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来,经互会是一个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战后经济恢复工作困难重重,资金奇缺,燃料、原料严重不足。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欲置东欧国家于绝境,对其实行封锁禁运。在这种形势下,1949午1月5日一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验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随后,1949年2月阿尔巴尼亚参加经互会(自1961年起阿尔巴尼亚停止在经互会的活动),1950年、1962年、1972年和1978年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先后加入经互会,成为其成员国。
经互会成员国的总体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100经互会国家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国民收入占世界国民收入总额的1/4,农业产值占世界农业总产值的1/50
几十年来,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相互贸易建立在各成员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国家外贸垄断制的基础上,以“两个平行世界市场”为理论依据。经互会的合作机制符合集中的行政分配管理体制。然而现在,苏联东欧国家,特别是东欧各国自1989年以来国内政治经济体制发生急剧变化。这些变化正在从根本上动摇经互会合作的基础,严重地影响着经互会的命运。经互会的前途如何,会不会解体,这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本人就此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经互会是否会解体或继续存在,取决于其成员国对它是否需要。为此应该分析一下几寺年来经互会对其成员国经贸发展的影响,它的问题及其出路。
一、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盘根错节
40多年来,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各国经济联系相互交织,盘根错节。
50年代至60年代经互会欧洲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尚属简单的互助形式。相互贸易是当时体现合作的主要物质表现形式。1961年经互会通过的《社会主义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强调指出,各成员国间的生产专业化,即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集中生产同一产品以满足有关国家的需要,借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并在各国间建立稳定的经济联系和生产协作。1962年成员提出相互协调国民经济计划是经互会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有计划地发展与加深社会主义国际分工的重要手段。
70年代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1971年经互会第25次会议通过了《经互会成员国进一步加深与完善合作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休化综合纲要》,1978-1979年相继制定了到199。年前发展动力、燃料和原料基地,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业,农业和食品工业,日用品工业等五个方面的长期专项合作纲要,其中包括34.。项措施使《经济一体化综合纲要》具体化。这使经互会成员国在计划、生产、投资、销售等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进入80年代以后,经互会成员国开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签订多边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的协定120多项,双边协定100。多项。这些协定涉及各个生产部门。
自70年代以来,根据各成员一国的生产特点和传统工艺,经互会的内部分工是:匈牙利主要生产大轿车及其零部件;民德生产船舶、化学和纺织工业的机械设备、锻压设备和客车车厢;波兰生产船舶、筑路和建筑机械,罗马尼亚一石油开采设备、货车车厢和拖拉机;苏联一大吨位载重汽车、小轿车、化工设备以及很多综合设备,捷克斯洛伐克一大吨位载重汽车、原子能电站设备等,保加利亚一农业机械、电动小吊车、电瓶车等。
为了促进经济合作的发展,经互会于1963年1。月22日成立了《国际经济合作银行》,为了给大型国际生产专业化与协作项目及扩大原料、燃料基地的联合工程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1971年:月1日《国际投资银行》正式开业。 这一切使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盘根错节,发展计划相互协调。
二、以苏联为中心的相互贸易互相依赖
直到目前,相互贸易一直是经互会成员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向,对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成员国所需进口原材料的80肠以上,所需机械设备的70帕左右是由相互贸易满足的。在相互贸易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苏联。苏联是东欧国家燃料、原材料的主要供应者。一般说来,东欧各国石油需求的70%,石油制品的75%,天然气的99%,硬煤和锯材的95%,铁矿砂的71%,有色金属的62%是苏联供应的;另一方面,苏联又是经互会东欧成员国机械设备及其他产品最大销售市场。例如,苏联购买东欧国家船舶和船舶设备的50%;机车的60%轻工业和食品工业设备的40%等。40多年苏联与各成员国的贸易额占成员国相互贸易总额的2/5左右(1987年占38.5%)。苏联在东欧国家外贸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是:在保加利亚一59.3%,捷克斯洛伐克一43.5%,波兰一43.25%,民德一38.8%,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一30%左右。苏联与经互会成员国的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一直在60%左右。多年来,由于苏联的特殊地位,形成了以苏联为中心的放射状贸易联系,而其他成员国之间的横向联系比较松散。
三、多年来经贸合作积累的难题
经互会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多年来没能得到解决。
1.相互贸易的价格形成问题50年代至60年代,经互会成员国基本上是以前五年世界市场平均价格为基础确定相互贸易的五年不变的“固定价格”基础。自1976年起,改为每年确定一次合同价格。每年的换货合同价格都是以前五年世界市场平均价格为基础,此种方法一直延用至今。这种作价方法虽然是以世界市场价格为基础,但那是滞后的、过时的世界市场价格,而且一次谈判后,至少一年不变,不管世界市场价格在这一年中如何升降沉浮。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经互会虽属经济组织,但由于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因此许多重大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协议常常是在“感情”水平上签订的,缺少应有的技术根据。这样,就使相互贸易与合作在两个很不协调的方向上发展:一方面非常重视供货的实务结构,另一方面对价格、换汇率问题往往在没有足够根据的条件下解决。长期以来不注意合作效率,只注意硬性平衡,久而久之,各成员国,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成员国对合作兴趣越来越淡漠。
2.转帐卢布被称为“一生下来就死了的奥孩”从1950年起经互会内部的相互贸易统一用卢布进行计价和结算。1964年1月旧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宣布正式营业,决定以转帐卢布作为经互会各国相互进行结算的集体货币,与苏联卢布同值,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的折算有独立汇率。为了发展经互会内部的多边合作,.决定使转帐卢布作为在经互会市场_!二通行货币。
然而这只是当时的一种幻想。多年来,经互会内部的多边贸易并没有发展起来,转帐卢布实际上只作为计算单位,用来统计经互会各国相互贸易额,将各国在双边基础上进行的贸易予以计算,划拨冲销,结算盈亏。谁也没有见过转帐卢布,因为它从未发行过。转帐卢布除了在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中作为计价和结算单位外,它既不能作为流通货币,也不能起到货币所应有的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的作用。苏联经济学家把它称为“一生下来就死了的婴孩”,对人们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3.互供商品质量差,被称为“处理品”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一直采用传统的记帐贸易方式,加之经互会内部推行的专业化与生产合作使各国定向生产,定向销售。进口国对商品没有挑选的余地,出口国不用担心产品销售不出去,也不用计算亏本还是盈利,一切按协议计划进行。企业对提高供货产品质量、采用新技术等问题模不关心。随着各国与西方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各成员国都把本国“高质量”产品出口到西方换取硬通货,把不能向西方出口的劣质产品提供给各成员国。于是经互会成为成员国相互提供低劣产品市场,被称之为“处理品市场”。
四、成员国内外政策的变化对经互会的影响
苏联东欧国家内外政策的变化,特别是1989年东欧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骤变使经互会合
作基础发生动摇。
1.原来的合作基础发生变型经互会的合作是以各成员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国家外贸垄断制为基础的。各成员国的政府是合作主讯政府之间签订协议,将合作项目及年度贸易协议或长期贸易协议内容纳入本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企业只是执行政府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但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苏联虽仍以计划经济为主,但努力实施“以经济的方法管理经济”并采取很多改革措施,其目的是增加市场经济的比重,对外经济体制已由过去垄 断经营向分散经营过渡;东欧国家多数已决定转向市场经济,波兰已宣布实行私有制……,这些变化使原来的合作基础发生变型。原来的合作机制如不进行根本变革实难维系。
2.苏东国家对外政策的变化使经互会对其成员国的重要性大为减弱由于苏联对外战略的变化,东欧国家对苏联已不像过去那么重要,国内经济情况的不断恶化迫使苏联急于扩大同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合作。
东欧国家中,波兰、匈牙利较早地开始使本国经济摆脱对经互会市场,主要是对苏联的依赖,扩大对西方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1989'年东欧各国迅速地改变国内经济政策使之适应西方国家的要求。它们急于从西方国家获得贷款,急于进入西方市场。因此正采取措施同西方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它们的对外经贸政策大幅度向西方倾斜,力图与西方经济溶为一体。两德统一指日可待,这标志着民德不久即将溶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苏联、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先后与欧共体建立了外交关系与经济、贸易联系。这些变化使经互会对其成员国的重要性大为减弱。
五、经互会的前途
尽管经互会处于困境,濒临解体的危险,但目前还不会解体,因为苏联东欧国家还需要 它(当然不排除个别国家退出)。经互会将艰难地存在下去,其原因;一方面4Q多年经互会成员国之间建立的经贸联系,特别是对苏联的依赖很难一下子中断。东欧国家不仅需要苏联的原材料、燃料,同时也还需要苏联国内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一和西方建立紧密的经贸关系,与西欧国家共建“欧洲大厦”工程是有条件的:(1)社今安定,政局稳定。这样才能创造吸引西方资本的环境。目前苏东国家的各派力量正为权力进行激烈角逐,经济停滞,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段时间,(2)扩大出口能力是发展与西方国家经济联系的关键。但这必须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引进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本国产品竞争 力。然而这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3)东欧国家从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也非易事,需要解决体制转轨间题,要有一个过程。总之,苏联东欧国家要将本国经济贸易联系完全与经互会割断,面向西方,目前还做不到。这就使经互会得以继续存在。但由于苏联东欧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经互会在其成员国的国内外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经互会的合作基础与合作形式也将随之发生根本变革,主要表现在:1.转帐卢布的使命将宣告结束在经互会第45次会议上苏联总理雷日科夫提出自1991年起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改用可兑换货币结算的建议,只因一些成员国拒绝而没有通过,但这是一种趋势,只是时间早晚问题。1990年苏波贸易额的10-15%已改行新的结算制度,苏联与匈牙利已签署了自1991年起两国贸易改用可兑换货币结算的协议。
2.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协议贸易将让位于企业间的相互贸易由于多数东欧国家宣布实行市场经济机制,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协议贸易的基础已不存在。近几年苏联一直倡导成员国的企业间开展直接经济联系。随着形势的发展,企业将成为相互贸易与经济合作的主体。
3.“市场型”的合作模式将取代计划协调今后,成员国将从各自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互利平等为原则,发展“市场型”的合作。
4.经互会将变成松散的经济联盟组织由于合作机料将根本变革,经互会对成员国的约束力将越来越小,相互贸易额将逐年下降。过去一直以苏联为主体的经济贸易合作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减弱。某些成员国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国内政治经济体制趋同以及地理上的毗邻而加强横向联合。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提出建立“小经济区”是可能的。某些成员国也可能退出经互会(例如民德在两德合并后可能退出),或退出经互会的某些机构等。
综上所述,经互会虽然在短期内不会解体,但由于其合作基础的变型,合作机制、合作方式都将发生根本变革。一个政治色彩极强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将变成一个松散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组织。(责任编辑简隆德)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