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南斯拉夫民族间内战的由来和发展
翟云瑞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5年第3期 2009年10月20日
                       一、民族的构成
        南斯拉夫是个多民族国家,由24个民族构成。其中斯拉夫族人居多数,约占全国人口的
88%。斯拉夫族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和黑山人是5个主体民族,穆
斯林族也属于斯拉夫人。此外,还有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土耳其等少数民族。
        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黑山族和穆斯林民族集团,都是
古代南部斯拉夫人的后裔。这些斯拉夫人大约在公元6-7世纪来到今天的南斯拉夫地域巨以
后,同化了当地的土著居民—伊利里亚人和色雷斯人,而成为斯拉夫人的南支。
        在南斯拉夫的5个主体民族中,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同讲“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
语”,但使用的文字却不同,塞尔维亚族使用基里尔字母,而克罗地亚族则使用拉丁字母。
黑山族在语言和文字方面与.塞尔维亚族相同。马其顿族操马其顿语,它是介于塞尔维亚语与
保加利亚语之间的一种语言。斯洛文尼亚族讲斯洛文尼亚语,用拉丁字母拼写。“塞尔维
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并列为南斯拉夫3种官方语言。
        南斯拉夫地处欧亚大陆几大文明、几大宗教势力的交接部,也是欧亚列强激烈争夺的焦
点地区。虽然这些斯拉夫人族源相同,语言相近,又因长期遭受异族统治而形成了共同意
识,但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政治势力、宗教和文化影响之下,因而形成为不同的民族。
        当公元6-7世纪,南部斯拉夫人迁居巴尔干半岛时,古罗马帝国已经分裂。巴尔干地区
的西北部为“蛮族”所统治;东南部属拜占庭帝国的势力范围。正因为如此,定居西北部的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族人,信奉天主教,接受了罗马及“蛮族”文化;而定居东南部的塞
尔维亚、黑山和马其顿族人,则信奉东正教,接受了拜占庭文化。从14世纪末起,塞尔维
亚、黑山和马其顿等民族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民族则长
期处于奥斯曼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这种情况造成了彼此在语言文字、宗教
信仰、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诸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波黑的穆斯林民族集团,也属于南部斯拉夫人,操“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他们
既不信仰天主教,也不信仰东正教,最初信仰“鲍格米勒教”(基督教的异端),后来,由于
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而改信伊斯兰教,这些人被称为穆斯林族。然而,当今的穆斯
林族已经有很多人不信伊斯兰教了,因而,它不再是伊斯兰教的同义词,而变成为一个民族
集团的称谓。
        阿尔巴尼亚族,是巴尔干半岛上古代色雷斯和伊利里亚人的后裔。主要居住在科索沃地
区。14世纪时土耳其人入侵该地,塞尔维亚人北迁,阿尔巴尼亚人便陆续迁徒到这里。
    南斯拉夫境内还有少数罗申人,他们是古代乌克兰人的后裔,主要聚居在伏伊伏丁那自
治省内。
        南斯拉夫是个联邦制国家。它是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斯洛
文尼亚、黑山(门的内哥罗)、马其顿六个共和国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自治省、伏伊伏丁
那罗申人自治省所组成。各共和国和自治省基本上是按民族来划分的,由于人口流动和异族
通婚等原因依然存在着民族杂居的问题,每个共和国和自治省,并不是由单一的民族所组
成。民族混居的情况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更为突出,那里民族间的关系呈现着更
为复杂的状况。
                          二、历史的积怨
        历史上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起来的。1918年12月1日,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正式宣告成立。1929年改名为“南斯拉夫王
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各民族分别站在不同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方面,克罗
地亚、斯洛文尼亚族人站在德奥同盟国方面;寒尔维亚、黑山等族人站在英、法、俄协约国
方面,由于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使得塞尔维亚族地主资产阶级统治者在南斯
拉夫以胜利者自居,控制着旧南斯拉夫一切军政大权。从1918年到1941年间,历届政府的首
相和主要内阁成员都被塞尔维亚族所把持。在军队165名将军中,有160人为塞尔维亚人。他
们在南斯拉夫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歧视其他民族,拒绝承认马其顿、黑山、穆斯林、阿尔
巴尼亚等族的民族特征。南斯拉夫王国实际上是个“民族监狱”,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特别
是塞、克两族间的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甚至1934年,克族乌斯塔沙组织和马其顿内部革命
组织共同谋害了南斯拉夫王国国王塞族人亚历山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的大部分领土被德意法西斯及其帮凶所瓜分,并且扶植了
一个由阿·帕维利奇为首的“克罗地亚独立国”(其领土包括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
维纳以及斯雷姆地区)。德意法西斯竭力挑动南斯拉夫各民族互相残杀。鸟斯塔沙分子,大
肆叫嚣克罗地亚独立国“克罗地亚化”,消灭其境内的一切塞尔维亚人。他们对塞族人实行
  “民族灭绝”政策,大量的塞族人和犹太人被杀害,据统计,塞诺瓦茨集中营被杀害的70多
万人中,绝大多数是塞族人和犹太人。而塞尔维亚族的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切特尼克分子,也
常常血洗克罗地亚聚居区,伺机进行报复。由此可见,南斯拉夫民族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尤
其是塞、克两族的历史积怨甚深。
                        三、南共的失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德
意法西斯,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国家。
        南共联盟高举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旗帜,坚持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执行了一系
列基本正确的民族政策。所以,铁托在世期间,南斯拉夫境内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好的,联
邦制国家基本上是稳定的。试想,在一个民族间积怨甚深、民族特征各异的多民族国家里,
如果党和国家没有正确的民族政策,能够维持几十年的稳定和统一吗?
        但是,南共联盟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特别是到了后期,也有一些重大的失误。主要表现
为:强调民族平等有余,而强调民族团结不足;反对大塞尔维亚主义有余,而反对狭隘民族
主义不足;强调各共和国的权力有余,而强调联邦的集中统一不足等等。特别是在1979年颁
布的新宪法中,南共联盟迁就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狭隘的民族主义要求,不适当地扩大了各共
和国和自治省的权力。新宪法规定:凡属国家的重大问题,必须由各共和国协商一致,才能
作出决议。这意味着各共和国都有一票否决权。实际上,新宪法使联邦制国家进一步“邦联
化”,并进而使南斯拉夫走上分裂和解体的道路。
                          四、国内的危机
        南斯拉夫从50年代初起就走上了独特的自治的社会主义道路。从1965年起,又较早地进
行经济改革,使南斯拉夫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1951年到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每年
平均增长6.2%,其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到1980年,人均国民收入
已达2300美元,南斯拉夫已发展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上的种种原因,南斯拉夫的经济从
70年代末80年代初陷入危机之中。这场危机从1979年秋开始,先是一些日用品和食品短缺,
物价上涨,然后是通货膨胀,失业人口增长,群众生活水平下降等等。80年代,南斯拉夫经
济发展呈停滞状态,经济增长率几乎等于零,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下降1.5%。从1979-1988
年,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一半,职工工资实际上下降了1/3,失业人口增加了46%,通货膨胀
日益严重,1989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256%。 8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是导致南斯拉夫民族
矛盾激化、并进而发展成为内战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危机的发展,导致了政治上的动乱。198 0年铁托总统逝世,使党和国家失去了
具有权威性的领袖,群龙无首,加剧了南共联盟和联邦国家的动荡。1981年春,在科索沃自
治省出现了阿尔巴尼亚人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国并与阿尔巴尼亚合并的事件。其他共和国在
经济上、政治上的自主倾向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五、国际的影响
        80年代末期以来的国际形势,特别是苏联和东欧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
表现为政治多元化,从一党制变为多党制,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纷纷改名为社会党、社会民主
党,甚至失掉了执政党地位,变成了“在野党”,有的国家共产党甚至解体和瓦解。另一方
面表现为民族分立倾向日益严重,苏联解体后建立了独立国家联盟一独联体、捷克斯洛伐克
一分为二,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等等。这些重大的变化,对南斯拉夫国家的政治
形势发展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南共联盟是南斯拉夫的执政党,是维护南斯拉夫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核心力量。1980
年铁托逝世以后,南共联盟的“联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由于党的高层领导在一些重大问
题上发生严重的意见分歧,最后导致了在组织上发生公开分裂。1990年,南共联盟14大,斯
洛文尼亚共盟代表退出大会,使14大无法继续开下去,只好无限期休会。南共联盟的四分五
裂,使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力量遭到沉重的打击。之后,各共和国的共盟纷纷改名为社会
党、社会民主党、民主改革党等,他们在1990年4月一10月间各共和国多党制选举中纷纷失
败,一些右翼政党纷纷上台执政。在斯洛文尼亚执政的是“斯洛文尼亚民主反对派”,在克
罗地亚执政的是“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他们一上台就公开反对社会主义,主张“全盘西
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在民族问题上,鼓吹民族主义,主张国家独立。在波黑建立的三个
民族主义政党,坚持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和解,挑动内战。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的执政党
是原来的南共联盟(现名为塞尔维亚社会党、黑山社会民主党),他们把国名中的“社会主
主”字样也去掉了,在民族问题}:,鼓动和支持波黑的塞族人起来造反,同塞尔维亚共和国
合并。这些执政党的路线和政策,是导致南斯拉夫内战和解体的重要因素。
              六、克、罗的冲突
        在如上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终于导致了一场灾难性的民族间的内战。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共和国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建
立“独立的主权国家”。26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接管了境内与意、奥、匈三国接界的边防和海
关,之后,斯洛文尼亚武装人员与南人民军展开激战,并使武装冲突逐步升级,造成双方人
员的严重伤亡。由于欧共体出面调停,南联邦作出重大让步,南斯拉夫各方于同年7月7日,
通过《和平解决南斯拉夫危机宣言》。斯洛文尼亚的战火暂时熄灭,而克罗地亚境内的民族
冲突却不断升级。8月3日,宣布独立后的克罗地亚共和国议会,通过决议,把南人民军说成
是“占领军”、“侵略军”。随之,克罗地亚武装力量与南人民军直接发生武装冲突。双方不
断发生激战,造成重大伤亡。
        虽然国际社会多次出面调停,冲突各方屡次签订停火协议,但是,停火协议如同一纸空
文,战斗越打越大,冲突不断升级。到1991年11月下旬,南人民军基本上控制了约占克罗地
亚领土三分之一的塞族控制区。在冲突各方都感到一时难以取胜的情况下,经过联合国秘书
长特使、美国前国务卿万斯斡旋,冲突各方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南人民军领导人在日内瓦
达成内战爆发以来的第14次停火协议,并且同意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进驻克罗地亚塞族聚居
区。1992年1月2日,在万斯再一次斡旋下,冲突各方达成第15次停火协议,并接受了联合国
维和部队进驻的部署计划。
        1992年3月到4月间,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1. 4万人进驻克罗地亚境内东斯拉沃尼亚、西
斯拉沃尼亚和克拉伊纳三个塞族聚居区。从此,克罗地亚的局势趋于缓和,大规模战斗基本
停止。
                        七、波黑的内战
        在南斯拉夫内战中,民族分立的倾向日益严重。继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宣布独立以
后,1991年10月15日,波黑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波黑主权备忘录》,强调波黑是一个“民主
主权国家”。11月20日,马其顿宣布该共和国为“独立的主权国家”。1992年4月27日,仍留
在南联邦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被人
们称为“第三个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的内战,并未因为克罗地亚局势的缓和而终止,相反却进一步扩大到波黑共和
国。
        波黑共和国处于南斯拉夫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共和国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
各异。在436万人口中,穆族占43. 7 %,塞族占31.4%,克族占17. 3%。波黑的三个主要民族对
波黑的前途、是否脱离南联邦而独立看法不一。穆族和克族主张波黑独立,而塞族则要求留
在“南斯拉夫”内。同时,对波黑建立一个什么样体制的国家也主张各异。塞尔维亚和克罗
地亚两个共和国都力图把波黑本民族聚居区纳入自己的版图。因此,波黑的内战,实际上是
塞、克两族在克罗地亚所进行的内战的继续和发展。
        1992年3月初,正在教堂举行婚礼的塞族人被暴徒枪杀,激起塞族人公愤,导致了整个
波黑地区民族矛盾激化并发生武装冲突。在此期间,4月6日和7日,欧共体和美国分别发表
声明,承认波黑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使波黑内战骤然升级。
        波黑内战自1992年3、4月间骤然升级以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该地区成为二战后欧洲
大陆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场。数万生灵涂炭,大批难民外流,严重危及毗邻国家和欧
洲的安全。
        1992年8月26日一27日,由欧共体和联合国在伦敦召开政治解决南斯拉夫危机的国际会
议。会议通过了5个文件,确定了政治解决南斯拉夫危机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规定。会议
还决定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设立一个指导委员会,作为伦敦会议的常设机构,处理有关南斯
拉夫的问题。这次会议为南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自此之后,国际社会和南冲突各方举行了多轮谈判,各方提出了政治解决波黑内战的种
种方案。其中主要有:1993年初,国际社会调解人万斯和欧文提出的包括宪法原则、停火协
议和领土划分三个部分的制止波黑内战的一揽子和平计划;1993年7月,塞尔维亚总统米洛
舍维奇和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提出的在波黑建立三个民族国家组成联邦的建议,1993年11-
12月,欧洲联盟提出的“以中止制裁换取领土”的解决波黑冲突的新方案;直到1994年7月
初,美、英、法、德、俄五国外长提出的“在国际承认的边界内保持统一”和“不容讨价还
价”的波黑版图划分的和平方案等等。
        由于南波黑冲突各方利益不同、态度不同,所有这些方案都未能予以实施,波黑内战的
硝烟一直连绵不断,和平解决的步履维艰。看来,想在短时间内和平解决波黑冲突乃至整个
南斯拉夫的内战是不现实的。
                                   (责任编辑  简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