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俄白经济一体化评析
潘广云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1期 2010年08月24日

  【内容提要】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自1996年建立共同体以来,其一体化的进程随着两国国家关系的升级而一直不断向前发展,成为独联体范围内发展最快、档次最高的一体化,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中坚力量,但从总体而言刚走过初级发展阶段。俄白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利益驱动和经济上的互补和依赖,因此,俄白经济一体化仍将继续发展并得到深化,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中仍将处于核心层次。但俄白经济体制、具体经济政策和法规的非趋同性以及两国经贸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等因素将制约其向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迈进。双方只有共同努力循序渐进地使两国经济趋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扩大投资规模和商品出口并在“入世”问题上取得协调一致,才能使两国经济一体化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 俄罗斯;白俄罗斯;俄白联盟国家;经济一体化;

  【作者简介】 潘广云,1962年生,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大连 116025)

   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水平、多速度的“多层一体化”局面。其中,俄白一体化是独联体范围内发展最快、档次最高的一体化,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层次。俄白经济一体化是研究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俄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发展动因及前景作一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深化一体 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 俄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一)俄白经济一体化的阶段划分及成效纵观

  俄白经济一体化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其分界线是1996年4月2日俄白共同体的建立。俄白共同体建立之前,俄白经济一体化多半是在独联体框架内或多边框架内进行的。在此期间,独联体成员国签署了《经济联盟条约》、《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协议》和《关于建立支付联盟协定》等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俄白哈签订了《关于建立三国关税联盟协议》,俄白哈吉签订了《一体化协议》,但由于各签约国国家观 念的加强,各国在利益和立场方面的差异,使得有约不履,造成众多协议流于形式。在此期间,俄白两国也分别于1994和1995年签订了《建立货币联盟协议》和《建立海关联盟协议》。双方根据协议取消了两国边境的海关检查制度,但在建立货币联盟方面无任何进展。

  1996年4月2日俄白共同体建立后,俄白经济一体化进程出现了转折性变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俄白两国结成共同体打开了两国通向真正一体化的道路”[1]。在随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双方又把共同体不断升级,先后签署了《建立俄白联盟条约》(1997)、《关于进一步统 一宣言》(1998)、《两国公民权利平等条约》和《两国为经济实体创造平等条件协定及实施细则》(1998)和《建立联盟国家条约》(1999)。俄白两国从共同体到联盟,最后发展到联盟国家,成为目前独联体一体化中的最高模式,为两国全方位的合作,特别是经济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力地推动了俄白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使俄白经济一体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国在货币、价格、关税、运费等政策法规方面的协调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2000年1月26日联盟国家条约的正式生效,2000年11月30日俄白两国总统签署了《关于联盟国家统一货币和统一货币发行中心协议》,该协议于2001年5月31日获俄国家杜马和白俄议会通过。协议规定,俄卢布将成为联盟国家的统一货币。从2005年1月1日起,俄卢布将在俄白两国境内流通。从2008年1月1日起,完全过渡到联盟国家统一货币。为了保持白俄卢布的稳定和购买力,俄政府和俄央行将分别向白俄罗斯提供数额为1亿美元和45亿卢布的贷款。目前,这笔贷款已分三批于2002年全部到位。关于建立统一的货币发行中心,因双方存有分歧,尚未达成协议,但大方向已定,即货币发行中心不是由俄央行独自担当,而是俄、白国家银行的统一机构。现在,双方正就具体事宜进行磋商,预计2003年将完成协议及相关法律的拟定工作[2]。实行统一货币和即将建立联盟国家的国家银行体系对加快俄白经济主体间的结算,使外汇兑换费用减少到最低程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001年1月29日俄白签署的《关于在联盟国家彻底实现统一和建立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调节制度协议》是在两国1995年《海关联盟协议》基础上的又一大进步,“是双方向经济一体化迈出的最重要一步”[3]。在此之前,双方根据《海关联盟协议》也曾一度撤销了海关检查制度,取消了双边贸易中的某些限制,并且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单方制定由第三国出口到俄或白的商品海关关税。但由于关税不统一,尤其是石油产品出口税率的不同,使俄方蒙受了巨大损失。俄方于2000年3月末恢复了俄白边境上的海关检查制度,白方也采取了相同的措施,并且在相互贸易中实行禁止进口酒类品,对烟草制品实行许可证制和配额制。《关于在联盟国家彻底实现统一和建立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调节制度协议》的签订不仅及时挽救了摇摇欲坠、危在旦夕的俄白海关联盟,而且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两国间实行免税自由贸易,并且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在同第三国进行贸易时采用统一关税率。

  制定统一的价格政策是重要而又棘手的问 题。实践表明,实行不同价格政策的国家,其一体化的效率是难以达到的。俄白两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双方已于2002年4月签署了《关于在价格政策方面创造平等条件协议》,协议规定,自2002年5月1日起对载能体实行统一价格,自7月1日起,实行统一的铁路运价。上述两种价格的统一,不仅降低了白企业用于获取动力资源的费用,降低了白最终产品的价格,而且使白能及时用货币(而不是用货物)支付俄能源供应商的货款,从而有助于降低两国易货贸易的比重。

  统一税法和实行统一的税收政策也是一体化重要课题之一。目前,两国已就间接税的法律标准达成一致。白还改变了同俄贸易中增值税的征收原则,即改成按属地国原则征收增值税。此外,白已与俄开始制定统一的税法典,统一的税法典将最大限度地与俄联邦税法典保持一致。

  第二,俄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展现了两国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重要性和互利性。

  一是两国贸易额稳步增长。

  通常一体化国家之间相互贸易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体化发展程度高低的标准之一。纵观俄白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不难看出,自1996年结成共同体以来,两国贸易额除1999年受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外,其他年份均 保持90亿美元以上稳步增长的势头(见表)。在俄罗斯的十大贸易伙伴中,白俄罗斯由1994年和1995的第五位和第六位,跃升为1996年的第四位,并从1997~2002年(除1999年第四位外)均是俄罗斯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在俄罗斯同独联体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乌、白、哈等国中,白俄罗斯、乌克兰的位置从1998年起也出现了交替上升的现象,1998、2000、2002年白俄罗斯超过乌克兰成为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中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他年份位居第二)。俄罗斯也一直是白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俄罗斯在白俄罗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平均在80%左右。

1994-2002年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项 目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1-4月)
俄贸易总额
1 042
1 266
1 324
1 402
1 166
1 032
1 366
俄白贸易额
50.92
50.28
65.59
93.25
91.78
69.97
92.65
91.34
27.834

资料来源:1994-2000年数据根据〔俄〕《对外贸易》杂志1997年第1-3期、1999年第3期、2000年第2期和2001年第1期有关数据计算。2001-2002年数据来自〔俄〕《对外贸易》杂志2002年第2-3期。

   二是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

  目前,俄白国家间金融工业集团成为政府间互利合作的新形式。按照俄联邦金融工业集团法的规定,国家间金融工业集团是指在政府间协议基础上建立的跨国金融工业集团。经验表明,跨国公司作为生产一体化的微观基础,是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最深刻的表现形式。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已登记注册的俄白国家间金融工业集团有9家,但这一数量仍在增加。

  这些金融工业集团在22项科技大项目上进行研发合作,主要涉及汽车、冶金、航天、电子、国防和农业等领域。这些合作项目有的来自联盟预算拨款。俄白国家间金融工业集团在吸引预算外资金、消除生产要素在俄白自由流动的障碍、降低投资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市场环境的形成等 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除两国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得到发展外,近年来两国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日趋活跃。1996年,俄罗斯37个地区同白俄罗斯有商品贸易关系。2002年,俄罗斯已有70个地区同白俄罗斯及白俄罗斯的一些州签署了经贸合作协议。两国地区间的经贸关系就贸易额而言,居首位的是莫斯科(33%)、其次是秋明州(18.9%)、圣彼得堡(4.9%)[4]。

  三是相互投资,特别是俄对白投资有了起色。

  在贸易上两国互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但在投资领域,两国因受自身经济实力所限,其外资均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目前俄罗斯是白俄罗斯的第五大投资国,继德国、荷兰、塞浦路斯和美国之后。在白注册的俄白合资企业共有500多家,其中近两年来,俄实业家在白建立的独资、合资企业数量最多,在白2000年建立的507家外商、合资企业中,就有100多家俄独资和俄白合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布列斯特、莫吉廖夫和维捷布斯特三大州,在白俄罗斯布列斯特自由经济区的64家合资及外商企业中,俄白合资企业就达24家(占37.5%),在该自由经济区的投资多集中在工业、商业、餐饮业和运输业。

  第三,联盟预算资金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

  自1998年第一个联盟预算通过以来,尽管每年的联盟预算数额很少,2001年不到25亿卢布,2002年不足33.3亿卢布,但80%~85%的联盟预算资金作为共同的国家投资直接用到联盟国家有份量的经济战略计划的执行上,只有15%~20%的资金用于联盟国家机关。目前,已有22项生产、科技共同纲要和子纲要是由联盟预算拨款的。这些纲要旨在保证高质量产品的生产、两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两国居民的就业。纲要的实施充分证明了其效率,如雅拉夫拉夫斯基柴油发动机纲要和在俄白联盟电视机企业扩大电视机及无线电设备的生产纲要,不仅为两国提供了62万多个就业岗位,而且提高了两国企业的产品销量,增加了联盟预算的税收收入。所有这些资金又将用于新计划的实施和对有前途的知识密集型部门提供支持。

  (二)俄白经济一体化存在及面临的问题

  俄白经济一体化相对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而言,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和面临许多问题,制约着两国向更高层次的一体化迈进。

  首先,俄白经济体制的非趋同性。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俄白两国遵循的是不同的改革原则、方式和步骤,导致了两国建立市场经济模式的甚大区别。白一直奉行渐进式的改革方针,注重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和改革中的社会保障问题,而俄实行的却是“休克疗法”,最大限度地限制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并忽视改革中的社会保障问题。因此,目前俄的自由化和私有化程度明显高于白,而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却明显不如白。在俄罗斯非国有制形式占主导地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70%以上的国有财产已私有化,只有少数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保留了国有制。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不是由国家调控。对外贸易领域绝对自由化。而在白俄罗斯国有企业占整个经济的60%,几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私有化进展较慢且是在国家严格监控之下。至今大部分价格仍由国家调节,对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仍实行国家采购制。企业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严格的行政监督之下进行的,一些优先部门仍能得到国家的支持。由此可见,俄罗斯大体上私有化的经济与白俄罗斯大部分国有计划经济在同一联盟国家内实行经济一体化的障碍有多大,为了使两国经济体制相互对接需做出何等艰辛的努力。而“没有改革的同步和统一的目标,一体化根本无从谈起”[5]。

  由于两国在经济改革中对经济发展道路模式等重大问题的选择上有差别,进而导致了两国在具体经济政策、法规上的较大差异性。两国立法的非一致性主要体现在法律范畴、经济主体的责任、征税水平、国家支持的性质和程度不同。俄白改革的非同步性和立法的非一致性阻碍了两国统一经济空间的建立,这不能不对一体化的进程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俄白经贸关系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不可否认,两国商品贸易额的稳步增长并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构成了两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国贸易额与两国经济潜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双边贸易额一直未突破百亿美元;两国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商品关系,且易货贸易占很大比重,如2000年易货贸易在俄白两国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俄84.2%(进口)和89.3%(出口)、白22.2%(进口)和24.4%(出口)[6];生产和科技合作相对较少,大项目和相互投资更少,难以形成双边经贸合作规模。因目前俄白两国在经济发展中都缺乏资金,所以相互投资不大。虽然启动了几项大型合作项目,但大多集中在天然气、汽车、机械制造、石化等几个有限的领域。

  再次,两国贸易收支差额反差大。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固然与两国转轨时期政策的调整、多国竞争的加剧、双方投资环境差等因素有关,但双方贸易收支差额反差大也是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在两国贸易中白方连年逆差,2000年白同俄的贸易逆差增长2.3倍,达到18亿美元。造成白方逆差的主要原因是通胀导致白产品成本大大提高,使白商品特别是轻工产品在俄市场失去了价格优势,造成白对俄出口的减少。据海关统计数据,2002年1~4月,白对俄的出口减少6%[7]。对外汇储备不充裕的白俄罗斯来说,长期的贸易逆差是难以承受的。

  同时,俄同白贸易中却连年顺差,仅2001年俄的贸易顺差就达18亿美元。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俄联邦预算用于进口补贴的压力,但并不意味俄在贸易领域的状况是正常的,因为其外贸顺差的增加不是靠刺激出口生产取得,而是靠原料和能源性商品的出口。从长远看,这种状况对俄十分不利,也必将给俄白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 俄白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及前景

   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缘何能走到一起并成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中坚力量?不言而喻,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

  第一,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调整和白俄罗斯战略地位的日益凸显是推动一体化的重要原因。在独联体成立之初,俄罗斯把独联体当作“包袱”看待,一味地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以谋求西方的经济援助。在西方“口惠而实不至”的政策面前受挫后,俄于1993年下半年调整了外交战略,把发展同独联体各国的关系放到“直接关系到俄改革命运,关系到克服国家危机的前景及关系到保证俄和俄人民的正常存在”的重要位置[8]。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调整,为俄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苏联解体后,俄失去了大部分原属于自己的出海口、走廊和屏障,国家安全出现了明显的地理缺陷,这迫使俄探索同昔日的加盟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在更加紧密的程度上加强与其合作,重建自己的战略疆界。白俄罗斯是俄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中意伙伴,这主要因为白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俄意义。首先,因白地处俄的西大门,面对北约东扩咄咄逼人的形势,白的政治军事战略位置日显重要。俄同白建立联盟国家可使俄将军队和武器装备直接部署到白境内,以抵制北约势力的进一步渗透,牵制东欧地缘政治的因素。这样可在相当程度上减缓北约东扩给俄造成的军事和心理压力,既有利于俄维护自身安全利益,又有助于俄增强在独联体中的核心主导地位。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独联体一体化,从而遏制美国向独联体步步渗透的势头。其次,因白地扼俄通向东、西欧的交通要津和俄石油天然气能源出口管道的必经之地,白对俄的经济战略利益也至关重要。当然,对白来说也是一举数得。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通过联盟既可确保其自身安全利益,又可提高在独联体中的地位,特别是经济意义对白更为重要。由此可见,俄白一体化 的内在根据是利益驱动。

  第二,俄白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明显的趋同性和相溶性是一体化的基础。成功的联盟多出现于同质国家或区域之内。俄白两国在历史、文化、宗教、社会、传统等诸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俄白同属斯拉夫人,信奉共同的宗教——东正教,白俄罗斯语和俄语极为相似。如今俄语仍是白俄罗斯的官方用语,日常用语也多用俄语。正是两国这种亲缘特征构成了联盟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而推动了两国一体化的进程。

  第三,经济上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性是俄白经济一体化的深层动力。苏联时期,15个加盟共和国按照统一的国家地域生产力布局原则,以及原料产地指向和技术中心指向等配置了不同的经济部门和产业,形成了非常明确固定的分工协作。

  在专业化和生产协作的基础上,各共和国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经济关系。独立后,这种分工协作的格局虽被打破,但这种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性仍是客观存在的。在独联体国家中俄白经济互补性很强。按照苏联时期的劳动分工,白俄罗斯素有“总装配车间”之称,独立后,白能源和部分原料不能满足其巨大加工生产的需要,90%的能源需俄供应,8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需同俄进行。对白来说,俄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价格和运输安全性等方面都优于波罗的海 国家和乌克兰等国。同时,白较发达的汽车、拖拉机制造、无线电子、石化工业及农业等对俄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俄需要白为其进行各种工业机械加工和组装,特别是在重型机器和军工产品方面;需要白俄罗斯这个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生产基地,以缓解国内需求压力;需要白发达的运输网和石油、天然气管道,以保障俄向欧洲市场出口的需求。这种经济上的互补和相互依存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现实推动力。

  第四,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日趋缩小,是维系一体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从国际上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践来看,如果成员国经济水平差距过大,在具体利益上会产生更大的差异,有效利用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便十分有限。从俄白两国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看,虽然俄明显优于白,但白在独联体中经济实力地位仅次于俄、乌、哈,居第四位。在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白属工农业皆较发达的共和国之一。白独立后经济发展状况在独联体中也是较好的。在独立后的头三年(1991~1993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下降幅度6.13%,大大低于同期独联体其他国家11.5%的年均下降水平,是独联体国家中经济下降幅度最小的。虽然1994~1995年因客观原因,降幅升至两位数 (12.6%和10%),但自1996年同俄结成共同体以来,白经济止跌复增,进入了恢复性增长时期,俄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日趋缩小。从1996~2000年,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5.8%,年均增长6.3%,工业产值增长64.3%,年均增长10%[9]。

  其中,1999年白工业增速在独联体国家中居第一,增长率为9.7%(俄工业增长率为8.19%,列第二)[10]。另据联合国所作的《生活质量》统计报告显示,2000~2001年白生活质量高于俄,在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仅次于波罗的海沿岸三国。

  2001和2002年白生活质量在世界的排位分别为59和51位,而俄分别为62和52位。2000年和1990年相比,白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基本投资、商品零售额、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均高于俄,失业率、主要食品和消费品的价格均低于俄[11]。

  由于上述俄白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在很长之俄白两国领导高度重视俄白经贸关系的发展,因此,可以预见两国经济一体化会向更高阶段推进并带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但要达到完全经济一体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要做大量艰辛细致的工作。

三 深化俄白经济一体化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循序渐进地使两国经济体制相趋同。经济体制的趋同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是俄白某一方的问题,而需双方共同努力方能解决。近年来两国在使经济体制趋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白改革进程明显地加快了。但在目前情况下,白若顺应俄罗斯意愿迅速而无条件地接受俄的市场“游戏规则”,极有可能会重蹈俄“休克疗法”的覆辙。最佳的方案是使两国经济体制循序渐进地接近并达到趋同。两国经济体制相趋同并不意味着只需白做出让步,俄方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样重要。俄应借鉴白的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并在改革中注重社会保障的做法,认真研究在履行一体化协议中行使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要真正使可能性变成现实,俄应放弃社会经济方针中一些过激的自由化政策。只有这样,俄白经济联系的拓展和加深才有希望,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第二,大力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俄白两国互为友好邻邦,在地缘关系上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而且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两国经济又都处在恢复性增长期,这为两国扩大经贸往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在当前经贸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双方经贸关系要获得大发展并非易事。双方只有认清形势,采取更积极的步骤,充分挖掘两国的内在潜力,才能使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1.增加对白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国家之间双边和多边合作的经验表明,要使经贸合作达到高水平,需推动一般贸易型关系向投资生产合作关系发展。俄白经贸合作也不例外。另外,白现有的科技部门也急需外资开发利用其科研成果,如光学、信息技术等。目前,俄白在合资生产“СКИФ”超级计算机方面已开始了良好的合作。

  2.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两国商品出口。在发展商品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继续扩大营销网络,并使其逐渐由中心向地方辐射;通过举行产品展览会和博览会宣传两国产品,并积极筹建联盟国家经贸商会;通过各种渠道加速培养精通外贸业务且符合两国经贸发展需要的人才;加强两国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尽快启动俄白合作网站,免费为企业提供两国的经济政策、投资贸易环境、各种商品需求等方面的综合信息。

  3.在“入世”问题上协调一致。目前,俄白两国已分别与世贸组织进行了“入世”谈判,并且两国都表示要以主权国家的身份独自加入世贸组织。

  这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即对世贸组织提出的义务和条件,如降低关税,特别是降低一些需要保护部门的关税,对俄白中的一方是可以接受的,而对另一方却是不能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国未经协商一致而单独同世贸组织谈判,势必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危险,即两国不能形成真正的关税同盟,而关税同盟又恰恰是一体化的基础。由此可见,俄白两国以统一的联盟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是最佳选择,但鉴于俄“入世”在即,白俄罗斯又特别强调以主权国家身份进入世贸组织,目前最现实的做法是两国应在“入世”、特别是降低关税问题上协调一致,以避免两国经贸关系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综上所述,俄白经济一体化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这与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虚多实少、进程缓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俄白经济一体化总体来说刚走过了初级发展阶段,要从关税同盟向共同市 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迈进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按照一体化的要求,两国经济、政策、法规的统一方面,在改革的步骤和措施等方面仍有大量基础性工作要做,业已签署的协议还有待于真正确实地贯彻落实。但鉴于两国一直向前发展的国家关系和两国经济形势的趋于好转,以及两国特殊的地缘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两国经济一体化仍将继续发展并得到深化,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中仍将处于核心层次并带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 李 禄)

  注释:

  [1][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2002年第7期。

  [2]〔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2002年第7期。

  [3]〔俄〕《独立报》2001年3月31日。

  [4]〔俄〕《对外贸易》杂志2002年第2~3期。

  [5]〔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2002年第7期。

  [6]〔俄〕《社会与经济》杂志2002年第3~4期。

  [7]〔俄〕《对外贸易》杂志2002年第2~3期。

  [8]〔俄〕《国际生活》杂志1998年第8期。

  [9]〔俄〕《俄罗斯经济》杂志2002年第1期。

  [10]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2000年2月1日电:《独联体经济呈增长趋势》。

  [11]〔俄〕《俄罗斯经济》杂志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