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俄罗斯对独联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基于经济及政治层面的分析
郭连成 潘广云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6期 2010年08月19日

  【内容提要】 俄罗斯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俄对独联体直接投资目标明确,独联体已成为继欧盟之后俄罗斯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尽管如此,俄对独联体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还明显偏小。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俄对独联体的直接投资将呈增长态势,但仍存在种种制约因素。为使俄对独联体国家直接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俄还需从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对独联体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实际确定俄企业对独联体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同时,在国家支持、调整投资的地区结构、整合企业力量和解决债务问题等方面还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 俄罗斯 独联体 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经济联系

  【作者简介】 郭连成,1953年生,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潘广云,1962年生,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大连 116025)

一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转轨国家迅速融入投资自由化进程并从中受益。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自由化为转轨国家大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05年年底,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虽远不及中国,但也达到536.51亿美元。俄在世界投资吸引力排名榜中的位次已经从2003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6位。二是自20世纪末2l世纪初,由于转轨国家大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的一些国家具备或进一步增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俄罗斯就是经济转轨国家中除中国以外的另一个对外投资大国。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俄罗斯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也在加快。

  在这一进程中,俄对独联体直接投资的力度逐渐加大,独联体己成为俄罗斯继欧盟之后的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对这一发展态势,国内学术界未能给以足够的关注,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俄 罗斯吸引外资问题上。因此,本文试图分析研究俄罗斯对独联体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以期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投资自由化趋势下俄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运行方向及特点。这是其一。

  其二,按照著名学者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国企业只有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他并且把这种认识从企业推论到国家。但转轨国家的实践却对这一经典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事实上,像俄罗斯这样并不同时具备三种优势的转轨国家,不仅对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且还直接向发达国家输出资本,开展对 外直接投资。投资自由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一新特点,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虽能够阐释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活动、但并不完全适合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企业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因为按照这一理论,跨国发展的企业首先必须在国内市场上获得具有独占性的技术优势,然后才能开展跨国经营。

  而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反,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企业实际上是在并不具有独占性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这些企业跨国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常常是为了能够在投资东道国直接获取包括技术在内的多种资源优势。

二 俄罗斯对独联体直接投资的一般发展状况分析

  俄罗斯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虽然可追溯到苏联时期,但对外直接投资真正得以较快发展则是在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独立后,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自1999年以来,由于俄罗斯经济稳定增长,为其跨国公司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2004年年末,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已达300亿美元左右[1],进人世界投资大国的行列。

  从俄罗斯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看,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盟和独联体,详见下表:从表中可见,在截止到2004年年末俄罗斯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00亿美元中,欧盟新老成员国和候选国为110亿美元,占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6.7%(其中欧盟老成员国为70亿美元,新成员国为35亿美元,欧盟候选国为5亿美元,分别占23.3%、11.7%和1.7%);而独联体国家为60亿美元,占20%;其他国家共计130亿美元,占43.3%。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从投资规模上看,俄企业对欧盟、欧盟候选国、独联体和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均呈上升趋势,而从所占比重看,情况各有不同:欧盟新老成员国在俄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欧盟老成员国的比重由1999年的30%降至2004年的23.3%,欧盟新成员国的比重则由22%降至11.7%;欧盟候选国所占的比重略有增长,由1.5%增长至1.7%;而俄罗斯对独联体和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呈增长态势,俄对独联体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由1999年的13.5%升至2004年的20%,俄对其他国家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则由33%升至43.3%。

俄罗斯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地区分布(截止到年末)

 
1999年
2004年
 
亿美元
%
亿美元
%
欧盟15国
*30
30.0
*70
23.3
其中:英国
11.3
2.8
23
7.7
德国
8.2
8.2
10
3.3
奥地利
0
0
7
2.3
荷兰
0.2
0.2
6
2
法国
4.4
4.0
4
1.3
芬兰
2.4
2.4
4
1.3
比利时
0.4
0.4
2
0.7
欧盟新成员国
*22
22.0
*35
11.7
其中:塞浦路斯
*5
5.0
*10
3.3
波兰
11.1
11.1
5
1.7
立陶宛
0.4
0.4
5
1.7
拉脱维亚
1.2
1.2
3
1.0
马耳他
*2
2.0
3
1.0
捷克
0.2
0.2
2
0.7
欧盟候选国
1.5
1.5
5
1.7
其中:罗马尼亚
0.1
0.1
3
1.0
保加利亚
1.4
1.4
2
0.7
独联体
13.5
13.5
*60
20.0
其中:哈萨克斯坦
1.5
1.5
*25
8.3
乌克兰
2.9
2.9
*10
3.3
白俄罗斯
4.9
4.9
0.9
3
乌兹别克斯坦
0.1
0.1
5
1.7
阿塞拜疆
3
3
4
1.3
亚美尼亚
0.9
0.9
3
1.0
摩尔多瓦
0
0.0
2
0.7
其他国家
*33
33.0
*130
43.3
总计
*100
100.0
*300
100.0

  注:*表示大约数字。

  资料来源:А Kyзнецов,два вектора экспансии российскихТНК Евросо Евросоюз и СНГ, 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2006 No 2

  从俄罗斯对独联体直接投资的动机看,虽然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对外直接投资唯一的终极目标,但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目标应是多元的,并且会因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投资动机。俄罗斯公司对独联体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或目的有两个:一是迅速占领市场潜力大而竞争力又不甚强的领域和销售市场。在这方面,俄企业对独联体的直接投资主要选择了移动电话通信领域。因为从独联体国家的销售市场看,移动电话通信领域是这些国家竞争力较为低下的行业,这为俄企业进军独联体市场提供了一定空间。从俄对独联体国家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看,用在开发独联体国家市场的最大的直接投资,均与移动电话通信的发展相关。俄移动电话通信公司和“信号旗”公司是主要投资主体。移动电话通信公司先是在俄众多地区取得市场优势,后又于2002年在白俄罗斯开通了移动通信网;2003年用4亿美元收购了“乌克兰移动通讯公司”100%的股票,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追加投资又使该公司获得了乌克兰移动通信市场一半的控制权[2];2004年移动电话通信公司用1.21亿美元收购了领军乌兹别克斯坦移动通信业的“乌兹别克斯坦移动电信公司”74%的股份。“信号旗”公司虽因扩张起步略晚而落后于其在独联体的主要竞争对手——移动电话通信公司,但该公司在2004年用4.25亿美元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移动通信最大的“KaR—Tel”公司。尽管收购价格过高,但“信号旗”公司意在绕过竞争者而最终打人独联体 市场。

  二是为了降低劳动和运输成本而恢复苏联时期旧的生产联系或调整新的生产关系。为此目的,俄企业的直接投资主要投向了有色冶金和石油天然气开发等领域。特别是拥有巨大的出口潜力,且在近些年积累了投资资源的俄工业企业,如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动力企业等,它们在独联体构筑一体化合作结构的同时,十分注意扩大自己的原料基地和原料初加工的生产能力。例如,尽管俄乌两国的关系发展曲折,但俄公司仍在积极开发乌市场,特别是乌2000年后实行的允许外国投资者对大工业所有制进行私有化的政策,为 俄公司进入乌克兰市场提供了政策和制度环境。

  俄开采公司成为乌工厂的所有者或共同拥有者后,将乌工厂作为再加工环节引入到自己的出口链。俄“卢科伊尔”公司、“天然气工业”公司和“俄罗斯铝公司”等正在实施类似的战略[3]。除乌克兰外,俄有些国有公司还参与了哈萨克斯坦“扎列奇”铀开采企业的投资,以将原料供往俄罗斯;投资乌兹别克斯坦的纳沃伊采矿一化学联合企业;参与亚美尼亚境内铝箔的生产等。在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投资中,俄资本巨头的投资主要投向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且投资规模比较可观,俄公司获得廉价的原料并将这些原料通过俄出口到欧洲。除有色冶金和石油天然气开发领域外,俄恢复独联体国家间的生产联系还体现在机器制造业。例如,成立于2003年的俄“农业机械控股公司”成功收购了哈萨克斯坦建于1990年、但在苏联解体后停产的“库斯塔奈州柴油,发动机厂”,并且于2004年开始生产发动机,2005年开始生产“叶尼塞河”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该控股公司的服务网络也在哈建立起来。2004年“农业机械控股公司”也实现了对乌克兰的投资,即投资洛佐夫斯基联合收割机厂,在该厂“叶尼塞河”联合收割机的组装工作也已开始。显然,该控股公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降低费用[4]。

三 俄罗斯对独联体直接投资的特点及成因

  近几年来,俄对独联体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一)投资主体相对单一,投资领域较为集中

  随着俄对外投资体制的改革,国家逐渐放宽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但总体来看,在对独联体的直接投资中,大型国有和私有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如对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投资者是俄天然气工业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直接投资的优先领域依然是风险小、见效快、成本回收快的非技术溢出型部门,如燃料和原材料开采部门、石油加工厂、能源设施、黑色和有色冶金业、化工企业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俄对独联体直接投资领域也在发生某些变化,在对移动通信业的投资大大增加的同时,对机械制造等企业的投资也有增加。俄对外直接投资在独联体国家各产业的分布主要决定于俄投资者的微观动机和东道国政府的外资政策。

  (二)投资呈增长态势,但总体规模明显偏小

  由于近几年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经济的普遍增长,俄对独联体的直接投资在规模上明显扩大,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之所以如此,还因为对独联体国家投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没有语言障碍、运输费用低、对当地的经营环境比较熟悉外,独联体国家还有其独特之处,即市场容量庞大且竞争力低、对俄产品有信任感。尽管俄对独联体的直接投资呈增长态势,但总体而言,投资规模并不大,在独联体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例如,2003年这一比重仅为2.3%[5]。可见,独联体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仍以区域外资本为主,这不利于独联体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地区内经济的相互依赖。

  导致俄对独联体直接投资规模较小的原因除了俄自身实力有限外,还有如下几个因素:一是来自西方公司的竞争。在许多情况下,俄对独联体投资常会遇到来自西方公司的竞争,而西方公司在与俄投资者的竞争中总能“占上风”。例如,“俄统一动力系统”股份公司在“基辅动力”、“塞瓦斯托波尔动力”和“日托米尔动力”公司控股自由化竞拍中就输给了美国的“爱依斯电力公司丝绸之路分公司”。二是独联体国家的投资环境差。投资环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包括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指标。由于独联体国家普遍存在着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加之法律制度不完善,使其在有150个国家的投资吸引力排名榜中位居末位,仅吸引了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的0.5%左右[6]。据一项专门研究,独联体国家由于经济的高度“不稳固指数”而每年少吸收130亿~14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这相当于独联体地区每年实际所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7];三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由于独联体没有建立共同的资本市场,使俄企业和组织在参与独联体国家的私有化和股份化进程中以及在建立跨国金融工业集团、跨国公司和其他类似,企业中,均面临着壁垒和限制。四是独联体国家的企业和组织欠俄企业组织的债务。据资料显示,尽管独联体成员国欠俄的国家债务在20世纪90年代末大大减少,但欠俄经济组织的债务却呈增加趋势。这些债务绝大部分与俄向这些国家出口能源有关,且相当一部分是乌克兰的欠债。据估计,截止到2004年5月25日,独联体国家仅欠俄“天然气工业”公司的债务就超过了33亿美元,其中乌克兰为18.6亿美元,摩尔多瓦为12.6亿美元,白俄罗斯为1.27亿美元,格鲁吉亚为5 000万~6 000万美元。尽管2004年由于对乌克兰的大部分债务进行了调节,使独联体国家欠“天然气工业”的债务大为减少,但仍有不少债务尚未偿还[8]。债务问题还可能成为未来俄企业对独联体国家投资的严重障碍。

  (三)对独联体投资的国家分布不均

  俄对独联体国家的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而对其他独联体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俄对独联体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仅以2004年为例,在独联体国家占俄全球直接投资20%的份额中,哈、乌两国就分别占到了8.3%和3.3%。特别是近年来俄对哈的投资发展最快。截止到2002年,在俄对独联体的直接投资中,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始终占据前两位,只是在不同的年份两国的名次出现交替[9],而自2003年起,哈已超过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而成为俄在独联体的最大投资对象国。俄对哈投资的增幅也是最快的,从独联体国家在俄全球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看,1999年哈仅占1.5%,而到2004年已达8.3%,增长6.8%;而同期的乌克兰仅略有增加,由2.9%增加到3.3%,仅增长0.4%;白俄罗斯则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由4.9%降至2.3%。在哈萨克斯坦的俄哈合资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截止到2002年1月1日,由俄公司投资且正在运营的合资企业约为834家,仅2002年一年,俄就在哈投资兴建了208家企业。俄在哈投资的合资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从产品的价值总量看,俄哈合资企业已从第七位升至第五位,列哈美、哈荷、哈韩、哈英合资企业之后;而从所提供的服务价值看,从第四位跃居第二位[10]。

  俄企业对独联体投资的基本战略取向是:寻求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投资环境佳的国家进行投资,以保证投资资本的安全。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之所以成为俄企业家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主要是由于在独联体国家中,除俄罗斯外,当时只有哈获得了欧盟和美国认可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乌克兰也一直不懈地朝此方向努力(乌于2006年2月1日正式获得了完全市场经济地位)[11],哈投资环境甚至好于俄罗斯[12]。而其他独联体国家投资环境较差,妨碍了俄对这些国家的投资。

  (四)把独联体国家欠俄的债务转换为股份和投资,成为投资合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针对独联体国家欠俄经营主体的债务,近年来俄政府采取了债转股、债转投资等措施加以解决,俄国有企业也积极参与其牛。例如,俄天然气工业公司接管了白俄罗斯天然气输送公司30%的股份,以抵消白2.82亿美元能源债务中的8 000万美元。俄天然气工业公司还长期控制着摩尔多瓦的天然气管道,摩外债中有2.7亿美元是欠该公司的。“俄统一动力系统”股份公司接收了哈方转让的埃基巴斯图兹二号国营发电站,以抵消哈欠俄的2.39亿美元的电力债务。这种债转股、债转投资的方式,能使相应部门和领域产生新的投资,拓展其他方面的合作。但采用这种方式也遇到一些困难:一方面,欠债方所提出的抵债项目并不是俄公司最感兴趣的,因而会遭到俄方拒绝。例如2001年,吉尔吉斯斯坦向俄提供了一系列军工综合体企业,其中不乏一些著名企业,但债务转换未能成功。在摩尔多瓦,起初共有200家企业列在抵债的名单中,但在与俄方协商后,名单缩减到19家。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由于俄公司缺乏兴趣,这19家的计划也告吹;而另一方面,一些俄企业感兴趣的项目却又无法得到。

  如天然气工业公司曾建议乌克兰出让其部分天然气运输网作为偿还天然气供应的债务,该公司对白俄罗斯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但由于这两个国家与俄公司在财产估价上存在严重的分歧,使谈判在开始阶段就陷入僵局。

四 政治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独联体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相继爆发“颜色革命”,使本来离心力很强和“独”多“联”少的独联体走到了是“独”还是“联”的十字路口。独联体内部形成了以俄罗斯和乌克兰为首的两股对立势力,乌克兰在美国和西方的扶植下开始联合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与俄罗斯分庭抗礼,其与俄的关系渐行渐远。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倡导和推动的独联体改革的关键措施也被这三个国家否决。俄总统普京坦率地承认,独联体机构的改革问题非常复杂,有待最高层政治领导人仔细推敲。此外,独联体内部的一些次区域一体化组织,其活动和宗旨已远远超出经济合作的范畴,而带有更多的反独联体和反俄罗斯的色彩,从而对独联体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正如《俄罗斯报》发表评论所指出的,现在根本不能奢谈独联体的“生命力”和“积极趋势”。因为独联体的多个成员国(如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正在想方设法准备加入欧盟和北约, 有1/3的国家已经接纳美军进驻自己的领土,而且几乎每个国家在与美国打交道时都或多或少地公开打出“反俄罗斯牌”。这些严酷的现实,不仅对独联体而且对俄罗斯都带来了严重挑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一方面,独联体内的次区域一体化组织对俄罗斯在独联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以俄罗斯为中心的次区域一体化组织——俄白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四国统一经济空间”,这三大组织的经济实力最强,主要由俄罗斯主导。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四国统 一经济空间”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四国组成,是属于共同市场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总的来说,俄罗斯在这些次区域一体化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因而对这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较多。而另一类次区域一体化组织则大有与独联体和俄罗斯分庭抗礼之势,从而削弱俄罗斯在独联体内的地位和作用。由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组成的“古阿姆集团”在得到西方的大力支持后被重新激活,并鼓动成立“民主国家联合体”,呼吁波罗的海、黑海、里海地区的“民主国家”结盟;格鲁 吉亚和乌克兰还邀请独联体以外的国家波兰和立陶宛召开四国峰会,正式启动“民主选择共同体”的筹建工作,其发展势头也很猛。对这些企图分化独联体的次区域一体化组织和国家,俄将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并运用“经济杠杆”对其予以打击,特别是要减少直接投资,并且不再按优惠价格向具有反俄色彩的独联体国家供应能源。

  另一方面,尽管独联体面临危机和挑战,但独联体各成员国对在这一组织中发挥核心作用的俄罗斯仍有利益需求。那些搞所谓“颜色革命”的国家在经济上也依然要依赖独联体特别是俄罗斯,例如乌克兰虽然资源丰富,但石油和电力极度匮 乏,因而需要与俄罗斯进行合作。不仅如此,俄对乌克兰的直接投资2004年达到了10亿美元,在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哈萨克斯坦而居第二位。因此,虽然乌克兰在独联体问题上做了很多分化工作,并对俄罗斯持强硬态度,但乌实际上暂时还脱离不开独联体,也不能放弃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虽然俄乌两国政治上龃龉不断,但近几年两国经贸关系却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双边贸易额已突破200亿美元大关。

  目前,俄罗斯已决定大幅调整对独联体国家的政策,其核心思想是要运用“经济杠杆”在独联体内建立“新规则”,利用独联体国家对俄在经济上的各种依赖关系,强化俄在独联体的地位和影响,发挥其核心作用。普京在2005年8月26日向参加“喀山峰会”的独联体国家领导人发出呼吁,要保留独联体,但要提高其运转效率,使各国的合作更富有成果。俄《生意人报》评论说:“那些愿意保留在俄罗斯影响力轨道之内的国家将得到大笔财政奖励,具体说就是石油、天然气和武器。而那些现在向西方看齐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则要准备面对不怎么样的结局——没有天然气,没有石油,也没有武器。”[13]俄罗斯也深知,独联体各国在经济上都有其软肋,因而俄对独联体国家的新 政策也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对独联体的直接投资会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迫使俄罗斯通过调整对独联体国家的政策和建立新经济规则,对具有反独联体和反俄罗斯色彩的次区域一体化组织及相关国家在经济上采取遏制或制裁措施,如停止或减少向这些国家供应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或减少直接投资。正如《莫斯科时报》所指出的:“这给那些想搞散独联体的国家传递了清晰信号,它们必须为亲西方立场付出代价”。另一方面,独联体各成员国对俄罗斯仍有各种依赖或依存关系,俄在独联体内仍发挥主导和核心作用,因此,俄仍 将独联体视为重振大国地位的“AL足点”和重要平台。基于此,俄罗斯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其他经济援助等方式,对独联体国家采取既遏制又笼络的策略,以达到推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之目的。

五 总结性评论

  在俄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能够促进俄罗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扩大对独联体国家的直接投资不仅有助于巩固俄在独联体的核心地位,而且能大大推动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虽然就俄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对独联体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可能很大,但投资规 模会不断扩大,这是因为:

  第一,由于世界市场油价持续走高,使俄一些企业具备了对独联体投资的资本实力。据专家预测,未来世界市场原料及半成品价格将呈走高趋势。另外,从俄国内资金供应状况看,目前俄具有大量的剩余资金,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资金供给相对充裕。作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俄拥有庞大的自然资源和迅速增长的外汇储备。特别是近年来俄石油出口盈余大增,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5年俄盈余估计占GDP的13%。2006年俄财政盈余计划为7 760亿卢布[14]。

  第二,俄在独联体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必然要加大对其他独联体国家投资的力度。俄一直把独联体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自普京执政以来,为了巩固在独联体的核心地位,俄积极推进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然而,近年来,俄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虽呈增长态势,但对独联体投资尚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对俄与独联体国家经贸合作的发展尚未起到应有的拉动作用,这意味着俄对独联体投资尚有很大的空间可挖掘。一心想在独联体充当“帝国”的俄罗斯,要笼络住独联体各国,避免“颜色革命”和独联体内的分裂,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而直接投资显然是最佳选择。它还可以分散和规避风险,降低双边贸易摩擦的解决难度,加快一体化的进程。

  第三,处于转轨阶段的独联体国家商机无限,投资潜力巨大。近年来,独联体国家通过落实各项改革政策,经济普遍增长。但除白俄罗斯外,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均未达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经济发展仍需大量投资,而目前独联体国家吸引外资的水平还远不能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据专家估计,独联体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年潜力需求超过450亿美元[15]。另据专家对1999~2003年整个独联体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所 做的预测,到2010年,独联体国家总投资将增长约1.6倍,即达到1 520亿美元[15]。独联体国家对投资的需求客观上将拓宽俄对独联体国家的投资。至于独联体国家投资需求最大的高科技领域,俄也完全有能力对其进行投资。因为俄拥有很强的工业生产潜力和科研潜力,拥有规模庞大、种类齐全和分支众多的生产部门,在某些世界尖端的技术领域保持着优势地位。

  第四,独联体国家经济形势和投资环境的好转为俄扩大对独联体的直接投资创造了前提条件。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持续发展和快速增长才能吸引其他国家更多的投资。近年来所有独联体国家都出现了稳定的经济增长[16]。在独联体,欧盟用于评价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改革水平的所有宏观经济指标(国家预算赤字与GDP之比、外债与GDP之比、通胀率等)均得到了大大改善。此外,独联体各国目前正急于打破经济发展中资金匮乏的瓶颈,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力争成为吸引外资的“吸尘器”,这无疑为俄开拓独联体市场,加大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俄“人世”已指日可待。加人世贸组织后,俄企业面临的市场条件将发生很大变化,“人世”在给俄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其“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人世”后,俄企业要想享受“人世”后的权利和待遇,就要尽可能地向海外进军。

  实际上,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俄在更高层次上实行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俄推进产业升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需要。一国的产业升级虽然可以在本土范围内进行,但回旋余地一般较小。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俄在国际分工阶梯中总体上处于中游地位,而其他独联体国家则处于更低阶梯。相对于其他独联体国家,俄某些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俄和其他独联体国家在国际分工阶梯中的特定位置决定了俄对独联体的投资是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学习型的对外直接投资[17]。

  因此,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俄应将本已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的产业转移至该产业正处于优势地位或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独联体国家,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取比较利益,这会有助于俄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边际产业扩张论对俄在独联体投资的产业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俄在资源开采、勘探及加工,管道建设、交通等行业拥有过剩加工能力和技术,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饱和,属于“边际产业”。把这些产业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梯的独联体国家,将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总之,虽然俄对独联体的直接投资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俄投资的数额距离独联体的需求和俄的投资潜力还相差很远。目前,俄与其他独联体国家都面临着加速发展本国经济,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任,在这一进程中,双方的市场将更趋开放,对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开展投资合作的互补优势也更加突出,这为俄投资进入独联体市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机遇。但俄罗斯要将这种机遇变成现实仍需作出不懈的努力。

  (责任编辑 张红侠)

  注释:

  [1] А Kyзнецов,два вектора экспансии российскихТНК Евросо Евросоюз и СНГ, 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2006 No 2.

  [2] сайт ОАО "МТС"(www.company.mis.ru).

  [3] Андрианов, Актуаль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торгово——экономческ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россии со странамиCHFСНГ,Общество и эконоика, 2003 No 7—8.

  [4] сайт ОАО "Агромашхолдинг"/(Казахстан1)(www.amh.h).

  [5] Б. Хейфец,Взаимные инвестции в СНГ, Экономист,2005,ND 8.

  [6] 同上。

  [7]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2004.05.17.

  [8] Б. Хейфец,Взаимные инвестции в СНГ, Экономист,200 5 No 8.

  [9] Андрианов, Актуаль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торгов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 2003 No 7一8.

  [10] 同上。

  [11] 莫言:《俄罗斯人世再度扑朔迷离》,载《国际商报)2006年4月8日。

  [12] В.Покровский, состаяние экономики и потенциалвзаимного сотрдничества участников содружества независимыхгосударств, общество и экономика, 2004 No 5—6.

  [13] 《俄不想让独联体散伙》,载《环球时报》2005年8月29日。

  [14] А.Л Кудрин, экономичё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 и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бюджет 2006 No2.

  [15] B Каморов,СНГ:Трансазийский коридор развития,
экономист,2005 N0 1.

  [16] B.Покровский, состояние экономики и потенциалBвзаимн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участников содружества независимыхгосударств, общество и экономика, 2004 No 5—6.

  [17] Социальн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положение стран СНГ.HB 2005 году, общество и экономика,2006 No 3.

  [18] 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以发挥局部相对优势、转移边际产业、促进国内产业调整为目的而对更低阶梯的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学习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而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