的行动多冲着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使俄罗斯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使强势外交受到很大的制约。

  美国在中亚2001~2004年是最得意的时期,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事件后,美国在中亚的进攻势头明显受挫。此后至2007年,美国开始调整对中亚的政策,对俄罗斯的攻势采取软对抗的做法。2008年是美国大选年,也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一年。2009年,奥巴马接替布什出任美国总统,并开始推行“外交新政”。应该说2009年是俄美两国调整外交政策的一年,两国都确定了相互角力的主要方面。由于中亚在俄美两国外交中所占的位置有所不同,俄美在中亚的做法也存在差异。

  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中亚占据重要位置,属于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在独联体四分五裂、其成员各怀心思的情况下,中亚国家成为俄罗斯最为重要的伙伴和战略依托。因此,俄罗斯极力阻挡西方染指中亚地区,并千方百计想把美军基 地赶走。

  美国同样重视中亚,但权衡与己利害关系,不像俄罗斯那样迫切。奥巴马上台后,在外交方针调整中,中亚五国已经不是与俄争夺的重点,退居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之后。美国重视中亚,力图保留中亚的军事基地,有实现全球战略部署和针对俄中两国的一面,但眼下更多是出于阿富汗战事的考虑。中亚地区与中东、阿富汗、朝核、伊朗、核裁军、东欧反导、外高加索和乌克兰等问题相比,在美外交中已经处于次要地位。特别是在美国国内问题缠身、经济很不景气的情况下,美国无暇更多顾及中亚。但这不是说,美国会放弃中亚。

  2009年2月,美国副总统拜登明确表示不承认俄拥有势力范围,就是针对俄“核心利益说”而发的。

  正是美国对中亚政策的调整,使我们看到,2009年俄美在中亚的博弈处于缓冲期,而不像前两年那样刀光剑影。俄罗斯同意美国包括军用物资在内的各种物资通过本国陆路和领空运往阿富汗,也默许通过中亚国家的陆路和领空运往阿富汗,就体现了俄美从各自利益考虑开展合作的一面。俄罗斯是出于与美缓和关系和为其他交易制造筹码的考虑,而美国则从阿富汗战事需要考虑,对俄的中亚利益作出一定的让度。这一年,俄罗斯在中亚受到来自西方的压力不是太大,马纳斯美军基地事件算是较大的一起,而俄罗斯则继续对美国的军事存在施加压力。2008年6月俄吉两国敲定在吉南部再建一处军事基地即为例证之一。

  与军事对抗相比,2009年俄美两家在经济领域的角力特别是对能源的争夺更加突出。但总的来看,两国在中亚的关系不是特别紧张的一年,是俄美关系缓和潮流的一部分,也是两国关系相对缓和的产物。

  马纳斯空军基地事件也暴露了中亚国家与俄美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与微妙性。吉尔吉斯斯坦竟敢对俄出尔反尔,对美玩弄伎俩,充分利用俄美的矛盾谋取利益,表明吉外交功利色彩浓厚,同时也暴露了俄美两国对中亚国家均无颐指气使的能力。除吉尔吉斯斯坦外,中亚其他国家对俄美两国同样采取等距离外交的立场,这反映了俄“核心利益区”国家对俄也并非言听计从。阿富汗局势紧张,使中亚国家对美国反恐充满幻想,这是2009年中亚国家不断密切与美国关系的原因之一,美国也正利用这一点拉近与中亚国家的距离,使俄罗斯在中亚落实自己的战略步履维艰。

  四 中亚国家之间关系是否在向好的方向转化

  对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传统看法认为,尽管它们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存在地缘、人文、传统等方面的优势,存在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客观条件,也存在现实需要,因此,实现经济一体化是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和选择,欧亚经济共同体等组织的存在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机制保证。然而,国际社会还存在另外一种看法,认为中亚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利益相悖和外交多向而非同向的国家组合。德国学者引用美国学者科恩提出的“破碎地带”的概念,认为中亚将成为新的“破碎地带”,存在产生巨大冲突的可能性[4]。

  2009年的事态发展表明,经济一体化这件对地区和各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事情的确进展不大,中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多停留在纸面上。即使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经济困境,也没有改变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彼此尖锐对立的局面。其中,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上闹得势不两立,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乌兹别克斯坦坚决反对塔吉克斯坦修建大型水电站。由于利益关系,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持相同的立场。吉尔吉斯斯坦的情况与塔吉克斯坦相似,赞同塔的立场,在水资源利用和分配问题上,中亚五个国家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对此俄罗斯《独立报》援引风险评估公司经理帕特萨耶夫的如下看法:“双方在水资源问题上各执一词,这显然会导致地区陷入分裂,从而给地区经济合作蒙上阴影”[5]。

  金融危机对中亚国家关系也是一次检验。面对金融危机,中亚国家本应该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然而,人们看到中亚五国携手应对的行动并不多,相反,倒是使原本对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分歧的乌、哈两国,对发展模式孰优孰劣的分歧进一步加深。

  中亚国家为什么总是矛盾重重,一体化步履艰难?笔者曾指出以下原因:一是各国都过分强调本国的利益,对别国的需求考虑不多,甚至不考虑;二是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经济一体化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目前,中亚国家可用于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资金并不雄厚,金融危机使稍微富裕的国家例如哈萨克斯坦经济再陷困境。在这种情 况下,资金不足成为阻碍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瓶颈;三是从中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来看,哈萨克斯坦是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量。几次关于建立中亚国家联盟的建议都出自哈萨克斯坦之口。金融危机使哈萨克斯坦蒙受重大损失,该国当务之急是摆脱金融危机,而不是大力推动经济一体化,这也是本年度经济一体化进程无明显进展的原因之一;四是俄罗斯反应消极。俄罗斯追求的是在欧亚地区能实现由它主导的经济一体化,或者说通过欧亚经济共同体实现经济一体化,而不是中亚地区一体化。对于中亚国家要搞中亚经济一体化,俄罗斯 兴趣不大。

  那么,中亚地区是否会成为“破碎地带”?根据科恩的定义,所谓“破碎地带”是指那些“内部不稳定,外部有多个国家试图加以控制的地区。位于该地区的国家与外部的竞争国形成联盟关系。

  而竞争的利益纠纷可能被带到该地区,从而使该地区提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中亚地区的现状表面上看较为符合“破碎地区”论。国内确实也有一些学者持同样的看法。

  不过,尽管世界有多个大国介入中亚事务,中亚国家也在执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但目前中亚国家并没有与除俄罗斯之外的其他大国结盟,也没有因为企图控制该地区的大国对立使中亚国家彼此处于敌对状态。目前中亚国家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基本上属于利益纠纷,而不是意识形态或者国家集团的对立。中亚国家经济一体化存在困难,但在对待国际和地区重大事务方面仍存在许多共同语言,有些问题目前解决起来困难,但不是永远不能解决。例如,作为符合时代潮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于实现后会对所有中亚国家有利,因此,仍是各国追求的目标,并在努力推动。中国学者注意到中亚国家存在的一些分歧,应该帮助它们消除分歧,而不可渲染和夸大分歧,这有利于中亚地区的稳定。中亚地区确实是大国竞相进入和争取的对象,但中亚国家并不是任人摆布的棋 子。中亚国家只要解决影响彼此合作的障碍,将不会成为“破碎地带”。

  在影响中亚国家携手共进的众多障碍因素中,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彼此信任问题,其次才是阻碍进程发展的其他问题。缺乏彼此信任,任何事情都是做不好的。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处在好事多磨阶段,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仍很曲折。中亚国家有能力携手应对安全、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要成为任人摆布的“破碎地带”。

  总之,一年多来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依旧,没有明显趋好的迹象,在水资源等问题上矛盾在加深,“一体化”目标仍任重道远。但形势远未达到各国关系如同水火、永远无法整合的地步,夸大或渲染它们的分歧不利于中亚稳定。

  五 如何看待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以及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种表述确实很恰当、很准确,2009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过去一年多延续了高层互访不断的势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在叶卡捷琳堡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和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先后会见了中亚五国总统,并与他们友好会谈。此外,中国和中亚国家其他一些领导人也有互访。

  这些互访进一步密切了彼此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政治互信,促进永久睦邻友好。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工作中,中国和中亚国家配合更默契,使组织框架内的安全、经济和人文合作得以顺利进行,特别是在经济合作领域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一些大项目施工的关键一年,也是收获合作硕果的一年。中国提供的买方信贷项目也在按部就班地执行。

  2009年国际和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对彼此关系的考验。首先要提到国际金融危机。如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中亚经济,各国都遇到很大的困难。同样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中国,尽管本国也存在很多困难,还是及时地向中亚国家伸出援手。在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贷款和向哈萨克斯坦提供130亿美元贷款之后,又向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100亿美元贷款,这实际上更多考虑到塔、吉、乌三国的需要。中国主张的“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中得到具体体现。

  另一件大事是,中国新疆发生了七五事件。

  对于这个境外指挥、境内少数人策动的、意在破坏中国团结稳定大好局面的事件,中亚国家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的渠道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声明认为,此事属于中国内政,对中国政府反对分裂主义的立场予以支持。如果说,中国提供一些贷款是从经济方面支援中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那么,中亚国家对七五事件的立场是从政治方面对中国的帮助。

  这些年随着中国推行“走出去”战略和与中亚国家合作的一些大项目的动工,中国企业走向中亚的热情增高,合作的步伐加快,由此各方都产生了一些问题。中亚国家方面,有些人受西方散布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对中国企业的进入产生疑虑和误解,认为中国是为“掠夺资源”而来。中国方面则暴露了一些企业准备不足,心态调整不好,时而流露出大国情绪和做出一些令对方不快的事情。因此,在与中亚国家发展关系时,我们不必苛求中亚国家如何,而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实际行动消除对方的误解,真正与中亚国家做到平等相处、互利共赢。须知,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口多、面积大的国家,在中亚国家眼中,是与俄罗斯和美国处于同等地位的大国,它们会将中国的一举一动与俄美两国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努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显示出与俄美不同的特点,消除中亚国家对我们的疑虑,使已经建立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关系更加牢固。在这方面,中国领导人已经率先垂范,国内各部门、地方政府、企业、民众也要积极跟进。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最终还是要通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这就要求在维护中国国家形象方面要上下配合、共同努力,不要因个别企业或个别人的行为影响全局。

  2009年上海合作组织工作进展顺利,成果颇丰。6月举行了叶卡捷琳堡峰会,10月举行了北京总理会晤。两次会议期间签署了一系列重要文件。部长级会晤也按计划举行。迄今上海合作组织形成了一系列会议机制,运转正常,通过的文件不少。在肯定上海合作组织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能尽快落实各项决议,不要使内容重要并为各国赞同的各项决议停留在纸面上,或者落实缓慢,有悖于各国的期望。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决议多行动少”的情况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希望上海合作组织以独联体为戒,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国际组织的作用需要通过具体事件加以检验。国际金融危机是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系的一次考验。成员国基本经受住了考验,尽管成员国间或存在一些龃龉,或采取的个别行动对他国利益有所伤害。中国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一员、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上海精神”和中国政府奉行的“以邻为善,与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在全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中国希望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更团结、更和谐,希望上海合作组织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傲然屹立,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 向祖文)

[1]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编:《1989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莫斯科,财政与统计出版社1990年俄文版,第340~341页。
[2]邢广程主编:《2009年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方针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45页。
[3]《世界知识年鉴》(2008/200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85、195页,其中乌兹别克斯坦美元数字根据当年1美元=1 288苏姆换算。
[4]〔德〕泽伦·肖尔:《中亚可载《参考消息》2009年3月29日。
[5]帕特萨耶夫:《水资源短缺分裂中亚五国》,载〔俄〕《独立报》2009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