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中亚国家软实力探略
朱新光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2期 2010年08月27日
  【内容提要】 本文以冷战后的中亚为背景,运用国际关系的软实力理论,详细论述了中亚软实力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适时制定中亚软实力的战略设计与对策选择,即通过加快中亚政治体制改革,着力打造中亚民主政治新形象,增强各国的政治公信力;加速中亚经济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地区经济的整体实力;加大各国政府的投入力度,调动社会各界捐资出力的积极性;努力建构中亚国家文化外交战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地区软实力的层级水平等,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软实力建设,使地区软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但从长远看仍面临挑战,需要中亚国家和人 民来共同应对。

  【关键词】 中亚五国 软实力 文化外交

  【作者简介】 朱新光,1965年生,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34)

  国际关系的软实力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等人提出的。该理论主要是通过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及对外政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产生拥有“软实力”一方所希望的过程和结果[1]。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既可增强一国民众的凝聚力和意志力、提高政府应对国内外事务的能力,又可影响该国的政策、制度和行为等,其效力远比军事手段更明显和长久。软实力理论范式一经问世,便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尽管中亚软实力的现实适应性还存在着诸多矛盾与冲突,但毕竟在探索发展中国家的软实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 中亚软实力现状

  冷战结束后,中亚五国独立。作为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中亚各国都面临着政治变革、经济转轨和社会稳定的考验。为迅速摆脱困境,提升中亚国家的综合实力,各国除加大硬实力投入外,还积极采取措施,大胆探索,从经济支撑力、民族凝聚力、对外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等方面,努力建构具有中亚特色的软实力模式,有力推动中亚软实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在经济支撑力上,各国积极致力于经济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各民族普惠、公平、福利和有保障的社会

  经济支撑力作为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一直备受中亚国家的重视。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加大经济改革力度,不断提高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此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各民族普惠、公平、福利和有保障的社会。受其影响,近年来,中亚各国经济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民众生活也得以明显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哈萨克斯坦居民的货币收入达到2 300美元,比2001年增长2倍,比2004年平均增长20.5%,居民人均储蓄额增长36倍。就连长期战乱的塔吉克斯坦的人均工资也达到了20美元。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的居民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与此同时,中亚各国还积极推行福利国家政策,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土库曼斯坦从2003年通过了《关于在2020年前免费向居民供应天然气、饮用水、电和盐的命令》以来,把高福利、高补贴政策作为一项长期国策加以实施,其国家财政支出的近70%用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制度等,并规定国家向本国居民永久性免费提供水、电、天然气和食盐,对低收入居民低价定量供应面粉、肉类、黄油和食糖等食品。据统计,2005年的前11个月国家免费供应居民32亿立方的天然气和21亿千瓦时的电,2006年国家为保障免费供应居民天然气、饮用水、电和盐,已拨款70亿美元,这比起该国2005年用于这些方面的预算支出要多270多万美元。2006年土库曼斯坦居民免费享用近3万吨食用碘盐。从2008年1月1日起,居民的工资、助学金、养老金和残疾人的津贴将增加两倍。

  哈萨克斯坦也把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放在免费医疗、住房、退休金和公务员待遇等方面。2004年哈萨克斯坦国家免费医疗开支增长1.7倍,2005年哈萨克斯坦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平均提高32%,从2007年起再提高30%,使其逐步接近私营领域的工资水平[2],并逐步降低所得税,从2007年1月1日起将把所得税降低10%,2008年至2009年将逐步把增值税从15%调至12%~13%,而从2008年起将把社会税平均下调30%[3]。乌兹别克斯坦则十分注重国内居民社会福利,通过优惠、补贴、津贴等方式对社会弱小阶层进行扶持,全年用于社会福利与保障的支出已占国家预算的40%以上。实践证明,中亚各国以民生为本的经济改革与社会福利政策,对于缩小贫富差距,遏制两极分化,消弭潜在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中亚地区经济软实力大有裨益。

  (二)在民族凝聚力上,各国依托其主体民族,注重族际和睦与社会和谐,不断强化其责任意识和荣誉意识,提升中亚的软实力

  民族凝聚力是中亚软实力的基础。中亚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公元10世纪后,中亚民族先后经历伊斯兰化和突厥化的过程[4],逐渐形成以共同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为特质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土库曼等主体民族。独立以来,中亚各国通过各种手段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水平。

  一方面,中亚国家利用苏联解体之机,加强和巩固主体民族在中亚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其在民族大家庭的影响力。哈萨克斯坦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归独立自决的哈萨克族所 有”;土库曼斯坦宪法指出:“保护土库曼族的民族价值和利益并加强其主权是国家基本法的宗旨”;乌兹别克斯坦宪法则强调:“乌兹别克族一族执掌国家权力的经验”;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宪法也有类似的规定。哈萨克斯坦政府还公开号召境外的哈萨克族回到他们的“历史故乡”,大约2万哈族从蒙古、伊朗、塔吉克斯坦、土耳其等国返回哈萨克斯坦[5]。

  另一方面,中亚各国重视与俄罗斯等非主体民族的关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保障非主体民族的权利和自由,培育他们对所在国的认同感,增进多民族的聚合力。哈萨克斯坦政府在民族关系上,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内各民族和睦高于一切的原则。哈萨克斯坦宪法规定,哈萨克斯坦主权属于哈萨克全体居民,而不是某个民族,每个人都有权决定和是否说出自己的民族属性,俄语为哈萨克斯坦第二国语,从法律上保证了哈萨克斯坦公民不管其民族属性如何,在权利和自由方面的平等。哈萨克斯坦总统多次强调,在公民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认同的原则,应该成为哈萨克斯坦国家建设的基础。

  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则重视公民和谐与民族和睦,明确指出:“只要国内少数民族强大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6],并通过制定少数民族法草案,确立俄语的官方语言地位,来保证少数民族的权益。

  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也根据其国情,相应制定不同的民族政策。这些措施不仅及时化解各国民族间的矛盾与隔阂,而且形成了全民族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内聚力。

  (三)在对外关系上,五国树立求真务实的外交理念,积极探索地区安全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能源外交优势,中亚外交软实力稳步扩大

  外交战略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得当,有可能大大加速该国的发展,增强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反之则可能大大延缓该国成长壮大的进程[7]。独立伊始,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中亚五国从本国国情出发,先后制定一系列符合自己国情的“走出去”外交战略。哈萨克斯坦的“实用外交”政策[8]、乌兹别克斯坦的“同一个国家接近并不意味着要疏远另一个国家”外交原则、吉尔吉斯斯坦的“和平中立”政策、土库曼斯坦的“经济上务实,政治上中立”外交方针、塔吉克斯坦的“爱好和平”对外政策[9]。在其政策纲领中,各国都一致主张在国际公正和友好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发展最广泛的联系;赞成在国家关系方面遵守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致力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非军事手段和预防外交机制解决各种争端;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争取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帮助等。这些灵活多样的对外政策,为中亚国际影响力的扩大铺平道路。

  以此为契机,各国立足中亚、放眼世界,探索地区安全合作新机制。其一,以捍卫中亚国家自己的“民主”、“人权”观为前提,广泛开展与国际社会的“民主”、“人权”对话,各国普遍接受了西方的民主价值观,把议会民主、政治多元化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多党制、普选制和言论自由等写进宪法,形成具有中亚特色的政治民主化模式。例如,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牢固的公民社会,实行了三权分立,允许存在合法的反对党,建立了各种党派,出版发行无需检查,制定了与协调公民关系及市场关系有关的现代宪法。并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进行了自由的、公正的、符合民主标准的总统差额选举和多党的议会选举,来证明哈萨克斯坦爱好真正民主的诚意[10]。同时,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通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民主制度与人权委员会在中亚举办讲习班、派驻观察员、提供援助等多种途径[11],与国际社会在“民主”、“人权”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赢得大多数国家的理解与信赖。

  其二,突破冷战期间以意识形态为界限的安全观,先后加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扩大同北约的军事合作范围;倡导建立中亚无核区,加入核不扩散条约,配合国际社会销毁苏联遗留的核武器;倡议召开亚信会议、中亚安全与合作论坛、伊塞克论坛、古阿姆联合体等,凸显在解决地区安全事务上的“主人翁”地位;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大讲台,表达自己对国际重大问题的立场和诉求,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为巩固全球安全做出了现实贡献”[12]。其三,通过组建中亚共同体[13]、参与欧亚经济共同体进程、扩大与世界各国、国际组织的经济合作范围,形成以中亚五国为内核,独联体为依托,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等为外层的经济合作圈层结构,构筑跨地区经济合作框架,进一步融入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其四,打破国家和地区界限,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强在反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毒品走私等问题上的通力合作。九一一事件后,中亚国家配合国际社会进行反恐战争,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这一切表明,中亚国家的影响力已从地区逐渐向全球辐射,推动了中亚外交软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不仅如此,中亚国家还借助其能源储量的优势,开展能源外交。中亚是世界能源的中心地带,被誉为世界第三大能源储藏地。为利用好这笔“冷战时代封存下来的宝贵财富”,中亚各国在对外关系中纷纷打出能源牌。其一,通过与周边国家、西方大国签署能源协议,扩大能源的开采和出口,增加了中亚能源在世界能源市场的权重。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最大的能源出口国,2004年原油产量为5 400万吨,并计划2010年达到1亿吨[14]。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也计划继续扩大对外天然气出口,使其天然气年出口量分别达到200亿立方米和1 000亿立方米。其二,采取灵活务实、有所作为的外交方略,与利益相关国家携手合作,共同筹划修建中亚油气管道,增建油气输出通道,形成中亚能源输出通道的多元化格局,确保了中亚国家在该地区能源安全的主导地位。

  目前,中亚油气输出管道较少,只有向西至黑海、向南至伊朗、向东至中国(哈萨克斯坦还打算把通向中国的油气管线再向西延700公里至里海)三条走向,拟议或正在铺设的有“伊朗—土耳其管道”、“新罗西斯克管道”、“阿塞拜疆管道”、“乌土阿巴管道”等四条油气管道[15]。2007年5月12日,俄、哈、土三国领导人发表宣言,正式宣布从2008年起,由三国共同出资,合作建设一条从土库曼斯坦输出,通过哈萨克斯坦,之后进入俄罗斯 向欧洲运输网络的输气管道。2007年5月间,乌兹别克斯坦又与中国达成协议,合作修建长达530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将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输往中国。土库曼斯坦也积极与中国在天然气管道建设方面开展合作,取得广泛共识。随着中亚油气管道的增多和油气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能源外交越来越成为中亚国家博弈的重要手段。其三,在里海油气资源的划分问题上,中亚国家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里海沿岸国家,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两国一直把“确定里海的法律地位视为其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16],本着不使用武力,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与俄罗斯、伊朗、阿塞拜疆展开建设性对话,提出一揽子解决里海划分的新方案,“逐步拉近有关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17]。经各方的反复磋商,在里海海底矿产资源的划分、航行和捕鱼权利的明确、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环境保护责任的落实等诸多方面达成共识,签署一系列有关里海划分问题的双边和多边条约,初步确立里海的法律地位,从而避免军事冲突,维护地区稳定。中亚国家这种新锐的能源外交观,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其成熟外交的形象。

  (四)在文化感召力上,各国积极开展自身文化建设,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全方位、多层次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亚文化软实力蓬勃发展

  文化,只要真正是民族的,就一定是世界的。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传播重任,孕育了闻名遐迩的古“丝道”文明。独立后,中亚国家以“丝道使者”自居,不断拓宽文化交流路径,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打造中亚文化软实力的辉煌。

  1.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近年来,哈萨克斯坦为复兴哈萨克精神文化,制定保护雅萨维墓、塔姆加尔景区岩画等10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修复突厥斯坦古城等一大批文物古迹,整理出版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保护和完善众多文化设施。乌兹别克斯坦则根据本国自然和人文景观多(约4 000多处)、文化底蕴厚的特点,重点对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和希瓦等地区的历史遗存进行集中修缮、妥善保护,恢复了诸如拉吉斯坦广场、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古尔·艾米尔陵墓等许多著名古代遗址、清真寺和神学院等的昔日风貌。土库曼斯坦也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修缮了尼萨古城遗址、阿哈尔坚地下湖、格奥克捷佩清真寺和谋夫古城等。这些成就的取得,为中亚文化软实力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2.加大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哈萨克斯坦通过“支持文化年”、“著名文化、科学、艺术界名流周年庆祝”等活动,纪念阿拜诞辰150周年、姆赫塔尔·奥艾佐夫诞生100周年、萨特帕耶夫诞辰100周年、库尔曼诞辰175周年、杜拉提诞辰500周年、突厥斯坦建城1 500周年,并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意,在教科文组织拟定的年历上标有诸如塔拉斯建城2 000年、马哈姆别特·乌杰米索夫诞辰200周年、穆斯列波夫诞辰100周年等纪念日[18]。吉尔吉斯斯坦也举行吉尔吉斯民族史诗《玛纳斯》问世1 00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和国际学术交流,翻译整理出版《玛纳斯》史诗,使之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所了解和喜爱。中亚的世界历 史文化遗产众多,例如,哈萨克斯坦的雅萨维陵墓、塔姆加尔考古景观岩刻,土库曼斯坦的谋夫国家历史和文化公园、库尼亚·乌尔根奇,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东西文化交流中心、伊钦内城、布哈拉历史中心、沙赫利苏伯兹历史中心等已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此外,中亚的哈、吉、塔、乌四国还积极着手联合中国、伊朗、土耳其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向世界彰显“丝路”文明的无穷魅力。

  3.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其一,中亚各国历来重视文化交往,先后与世界许多国家签署了数百项政府协议和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同时,中亚各国还积极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开展人文领域的合作,2005年7月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2005年至2006年多边文化合作计划、2006年4月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通过的2007~2008年文化合作计划、2006年6月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等,极大地促进了各种文明对话与交流,加强了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其二,在平等基础上展开教育合作,哈萨克斯坦已同蒙古、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等30余国交换留学人员,仅土耳其就有约700人在哈萨克斯坦深造[19],许多来自蒙古的哈萨克族学生在哈萨克斯坦各大学读书,乌兹别克斯坦接收了2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留学生就读于乌各大学校,中国也有百余名留学生在哈萨克斯坦的阿尔法拉比国立大学、吉尔吉斯斯坦的人文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大学等学习。另外,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合作创办了哈俄联合大学、中学,还在吉尔吉斯斯坦许多中学设立哈语教研室等,以“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建立一批本国思想的国际拥护者”[20]。其三,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日”、“文化节”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宣传中亚国家的科学、艺术、文化。土库曼斯坦在伊朗举办“土库曼斯坦文化日”,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举办“乌兹别克斯坦文化节”、“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遗产摄影展”、“乌兹别克斯坦现代绘画艺术展”,哈萨克斯坦在印度举办“哈萨克斯坦文化日”、在中国北京举办“哈萨克斯坦文化节”,在中国上海举办“阿拉木图文化节”、在中国乌鲁木齐举办“阿拉木图———乌鲁木齐文化周”等,以开放的姿态向人们展示其深厚文化底蕴及恒久价值。为庆祝中哈两国建交15周年,2006年12月,哈萨克斯坦又在中国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哈萨克斯坦艺术展”、 “孩子们笔下的哈萨克斯坦人民”儿童画展,展览汇集了哈萨克斯坦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油画、实用艺术及其儿童画作品100余件。哈萨克斯坦还在中国和印度出版汉文和印度文的哈萨克诗人阿拜的《箴言录》、在土耳其出版哈萨克斯坦百科全书和《突厥世界音乐》杂志等,增强两国人民心灵的沟通。其四,重视广播电视传媒的对外宣传,各国均开播对外广播电台,用英、俄等多种语言传播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中以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广播电台最为著名,它每天用英、汉、俄、乌兹别克、阿拉伯和维吾尔等语种进行对外广播,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听众,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别具特色的中亚文化。哈萨克斯坦还帮助蒙古的巴扬·乌尔吉盟建立电视中转站,播放“哈萨克斯坦1套”、“哈巴尔1套”、“哈巴尔2套”哈语电视节目[21],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

  4.繁荣民间文化交往。中亚各国与周邻国家同源民族众多,又同属于穆斯林,民间文化交往一直十分活跃。近年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艺术团和个人频繁到中国新疆、土耳其、伊朗、印度、亚美尼亚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演出,并应邀赴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表演,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在一些国家甚至刮起“中亚歌舞旋风”。哈萨克斯坦艺术团还与阿塞拜疆民族模范戏剧团合作,在阿塞拜疆成功上演了哈萨克斯坦作家艾特马托夫及沙哈诺夫的剧本。2005年,中亚的哈、吉、塔、乌四国在日本爱知世博会上开设中亚共同馆,展示中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别样的风土人情,乌兹别克斯坦艺术团和艺术展览还参加在中国举办的《相约北京》大型活动,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期间,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艺术团来到上海进行多场演出,都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此同时,中亚国家还积极主办各类国际艺术节和会展,如乌兹别克斯坦举办的塔什干国际电影节,哈萨克斯坦主办的“98亚洲———中心”国际旅游博览会、造型和实用装饰艺术展览会等。此外,中亚的“俄哈世代友好”科技文化协会、阿塔突厥文化语言和历史高级社团、乌文化艺术论坛基金会、哈中文化交流协会和乌俄文化交流协会等一大批学术机构和民间组织,也为加强各国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亚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空前繁荣,使中亚文化软实力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二 中亚软实力的制约因素

  诚然,软实力作为中亚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已受到中亚各国的普遍关注,并取得明显成就。但由于中亚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周边环境等诸多原因,导致各国在软实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客观上制约中亚软实力的发展。

  首先,中亚各国盛行威权主义政治,加之三股势力猖獗,中亚软实力的成长环境不容乐观。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各国基本上实行以总统制为权力核心的单一制世俗国家政体,有利于中亚政局的稳定,但这种行政权膨胀、过分突出个人作用的政体容易形成中亚威权主义和个人崇拜,从而导致“帕雷托精英曲线”[22]现象。在中亚,各级地方政权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的任命,地方领导人一旦获得职位,便利用手中的权力培植自己的效忠集团,对中央的权威形成威胁,加剧地区割据之势。为更好维护政局稳定,各国中央领导层紧紧把握着手中的权力并努力使其任期延长,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较长的任期内保证国内的社会稳定,但也潜藏着继任者问题对国家稳定造成的直接威胁,各国领导层的更迭对地区政治形势的走向影响甚大,极易引发像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之类的社会动荡。另外,中亚威权主义政治也不可避免会造成各国公共权力的私有化以及各级政府官员“寻租”现象的出现,致使各国政府管理效率低下、贪污腐败屡禁不止。据吉尔吉斯斯坦媒体报道,在吉尔吉斯斯坦最富有的阶层中80%是官员,总统家族和亲信几乎垄断了国内最盈利的大企业和行业,内阁官员也贪污严重,部长级官员的工资虽在150美元左右,但许多官员都开着豪华私车,购置多处高档别墅[23]。目前,在世界各国的政府廉政形象排行榜中,中亚国家的政府廉政形象排行榜中的排名普遍滞后,导致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威望的普遍下降,直接影响国际社会对中亚国家所从事的事业的理解与支持,也影响到其他国家对该地区各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从而制约中亚各国在软实力方面所进行的正常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中亚地区民族关系复杂、宗教传统浓厚、社会经济落后,长期以来,这里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相互交织、盘根错节,每时每刻都威胁着中亚国家的安全。

  其次,中亚地区经济社会总体水平普遍偏低,难以满足中亚软实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中亚经济近年来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自2000年以来哈萨克斯坦的GDP增幅在9%以上[24],乌兹别克斯坦则保持在4%以上,塔吉克斯坦超过10%,土库曼斯坦达到20%,就连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吉尔吉斯斯坦2006年GDP也有望增至5%[25]。中亚五国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已达到580亿美元,其中,哈萨克斯坦200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 083美元,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7 000美元,外汇储备达50亿美元。土库曼斯坦也有4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中亚原有经济基础落后,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就一直处于相当落后状态[26]。时至今日,这种状况也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客观上导致其经济实际增加值十分有限,远远低于世界经济同期增长的平均值。中亚经济要真正融入全球化,仍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鉴于此,中亚各国更关注国内经济发展,将有限资金用于国家现代化建设,来提升综合实力指标,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

  受其影响,大多数中亚国家对软实力建设缺乏足够的热情,它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拿出额外的资金,来培育和健全软实力的基础。况且,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积淀,其作用的发挥也经常是政府某一政策实施数年后才能产生期待的结果[27],往往短期内不会有较明显的效果。这使得各国在软实力建设上缺乏远见卓识和宏伟战略,且重形式、轻落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口惠而实不至”现象,因而造成中亚软实力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再次,外部国家大举向中亚进行软实力渗透,中亚软实力面临前所未有的“边缘化”挑战。中亚国家的独立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世界多种力量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都加大对中亚的软实力渗透力度。美国是软实力“占据全球绝对主导地位”[28]的国家,为抢占中亚软实力制高点,美国首当其冲地肩扛“民主”大旗,向各国兜售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放宽赴美进行学术和文化交流人员的限制,扩大美国“富布赖特项目”的中亚交流项目和奖学金,鼓励更多的美国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如绍罗什基金会、国家民主研究所、国际共和研究所、社会开放研究院、社会组织基金会、自由之家、欧亚基金会和国际新闻网等)资助中亚学术机构和政治派别,还在土耳其设立针对中亚国家的电台,在美国之音中专门开播对中亚地区的广播[29],在吉尔吉斯斯坦开办的“美国中亚大学”等,加强美国公共外交中的舆论导向,培植具有美国理念、崇尚西方民主的中亚“新生代”。

  正如美国前联邦通讯委员会负责人牛顿·米诺所言:“我们仅用1美元来传播我们的理念,就能达到花100美元发射炮弹的效果”[30]。在中亚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亦明显感受到来自美国的影视、流行音乐、大众饮食文化和互联网等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冲击。

  俄罗斯则依凭植根于中亚社会的俄罗斯文化潜力,扩展俄罗斯软实力的势力范围。中亚的俄罗斯族人口众多,其数量约650万人,仅次于操突厥语诸民族。由于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在中亚社会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且对俄罗斯有天然的“归属感”[31],是俄罗斯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俄罗斯更加注重对中亚国家的软实力扩张,俄罗斯领导人已经从地缘政治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俄语等在国外的普及问题,意识到俄罗斯在这方面的实力相对软弱,故而决定加大力度,急起直追。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活动,开展学术、文化艺术、教育、新闻、旅游交流,互派留学生,在中亚投资创建吉俄、塔俄斯拉夫大学和俄罗斯学校等,加强与中亚国家在人文领域的广泛合作。

  中亚周边邻国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到向中 亚推销自己软实力的行列当中。土耳其借助与哈、吉、乌、土同属突厥语族的优势,向中亚国家推行其政治经济模式,并开通对中亚的电视频道,每天用土耳其语播送7小时的电视节目,每年为每个国家提供1 000多个奖学金名额等。伊朗利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影响,派遣大批毛拉去中亚传经授徒,兴办教育及恢复宗教设施,赠送大量《古兰经》等宗教书籍,出资修建清真寺、经学院,拨专款培训由中亚各国派往德黑兰、库姆、马什哈德等地学习的人员[32],还在该地区建立波斯语协会,帮助中亚各国制作电视节目等[33]。中国也凭借地缘之便积极向中亚提供各类援助,开展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举办文化节、艺术节和教育展,帮助中亚国家高校培训汉语教师和3 000名专业人才[34],在中亚设立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等。

  简言之,外来国家软实力进驻中亚,不断挤占中亚的软实力空间,改变了该地区已有软实力格局。这不仅打破中亚千百年来所固有的传统观念束缚,动摇各国软实力的社会基础,而且也使中亚逐渐丧失在该地区软实力的主导权,中亚软实力“边缘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三 中亚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亚软实力的健康成长关乎中亚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大局,务必抓住机遇,合理调动各种资源,适时制定中亚软实力的战略设计与对策选择。

  (一)加快中亚政治体制改革,着力打造中亚民主政治新形象,增强各国的政治公信力,夯实中亚软实力的政治基础。中亚国家应在保持现有基本政治制度框架下,渐次开放各国的政治市场,实施可控民主,摆脱威权主义政治的束缚,形成中亚各国“政府与反对派间的互动,执政联盟中改革派与保守派间的互动以及反对派阵营中的温和派和极端主义者间互动”[35]的政治社会多元化格局,营造政通人和的适度环境,让更多的政治派别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发挥它们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制衡和监督作用;扩大中亚国家的民 主选举,探索建立符合各国国情的选举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各阶层民众参政议政的政治热情,并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从制度上保障国家政权的平稳过渡;改革中亚各国的吏制,惩治腐败,制订《反腐败法》(哈萨克斯坦已率先出台),建立“阳光政府”,树立公正、公平的理念,让中亚民众从公共权力那里真正获得信赖感和安全感;动员中亚全社会力量,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的泛滥,为中亚软实力创造一个良好氛围。

  (二)加速中亚经济建设步伐,提高地区经济的整体实力,充实中亚软实力的经济基础。中亚各国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通过各国政府“看得见 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共同作用,因地制宜地选择各自的发展道路,积极采取措施吸纳外资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发挥各国能源、矿产品等资源的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增大在世界能源和矿产品市场的份额;大胆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改造和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实现技术和管理现代化上的超越;制定和实施科教创新体制,加快人才培养,发展革新经济和实现技术突破,使中亚国家早日步入创新国家的行列。同时要积极开展横向交流,深化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建设,在相互减免关税,实现商品、资本、货币和劳动力等的自由流 通、对外统一关税和共同市场、协调对外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作用。此外,还要广泛开展与西方大国、周边国家、各种国际经济组织等的对话,进一步拓宽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空间,全面提升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从而为中亚软实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石。

  (三)加大各国政府的投入力度,调动社会各界捐资出力的积极性,不断夯实中亚软实力的社会基础。中亚各国政府要高瞻远瞩,从战略高度重视软实力的发展,把软实力建设作为其工作的第一要务,因地制宜开源节流,多方筹措资金,重点加强各国的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的资金投入,扩大对外宣传,造就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媒体;增加教育投入,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培养高素质人口和生产力的教育体系;设立专项基金,重点保护好各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各民族的国粹精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在软实力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在限制国际或国外非政府组织在中亚活动的基础上,依托中亚国家庞大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捐助活动,为中亚国家软实力建设助一臂之力。

  (四)努力建构中亚国家文化外交战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地区软实力的层级水平,确保各国在软实力上的主导地位。文化外交作为展 示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在国家对外关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亚国家务必从本地区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一套具有中亚特色的文化外交战略,以满足该地区日益增长的软实力需要。在文化外交战略的原则上,以尊重中亚的文明多样性、弘扬民族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秉承“和为贵”的宗旨,大力倡导中亚各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不断吸取和借鉴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元素的精髓,丰富中亚国家的文化底蕴,完善各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内涵。在文化外交战略的方法和策略上,以相互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维护地区秩序、促进共同发展为准绳,采取自愿、互利和双向、细致 的方式对中亚国家文化外交战略进行策划,明确该战略的长远目标和近期行动计划,减少误解、避免冲突。在此基础上,扩大文化交流,巩固传统友谊;重视文明对话,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支持和鼓励各国间文化、媒体、学术、民间团体和各界人士增加接触,取长补短,加强合作;进一步提升中亚国家文化外交的国际影响力,使软实力朝着更有力于该地区国家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 常 玢)

[1]〔美〕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11页。
[2]哈萨克斯坦2005年国情咨文。
[3]哈萨克斯坦新闻网2006-12-27。
[4]马曼丽:《中亚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5]联合国难民署:《难民》1997年第1期。
[6]〔苏〕《莫斯科新闻》周报1991年12月1日,第48期。
[7]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0页。
[8]〔哈〕卡·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到世界》,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
[9]孙壮志:《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5页。
[10]前引书:《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到世界》,第234页。
[11]〔哈〕卡·托卡耶夫:《中亚之鹰的外交战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12]同上书:《中亚之鹰的外交战略》,第171页。
[13]朱新光等:《中亚共同体:成长与挑战》,载《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4]许涛等:《中亚地区当前形势与中亚问题研究》,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1期。
[15]〔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他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页。
[16]前引书:《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到世界》,第221页。
[17]前引书:《中亚之鹰的外交战略》,第235页。
[18]同上书,第160页。
[19]前引书:《中亚之鹰的外交战略》,第110页。
[20]傅立民:《论实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21]前引书:《中亚之鹰的外交战略》,第106~107页。
[22]〔意〕V·帕雷托:《普通社会学纲要》,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98页。
[23]刘明:《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24]《哈萨克斯坦今日报》2006年12月15日报道。
[25]吉尔吉斯斯坦卡巴尔通讯社2006年7月27日电。
[26]〔美〕罗伯特·康奎斯特:《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27]〔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28]〔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29]赵学功:《当代美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30]〔美〕约瑟夫·奈:《美国软实力的衰落》,载《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10期。
[31]Dmitry Trofimov: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Cen-tral Asia:Problems,Prospects and Interests,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Sweden) ,No1,2003.
[32]张振国:《中亚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状》,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1996年内部出版,第87页。
[33]前引书:《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他地缘战略》,第196页。
[34]潘光等:《21世纪的第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综合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35]〔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