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新的角度 新的思考——评《强制性制度变迁——“俄罗斯转轨之谜”的经济学分析》
高中毅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1期 2010年08月24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随后,一批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走上了面向市场的经济转轨之路。从那时起,探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规律,即对经济转轨问题的研究便成为各国经济学界十分关注和跟踪研究的一个跨世纪、跨国界的重要课题。正因为如此,近十年来,在国际学术界逐渐兴起了一个新的学科——“转轨经济学”,或称“过渡经济学”。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分别选择不同政治取向、采取不同模式实行面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国,在十多年转轨过程中获得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更引起国际学术界,尤其中国经济学界的热烈探讨。在转轨经济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是:曾经孕育出许多世界最著名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俄罗斯,为什么会选择“休克疗法”?按西方主流经济学原理所设计的俄罗斯激进改革战略,为何在实践中导致经济大幅度衰退?这个被称之为世纪之交过渡经济学中的“俄罗斯转轨之谜”,一直吸引着学界同人为之冥思苦想。

  深入地、科学地揭开“俄罗斯转轨之谜”,不仅对探讨不同转轨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共同规律,而且对我国今后进一步完善经济转轨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近些 年来,经过我国学术界许多专家和学者的不懈努力,在这一研究领域,一批有份量的学术成果陆续问世。其中,《强制性制度变迁——“俄罗斯转轨之谜”的经济学分析》就是这些新的成果之一。

  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的专著《强制性制度变迁——“俄罗斯转轨之谜”的经济学分析》是刘文革同志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的,也是他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转轨国家制度变迁方式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与中外已有的研究文献相比,该书的鲜明特点是其新的研究视角和独特的思考。细读全书可以看到,该书以制度分析为基础,以制度变迁为主线,来揭示俄罗斯的激进改革方式和路径。由于新制度经济学本身属于一门尚不完善、有待发展和深化的新兴学科,因此,该书的分析不是对现成的、已有理论的简单运用,而是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吸收,重新总结了制度变迁方式理论,进而形成了一个关于转轨经济中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式。作者根据这一模式,以“非均衡的制度分析”,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俄罗斯的激进改革问题进行了由表及里的深刻剖析。

  该书共有七章,每章又分三节。其研究思路和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以及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

  俄罗斯的激进改革战略是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转轨经济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在国内外学术界,一大批著名学者致力于本课题的研究,并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取得了若干公认的成果。作者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指出,这些成果,多因缺乏较为系统的制度分析,而不能全面、完整地解释俄罗斯激进式转轨导致经济衰退之谜。

  第二章,主要是对俄罗斯经济转轨进程与市场失灵进行实证分析。自1992年开始到1998年的“八月危机”,在七年有余的经济转轨中,俄罗斯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并没有发挥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功能,也没有带来经济发展的实绩,就其运行机制来讲是“失灵的”。市场失灵或失败说明:俄罗斯构建起来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

  第三章,总结出了适用于解释激进式转轨问题的制度变迁理论。作者首先对已有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评价,指出诺斯等人开创的制度变迁分析,仍然采用新古典的均衡分析方法,不能从制度变迁的发生机制和运行机制上找到无效制度供给的原因。该书在系统总结诺斯等人提出的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林毅夫提出的两种 制度变迁方式概念,进一步对制度变迁的发生机制、运行机制进行思考,重新界定和完善了制度变迁方式理论,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转轨经济中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模式或战略进行比较和分析。作者提出,强制性制度变迁概念的内涵是:由政府直接设计和提出制度创新目标,并用法律和命令强制性推行和实施。它一般表现为人们在政府的强迫性压力下所进行的正式制度安排的选择过程。作者在揭示俄罗斯强制性制度变迁这一特性时,指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传统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双重约束下,在各种经济因素发生作用的情况下,必将出现实际制度供给与意愿制度供给的偏离,从而导致经济长期处于非均衡、经济发展处于“闭锁”路径状态。

  第四章,主要是对俄罗斯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历史背景、过程进行考察。首先从改革的方案、改革的主线等各角度论述了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实施特点,目的主要是为论证和说明:俄罗斯的激进改革实质是强制性制度变迁。

  其次,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把俄罗斯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和中国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征进行了对比,这样更能清晰地反映俄罗斯改革的独特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典型性”。

  第五章,探讨了俄罗斯强制性实施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效果。作者通过对俄罗斯近十年来的企业制度变迁过程的考察,通过对企业治理结构和行为的分析,指出俄罗斯所形成的“职工所有权主导”型企业,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新的所有者结构,并不是有效的,而且生产效率也没有明显的提高,只有微弱的改变。这就形成了实际制度供给与意愿制度供给的差异。企业制度改革,是转轨经济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俄罗斯面对这一难题选择了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即政府主观上制定出一套新的所有制目标和实现方案,然后强制性推行和实施。其间没有经过适应性的试点、试验。这种做法虽然可以降低改革的 实施成本,但是,改革实施者面临着经济转轨信息上的复杂性,制度变迁主体行为的非合作博弈,以及操作上的简单性和满足于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需要等原因,使企业制度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功。

  第六章,从政府与市场替代性交易制度角度,探讨俄罗斯激进改革战略中的经济自由化和经济稳定化政策。

  从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俄罗斯在激进改革中,强制性安排和实施了市场对政府的替代性交易制度。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足,政府过早地从经济活动领域里退出,必然导致市场失灵。

  第七章,论述了俄罗斯新一代领导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提出了以“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方法”进行改革 的主张,并且明确提出:“不照搬别国课本上抽象的模式和公式,以及机械照抄别国的经验”。这就意味着俄罗斯将走一条新的制度变迁之路。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的调整,是对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的扬弃,也是近几年俄罗斯经济恢复性增长的根本原因。

  通过前后七章具有内在联系的论述和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论点为:俄罗斯的激进改革实质上是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导的经济转轨。在经济转轨中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殊规律作用下,存在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长期处于“非均衡的路径闭锁”状态的可能性。这意味 着经济改革存在较大的失败风险。在俄罗斯,正是强制性经济自由化,才导致市场运行混乱;正是强制实施了私有化政策,才使所有制和产权关系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同时,也正是强制性实施自由市场交易对政府交易的替代性制度安排,才使宏观经济运行系统处于混乱状态。

  纵观全书,我认为其创新性有三。

  第一,本书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工具,以制度变迁为主线,深入分析了俄罗斯经济改革方式和道路。在这里,作者既揭示了俄罗斯激进转轨失败的原因,又从理论上丰富和深化了转轨经济学的内容。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二,作者引证了大量中外文资料,并辅之以典型案例,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对其进行了深入细微的鉴别、评述和比较分析,对俄罗斯激进改革战略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论述,并在相关问题上与中国渐进式改革进行了对比,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如对“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理论重新界定,对市场与政府“两个定理之争”的评价,以及对俄罗斯公司治理的计量分析等,都有新意。

  第三,分析方法新颖,作者运用现代经济的基本原理,在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后,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得出基本结论。这种研究方法也是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问题研究的一种新尝试,值得提倡和推广。

  总之,这是一部立意新颖、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探索精神的学术专著,也是值得认真研读和细细品味的一本好书。

  当然,该书作为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自然不可能涉及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所有问题。由于世界各国经济转轨的过程远未结束,加之受到篇幅的限制,作者在书中只侧重于对俄罗斯制度变迁的基本模式分析,而对于具体的财政、金融、国际贸易、农业等领域的制度改革,没有展开分析。因此,对俄罗斯式转轨问题的研究,只构筑了一个大的理论框架,属于较为“宏观”的研究。有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揭示俄罗斯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导的经济转轨道路必然性的问题,即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因素等,都需要今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作出科学的回答。希望作者今后在转轨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中继续深入和跟踪研究,不断攀登高峰。

  (责任编辑 李 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