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战后美苏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及其原因和影响
俞行 来源:《苏联东欧问题》1987年第2期 2009年10月12日

  三次大战后,美苏两国先后成为世界上公认的超级大国,它们为了谋求世界霸权,展开 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这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50年代后期,苏美走上军备竞赛的道路?先后研制成功洲际弹道导弹,战略核武器。但 在那时,美国超过苏联。1962年,美国拥有洲际弹道导弹近300枚,而苏联仅有75枚。到1964 年,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以4:1优势胜过苏联,潜艇发射导弹是苏联的10倍,远程轰炸机是 苏联的7倍,核弹头是苏联的17倍。面对这种情况,苏联猛起直追,全力以赴加紧研制和生 产核武器,结果,到60年代末,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上赶上美国。从1972年美苏签署第一阶 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至1980年,美国的战略运载工具增加了48件,苏联增加了415件,同年, 美国的弹头数目达到9000个,苏联为7000个,1985年,美苏拥有的弹头数目分别增至9400个 和8000个。60年代末,美国率先在战略弹道导弹上安装分导式多弹头,发展了地面、空中和 海E发射的远程巡航导弹。整个70年代,美国将550枚“民兵”Ⅰ、Ⅱ型导弹改为拥有三个 弹头的“民兵”Ⅲ型导弹,将30艘核潜艇上的496枚“北极星”A一2和A一3型潜射弹道导弹 换成可载10至14个弹头的“海神”C一3型导弹。80年代以来,美国又准备制造100枚性能更 加优良的MX陆基弹道导弹、100架新型的B一1战略轰炸机,分别取代一部分过时的“民兵” 导弹和B一52战略轰炸机。美国已开始部署逐步取代“海神”弹道导弹潜艇的“三叉戟”弹 道导弹潜艇,计划到1990年生产5艘这类型号的潜艇。苏联到70年代中期才能够生产多弹 头弹道导弹,迟于美国5年,但苏联在这方面跟得很紧,1975年以后,苏联刀:始部署此类的 SS一17、SS一18和SS--13弹道导弹。80年代初,苏已分别用SS一18和SS—-17取代单弹头的 SS一9和SS—11。目前,苏正在加紧部署更加先进的大型SS—X一25洲际弹道导弹。苏联已 经部署了4种新级别的洲际弹道导弹,进行了7次重大改进。到1980年,苏建造并部署了约 70艘新型弹道导弹潜艇,共载900多枚新型导弹,其中包括25000~30000吨的“台风”级战略 潜艇。1981年,美国的“三叉戟”战略潜艇下水时,苏接着部署了改进型的“台风”级战略 潜艇。

  在战术核力量方面,美苏两家的竞争也很激烈。50、60年代苏联生产的SS一4、SS一5中 程导弹已被射程更远、命中精度更高的多弹头SS一20中程导弹所取代。1979年,苏拥有14 0 枚这类导弹, 1984年正增至378枚。近些年来,苏还在加紧生产和部署SS一21、SS一22和SS— X一23短程战术弹道导弹。苏联生产的逆火式轰炸机也是一种先进的战术核武器运载工具,苏 以每年30架的速度加紧生产。美国在战术核武器方面的竞赛中最初领先、中途落后于苏联。 有相当一段时期,美国部署在西欧的是老式的丘辟特和雷神式中程核导弹。7O年代末,美国 出现猛起直追的势头,它与北约盟国做出增补军备的“双重决议”,研制和部署新式的中程核 导弹。从1983年底开始,美国在西欧部署了几百枚射程更远的“潘兴”Ⅱ导弹和战斧式巡航 导弹,这两种导弹的命中精度均高于苏联的SS一20导弹。1981年,美国已开始生产中子弹。 在常规军备领域,美苏两家摆开了另一个赛场,在海军方面,美国在数量和质量上占优 势,但苏联不甘落后,拼命追赶。1962年至1980年,苏建造约700艘军舰,而美只造377艘, 。 苏比美多1倍。80年代以来,苏继续建造新一代水面舰只。第2艘28000吨的“基洛夫”级核 动力导弹巡洋舰已经服役,第s艘正在建造中。第4艘运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基辅”级航 母也已投入使用。第1艘运载起降飞机的大型航母将在80年代末建成。面对苏海军军备的赶 超之势,美不敢怠慢,加紧进行海军舰艇现代化。速度更快、噪音更小、下潜更深、武器载 荷更大的O级核动力导弹潜艇、改进的ⅤⅢ级、A级核动力潜艇被大批生产出来,并投入使 用。美国政府计划从1985年至1989年把原有的479艘可部署的军舰扩充为一支拥有600艘军舰 的庞大舰队,其中包括增造的3艘航母。在空军方面,美长期居优势,虽然苏飞机数量超过美 国,但美飞机多数是战斗轰炸机,性能全面、航程远、负荷大,可执行常规和核攻击的双重 任务。美国的新一代战斗机F一14,F一15,F一16、F/A一18和A一10都已大量投入使用。针 对美国的空军优势,苏全速进行空军现代化。70年代后期以来,苏以每年生产750架的速度 更新现役飞机,使半数以上的飞机的役龄不超过5年。苏除每年增加约30架逆火式轰炸机 外,还不断改进携带空中发射巡航导弹的熊式轰炸机,并研制一种航程更远的海盗旗式战略 轰炸机。苏联的战术攻击机米格一27、米格一29在质量上已同美机相差无几。总之,苏已基 本完成第三代作战飞机的换装任务,这些飞机在有效载重、航程、低空飞机能力方面均有很 大提高和改进。在地面部队的重武器方面,美曾居领先地位,60年代,美大批生产了比较先 进的M一48和M一60坦克,?0年代生产了威力更大的M60A3主战坦克。80年代以后,为了对 付庞大的苏联地面部队,美生产了3M一1“艾布拉姆”式坦克、M一2/3“布莱德雷”式战车。 苏联在70年代初开始赶超美国,它生产了1万余辆T一64、T一72型新式坦克,其性能堪与美 M一1型坦克匹敌。1982年,苏又开始装备更加先进的T一80坦克。苏还以自行火炮取代牵 引火炮、以装甲战斗车更新装甲运兵车,并配备各式地对空导弹。总的说来,在地面重武器 方面,苏在数量上超过美国,在质量上赶上美国。

  近些年来,美苏两家开辟了太空武器领域内的竞赛,令人眩目。事实上,早在50年代, 美苏双方已经忽明忽暗地展开这种竞赛。美苏探索太空的初期,就兼含发展人类科学和谋取 未来战略优势的两种意图。但后来,美苏越来越把太空武器的竞赛放在首要位置。1957年,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了美国朝野,艾森豪威尔下令全力发展卫星事业,拉开 了太空领域内军备竞赛的序幕。1958年,美第一颗人造卫星“探索者1号”进入地球轨道。 1961年,苏完成第一次载人沿轨道飞行,次年,美国也跟着实现了类似的飞行。1965年,苏 美几乎同时完成了人在空间行走。到1966年,美先于苏联完成载人飞船与无人飞船空中对 接。1969年,美“阿波罗1号”载人登月,苏实现载人飞船空中对接。1971年,美进行人在 月球上开汽车试验,苏建立第一个轨道空间站。1981年,美航天飞机进入太空,苏在这方面 落在后面。在把空间技术直接用于军事目的方面,苏起步先于美国,苏进行了20多次轨道截 击卫星试验,已初具实战能力。苏进行了多次永久性航天站试验。地基反激光武器和防空激 光武器试验,发展了反弹道导弹激光武器,并计划部署到卫星和航天站上。面对苏联的新挑 战,美再次猛起直追,于80年代初建立了航天司令部。1983年,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开 始研制多层次阻截导弹的战略防御系统。目前,美机载反卫星导弹试验己经成功,准备手 1987年部署。美国还决定发展永久性航天站,建立空间永久军事墓地,与苏联相抗衡。

  战后美苏两国长期进行的军备竞赛是它们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本质表现。这是因 为,它们为了战胜对手,充当世界霸主,越来越依赖于军事手段。同时,由于它们又都拥有 毁灭对方的超杀手段,发动一场制胜的全球核大战已几乎不可能,它们又要暂时避免面对面 的直接冲突,特别是核冲突,以便将来在拥有绝对军事优势的时候战胜对手。军备竞赛的政 治意义不仅表现在未来战争的结果上,而且主要表现在战争的准备过程之中。军事实力越强 大,政治资本越雄厚。由于美苏两家的矛盾与对抗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它们两国之间的军 备觉赛要长期进行下去,这是刺激美苏军备竞赛的内在因素。

  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军备竞赛,曾经被载入战争史册,例如,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和英国分别为了争夺和维护海上霸权而进行建造大吨位战舰的竞赛。 今天,美苏两家进行的军备竞赛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但它又不同于以往。第一,过去 的军备竞赛主要是数量方面的竞赛,当时英德海军的竞赛即以吨位来衡量,按比例来进行, 同时这种竞赛代价高昂,容易受到经济条件的直接限制,在今天,美苏的军备竞赛更多的是 在质量方面的竞赛,质量优势往往胜过数量优势,这种军备竞赛根本没有什么比例可寻,在 军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军备竞赛不断地进入一个个新的尖端领域:愈益脱离经济 条件的直接限制,这也就是说,军费开支的增长可能达到极限,而军备竞赛由于技术的突破 而不受其限制,较小的经济代价可以获得较大的军备增长。第二,质的方面的竞赛要求对军 事技术加以保密。由于双方都摸不清对方的军事科技的发展的确切程度:它们都依赖于自己 的军事科技,并做最坏的打算,于是,它们不是象过去那样进行互相攀比的军备竞赛,而是 最大限度地发展军备。尽管双方已经处于战略均势,但它们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处于劣势。美 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透露:“早在1960年,许多美国人认为,苏联在导弹方面占优势,后 来明朗了,并不存在这种优势,但是人们却告诉肯尼迪,有这种优势”。 [1] 这样,合乎逻辑的 结果是唯恐人后的军备竞赛。第三,过去的军备竞赛时间较短,常常被战争的爆发所打断。 战争爆发后,双方的军备被消耗掉,战后开始新的军备竞赛,如此往复。而在二次大战后, 美苏的军备竞赛已经进行了30余年,但还没有出现全球大战或美苏战争。这种情况说明了什 么?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它为美苏军备竞赛的长期进行和不断升级创造了一个特殊 的条件。

  军事理论和战略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相互运动的过程之中。美苏两家的军事理论和战略 自然与军备竞赛有着密切的联系。军备竞赛的不断发展导致新的军事理论和战略的提出,而后 者又决定了前者的方向和过程。拿美国来说,在核武器发展的初级阶段,当苏联的弹头少, 运载工具有限、难以严重损伤美国时,美国恃其核优势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主张大力发展 核军备,以核优势来对付苏联的常规优势。在美苏发展了陆基、海上和空中的三位一体的战 略战术核力量后,美国既感到苏联的严重挑战又希望给苏联以致命威胁,便提出“相互确保 摧毁”的理论,鼓吹发展实力相当的进攻武器,建立第二次打击力量,以相互对抗和制衡。 80年代以来,美苏都已具备发展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条例,计划加紧研制和部署,美国又 提出‘相互确保生存’的理论,主张大力发展既能防又能攻的战略武器,与苏联进行新的竞 争。苏联的核战略理论也随着军备竞赛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在许多实质内容上与美国的核理 论雷同。美苏的核战略理论通过军备竞赛而发生关系,相互作用,这些“理论”成为“竞 赛”的基本规则,“竞赛”过程中产生“理论”,而“理论”又为“竞赛”开辟新的场所和道路。

  还拿美苏两家制订军事战略的威慑理论来说,双方都鼓吹“恐怖平衡”。虽然这种平衡可能暂 时防止战争的爆发,但却以发展有效的军备为先决条件,而为了维持这种平衡,双方的军备 不能落后于他人,军备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这样,扩充军备反而成为防止战争的理由和 要求。这种“理论”要求以进攻求防卫或以防卫求进攻,实际上防卫含有相对意义,进攻则 是绝对的,它意味着一方的安全与生存要以另一方的不安全和毁灭为代价。十分明显,在这 种“理论”的指导下必然出现你死我活的军备竞赛。

  最后,还必须看到,美苏军备竞赛都对它们本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带来深刻 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军事科技工业综合体的建立,这种综合体的存在与发展进一步刺激 了美苏军备竞赛。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全世界用于研究与发展的人力物力资源中,军事方面的 研究与发展占20—25%,每年约700—900亿美元,其中美苏两国共占85%。全世界从事军事 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约50万,大多数集中在美苏两国。在苏联,约有150家大型军 工工厂生产上百种类型的军事装备,有上千家其它工厂‘进行辅助设备的生产,时刻保持开工 状态。在美国,有25000~30000家私营企业参加军工生产,其中还不包括政府的军工工厂。 总之,美苏两国的军事科技工业综合体是美苏两家军备竞赛的物质基础,随着科技和经济的 发展,美苏两家必然要把这些客观的物质条件和主观的争霸欲结合在一起,不断加剧军备 竞赛。

  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给国际社会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世界战争的危险性由此而增加,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虽然在今天,美苏两国陷于核僵局,谁也不敢首先发动战 争,但是人们仍须看到,军备竞赛不是美苏两国力图打破这种核僵局的手段吗?战争是政治 的继续,军备竞赛也绝不是一种和平的政治。此外,核武器增多,出现技术事故的机会也就 越多。虽然美苏两国目前尚不敢发动战争,但许多偶发性不测事件可能成为战争的诱因。据 1980年美国国会的1份报告透露,此前18个月,北美防空司令部碰到的比较严重的误警有147 次,其中4次特别严重,当时已命令B一52轰炸机组人员和洲际导弹部队进入1级战备状态。 1985年,苏联1枚导弹在挪威和芬兰上空飞出航道,美国1枚“潘兴”Ⅱ导弹在联邦德国着 火。今年4月,美国1枚“大力神”洲际导弹在空中爆炸。所有这一切说明, 军备竞赛增加了 战争的危险性,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受到莫大威胁。

  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人类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资源 的巨大浪费。在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处于极端贫困之中,经济发展面临严重问 题,而美苏两国却把它们拥有的财富用到军备竞赛上。据联合国统计,1985年的世界军费为 9300亿美元,与第三世界国家外债的总和大致相当。另据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报告中的 计算,仅仅半天的军费就是以资助世界卫生组织的全部根治疟疾方案。一辆现代化坦克价值 100万美元,这笔数目可以用来改进储藏10万吨大米所需的设备,从而每年可以少浪费4000 吨以上的大米。同样的钱可以修建供3万儿童用的1000间教室。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的价格为 2000万美元,用这笔钱可以建立4万所乡村药房。一年的世界军费开支的0.5%足够为增加粮 食生产和使粮食不足的低收入国家在1990年前达到自给自足支付所需的全部农业设备的 费用。 [2]

  美苏两国军备竞赛的另一个侧面是大力增加武器装备的出口,大做军火贸易。 有人统 计,历年美苏军火贸易额均占世界军火贸易额的50%以上,第三世界是主要的武器进口国。 这种军火贸易一方面使美苏两家获得巨额利润,刺激军备竞赛的进一步展开,另一方面又由 于美苏两国在世界各地的争夺和地区霸权主义的战争政策,第三世界一些国家为了维护自身 的独立,不得不从这个或那个超级大国那里购买武器,加重了外债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 此外,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也背上了军费开支的沉重负担,大量资金用于生产难以消费 的武器装备,特别是核武器和尖端武器,无异于把黄金抛到大海里。在苏联,劳动人民的消 费水平被压低。在美国,通货膨胀严重进而造成大批失业。美苏两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 比价。

  还应该看到,美苏两家的军备竞赛对各国间发展正常的国际关系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 响。军备竞赛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紧张趋势,这不仅表现在美苏两国之间,而且在整个东西 方国家之间、第三世界国家内部都存在。在当今世界上,人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出现 国际化和民族化的两种趋势,两者兼容并蓄,彼此互为条件,这要求各国不断发展经济合作 与友好交往,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和社会进步,而美苏两国不断加剧军备竞赛则为此蒙上阴 影,使各国关系的发展受到军事因素的制约,出现各种范围不同的军事威胁和规模不等的武 装冲突,其所造成的紧张气氛使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关系问题复杂化。

  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增加了它们争夺霸权的军事实力,是其维护超级大国地位的主要资 本之一,起到巩固现存国际关系中的两极结构和集团政治的作用。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使 美苏两国的盟国面临来自对方的更大威胁,不得不仰承大国的军事保护。美苏军备竞赛愈激 烈,它们对大国的依赖就愈深,在国际政治中的回旋余地就愈小。军备竞赛和它们在国际关 系中寻求独立自主的愿望背道而驰。国际政治中的多极化趋势当然在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世 界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变化所引起,但美苏军备竞赛导致的世界军事结构的变化则朝另一个方 向发展, 日益成为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中的抑制因素,对此,人们也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致于第三世界国家,它们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也受到美苏军备竞赛的影响。所谓国际 关系民主化,简言之,即是指世界上的各个主权国家不分大小和强弱,在国际政治、经济生 活中一律平等,各国的事情由各国来管,全世界的事情由世界人民共同来管,结束过去那种 大国主宰一切和主仆式或依附式的国际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反对大国的强权政治,而 美苏两国的的军备竞赛由于增强了它们的军事实力,实际上增加了它们威胁、欺负、干涉、 控制、甚至侵略别国的能量,起到了维护强权政治的作用。总而言之,美苏军备竞赛的不断 加剧对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社会进步事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以上我们分析了美苏两国军备竞赛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看,它又起到唤起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国家对战争的警觉、推动世界和平力量反对战争 力量的斗争的反作用。美苏军备竞赛越加剧,世界人民的和平运动也就越是高涨。80年代以 来,各地广泛的和平主义运动范围之广反响之烈即反映了这一基本趋势。这一斗争的矛头不 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更加明确地对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军备竞赛政策。世界人 民的这一斗争还和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结合起来。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以及第二世界国家的 一些开明人士要求美苏两国大幅度裁减军备,把裁减军备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援助世界上最不 发达国家。这两股思潮相互影响,彼此激荡。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站到了和平力量的一 边,美苏两国日陷孤立。

  在战后的世界上,制约战争的因素不断增多,必将引起阻止和限制美苏军备竞赛的作 用,其中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舆论和道义的力量反映了人心之向背,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吞噬了一千多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六千多万人葬身火海,二次大战 后,多次局部的常规战争又夺去了二千一百余万人的生命。世界人民为换得和平付出了沉重 的历史代价,不愿意再看到世界大战的爆发。1985年,世界各国人民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40周年之际,充分表达了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反对美苏军备竞赛的愿望。1986年又被 联合国定名为国际和平年。世界人民还要求美苏两个大国承担起责任,防止世界大战的爆 发,向美苏两国施加强大压力。其次,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现存 的世界政治结构,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政策和战争政策日益陷入困境。第一,经济发展是当 今世界最紧迫的任务,其中也包括美苏两国,而军备竞赛却在起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它使 美苏陷于更深刻的经济、政治矛盾之中。第二,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的趋势是国与国之间 的交往不断增多,相互依赖加深,合作的需要日益取代对抗的图谋,就连美苏两国也不得不 提出发展双边经济文化关系的要求,这种趋势至少说明,美苏进行军备竞赛不能不受到各国 政治、经济关系中联系性和依赖性的制约。第三,由于军事科学和武器的发展,美苏两国的 军备竞赛已经达到了人类生存承受力的极限,军备竞赛被美苏当作争霸的手段,但发动世界 大战则又要走到事物矛盾运动的另一面,谁也难免其灭顶;之灾,这种情况使美苏两国陷入另 一种困境,即既要进行军备竞赛,又要防止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领导人公开承认,世界大 战是没有前途的,这不能被看作是一种鼓惑人心的宣传,而是美苏军备竞赛政策陷入危机的 一种表述。由于以上原因,美苏军备竞赛又不可能毫无限制地径直发展下去,相反,它将越 来越受到种种客观因素的强有力制约。

  总的说来,由于世界各种政治、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种矛盾的运动,美苏军备竞 赛不断走向危机。只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坚决反对美苏两国的军备竞 赛政策,军备竞赛有可能被制上,世界大战也可以避免,前途终将是光明的。



[1] 马雷克·西《美苏的军事化:加深的倾向》(荷)《选择》1984年夏季刊第102页。
[2] 《争取世界的生存》,中译本,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