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关于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的几个问题
邢广程 来源:《苏联东欧问题》1987年第2期 2009年10月12日

  在五十年代斯大林去世后,以赫鲁晓夫为第一书记的苏共中央发动了一场震动一时的批 判个人崇拜运动,蒙在斯大林身上的“神”的外衣落下了,在苏联,在东欧,在整个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引起了轩然大波,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苏联社会发展新阶段的 开始,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阶段的开始;有的认为,这是一场权力斗争;也有的认为, 这是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丑化。三十年过去了,争论仍然在继续着。然而,三十年的历 史毕竟可以向我们提供比较丰富的材料,使我们可以对这场批判个人崇拜的斗争作出较为客 观的评价。本文试图就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 法,向大家请教。

一、反对个人崇拜是不是苏联 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所谓的 “秘密报告”。这个报告集中地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所 造成的一系列危害。它震动了苏联,也震动了世界。赫鲁晓夫之所以在报告中反对个人崇 拜,是因为不断发展的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的思想作风,同战后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发展之间 的矛盾日益尖锐。反对个人崇拜已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苏联社会发展的必然 结果。

  二战结束后,由于苏联国内外情况和条件的变化,苏联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过去 在特定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有关政策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加以改革和调 整,斯大林在晚年无论在对世界形势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的估计方面,还是对苏联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论证方面,有些理论观点需要改变和发展。然而,对斯大林的 个人崇拜,妨碍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在三十年代形成的,战后发展到 新的高峰。一切成就都归于斯大林,斯大林的每句话都被奉为经典。这种情况使得任何一项改 革和政策的调整都是不可能的。苏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斯大林的独断专行和僵化的理 论、政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斯大林去世不久,苏联便开始反对个人崇拜并不是偶 然的。

  苏联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并不是从苏共二十大开始的。1953年6月10日《真理报》 发 一篇未署名文章,第一次提出反对个人崇拜问题。1953年在苏共中央7月全会上,也提出反 对个人崇拜的问题,并清除了贝利亚,从而为反对个人崇拜扫除了一个障碍。

  此后,苏联理论界陆续发表文章,批判个人崇拜,认为“个人崇拜的实质在于盲目地崇 拜一些历史人物,宣传他们具有种种超自然的本性和能力去完成只有党,先进社会阶级和 人民才能解决的事情。” [1] 个人崇拜“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等原 则,阻碍展开白下而上不顾情面的诚恳的原则性的批评”。 [2] 1953年10月,苏联科学院经 济、哲学和法学部、历史学部及语言文学部举行庆祝苏联共产党成立五十周年的联合科学讨 论会,许多人在发言中都批判了个人崇拜。与此同时,苏联理论界开始纠正斯大林的某些错 误理论观点。例如,许多文章批驳了斯大林关于阶级斗争随着社会主义成就愈大而愈尖锐的 论点,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阶级斗争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但这时期的批判都没有公开点斯 大林的名。

  1953年清除贝利亚之后,苏共开始纠正由于个人崇拜而造成的破坏法制行为,成立了一个 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查、审理和平反冤、假、错案。从1953年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苏联高 级法庭、军事法庭恢复了3.7万多人的名誉,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件事是平反1949年“列宁格勒 反党集团”案件,恢复了沃兹涅先斯基等人的名誉。

  在与东欧国家关系方面,赫鲁晓夫于1955年访问南斯拉夫,做了自我批评,承认南斯拉 夫是社会主义国家,恢复了两国关系,表明苏联开始纠正因个人崇拜和大国主义所造成的 错案。

  上述表明,一方面,从理论上批判个人崇拜,纠正斯大林时期的某些错误理论观点,纠 正斯大林时期破坏法制的行为,平反冤,假、错案,大大推动了反对个人崇拜斗争的进程. 为苏联全面批判个人崇拜,清算个人崇拜后果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随着对个人崇拜批判 的开展,斯大林后期所积聚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不搬除斯大林的偶像,这些矛 盾就不能解决,把所有过失都推到贝利亚身上已不能令人信服,仅从一般性的理论上批判个 人崇拜已经显得不够了。苏联社会形势的发展要求全面地从政治上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 拜。因此,反对个人崇拜已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正是 在这种形势下才产生了二十大“秘密报告"。由此可见,赫鲁晓夫在二十大上批判对斯大林 的个人崇拜,并不是他个人的一时冲动,也不是搞“突然袭击”。而是苏联社会发展的必然 结果。

二、批判个人崇拜的斗 争是否是权力之争

  有一种看法,认为苏联批判个人崇拜是权力之争,是赫鲁晓夫贬低斯大林抬高自己、排 斥异己的夺权斗争,是他夺取权力的一种手段。因此,赫鲁晓夫也被称为“野心家”、“阴谋家”。

  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首先要看批判个人崇拜的斗争是否合乎苏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 要求,是否合乎苏联广大干部和人民的愿望。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批判个人崇拜是五 十年代初苏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是合乎历史潮流,顺乎民心,不管哪位领导人执 政都不能回避的。赫鲁晓夫发动的这场斗争虽然有这种或那种缺点,但仍获得苏联干部和群 众的拥护,这是一个证明。其次,从当时发动批判个人崇拜的实际目标看,主要的是为了纠 正斯大林晚年的僵硬政策,改革三十年代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因为在个人崇拜 的条件下,任何改革和政策的调整,都是不可能的。第三,反对个人崇拜是当时苏共中央集 体领导的结果。1953年苏共7月全会正式提出反对个人崇拜时,莫洛托夫、马林科夫都在台 上,他们对这一决定也是赞成的。可以说这—决定是当时苏联领导人共同作出的。7月全会 后,苏共领导人向法共、意共等领导人通报会议内容时,莫洛托夫曾谈到了“由于个人崇拜 而犯过的错误。” [3] 在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之前,马林科夫在发言中就指 出,个人崇拜“在一定时期内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4] 卡冈诺维奇也认 为,个人崇拜是有害的崇拜,它降低群众、党及其领导干部的作用。” [5] 苏共二十大过后, 1956年6月30日,苏共中央发表了《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点名批判了斯大 林,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可靠地保证今后我们党和国家内绝不会产生类似个人崇拜的 现象”,“反对崇拜斯大林的行为可能会引起某些暂时的困难,但从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最终 目标看,将来会有巨大的良好的结果。”决议还分析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产生的原因和危 害,驳斥了“个人崇拜的根源是由于苏维埃制度本身”的论点。这个决议是经苏共中央集体 讨论通过而公开发表的,它较之“秘密报告”要全面深刻,为反对个人崇拜定了调子。

  但不可否认,随着批判个人崇拜斗争的全面展开,党内斗争迅速激化。以什么方式批判 斯大林,在什么程度上批判斯大林,赫鲁晓夫与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人之间产生了尖锐的 意见分歧。在苏共二十大上,莫洛托夫等人曾不同意赫鲁晓夫以“秘密报告”的形式去批判 斯大林,经过激烈争论,最后才同意。据波诺马廖夫说,1957年4月,莫洛托夫曾明确反对 全面批判斯大林,认为“在解决如此巨大而复杂的历史任务时,个别的错误、有时甚至是严 重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方面谁也不能够而且也不可能有保证。” [6] 1957年6月在一 系列问题上,包括批判个人崇拜和纠正斯大林的晚年的政策错误,党内不同意见的斗争达到 高潮。在6月中央全会上,莫洛托夫等人被击败,被扣上“反党集团”的帽子。

  从党内斗争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虽然莫洛托夫等人赞同反对个人崇拜,但他们长期在 斯大林手下工作,在违反法制等问题上有许多牵连,所以,在反对个人崇拜问题上,他们显 得拘谨。莫洛托夫等人既要批判个人崇拜,又不准备全面地、大张旗鼓地反对个人崇拜,把 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局限在一定程度上。这反映了莫洛托夫等人的保守的方面。另一方面, 莫洛托夫等人主张对斯大林要做全面的评价。莫洛托夫曾说; “在大事情里总会有坏的东西 和好的东西。” [7] 他们不赞同赫鲁晓夫较为极端的批判方式,对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问题 上所表现出的极端行为起到了限制的作用。后来,随着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的政治影响 的削弱,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实际上是越来越服从于赫鲁晓夫推行其政策的需要,越来越明 显地反映出赫鲁晓夫个人的意志。

  当然,应该看到,在这场斗争中,也不排除有权力斗争的因素。赫鲁晓夫个人的主观动 机可做多种分析,但从主要方面看,批判个人崇拜的斗争是不能看作权力斗争的。

三、赫鲁晓夫是否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有两层涵义:其一、赫鲁晓夫是否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的历史地位, 他是如何评价斯大林功过的;其二、赫鲁晓夫是否彻底地改革了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改的多,还是继承的多?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功过的评价,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在1957年击败“反 党集团”以前,赫鲁晓夫在党内的地位还不稳固、还要顾及到莫洛托夫等人。那时候他在激 烈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同时,在某些场合也肯定斯大林的功绩,承认“作为忠心耿耿 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坚强的革命家,斯大林在历史上将占有应有的地位”, [8] 以获得党内 和国际共运的支持。有时候,还有国际因素的影响,匈牙利事件后,在—次中国驻苏联使馆 举行的宴会上,赫鲁晓夫称自己是“斯大林主义者”,因为,“斯大林的名字是同马克思列 宁主义不可分割的”。“斯大林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 [9] 。而1957年击败“反党集团”之后, 赫鲁晓夫在批判个人崇拜问题上越来越明显地带有他本人的感情色彩和需要。这时候,赫鲁 晓夫对斯大林肯定的少,否定的多,常常用尖刻的语言来批判斯大林。但他在个别场合仍然 提到斯大林是一个“忠于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赫鲁晓夫时期,苏共虽然对斯大林时期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一些改革,例如,纠正国家保 安机构长期高踞于党和政府之上的不正常局面;明确提出干部更新问题,改组工业和建筑 业,扩大地方的权力,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改组拖拉机站,调整农业体制,但是,赫鲁晓夫 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体制。在经济体制方面,赫鲁晓夫没有改变斯 大林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依然没有摆脱斯大林的“一大二公”、急于向共产主义过 渡的思想,在政治体制方面,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党政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党内 斗争中,赫鲁晓夫没有摆脱斯大林时期的“左”的斗争方法,无限上纲,乱扣帽子。总的说 来,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体制的继承性多于改革。因此,无论从对斯大林功过的历史评价看, 还是从对斯大林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的继承和扬弃看,笼统说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是不合 乎实际的。

四、怎样评价赫鲁晓夫在批判 个人崇拜过程中的作用

  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是苏共中央集体决定发动的,不是某个领导人的个人意志的产物。 但是,赫鲁晓夫作为苏联党中央的第一书记,在反对个人崇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斯 大林时期的一位领导者,他在斯大林去世不久敢于批判个人崇拜,这是难能可贵的。他进行 了积极活动,在清除贝利亚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他坚持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 集中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缺点和错误,把批判个人崇拜引向高潮,后来,他又依靠中央委员 会的多数,击败反对派,把批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斗争进一步引向深入。这些都是他的功 劳。但赫鲁晓夫在这场斗争中也有缺点,方法过于粗糙,在某种程度上曾使苏联党和外国兑 陷于被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缺少自我批评精神,过分重于追究斯大林的个人责任,没有 侧重于从政治经济体制方面探索个人崇拜产生的原因。然而,总的看来,赫鲁晓夫在反对个 人崇拜的斗争中是功大于过的。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五、如佃看待反对个人崇拜对 苏联和国际共运的影响

  第一、反对个人崇拜是一次马列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本来.马列主义与个人崇拜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从三十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发展 起来以后,在苏联,马列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曲折。斯大林被神化了。在个人崇拜的影响下, “只有斯大林一个人才能够发挥和发展理论,说出某些独特和新颖的东西,而所有其他人只 应该传播他的思想、搬移他的公式。” [10] 这种局面形成了“在党内只有一个人在一切理论问 题上具有最后决定权", [11] “斯大林提出的原理变成了一种不容异议的教条。他所制定的原 理被称为‘尽善尽美的理论’”。 [12] 斯大林的话就是真理,就是法律,就是辨别一切是非的 标准。人们的言论千篇一律,如出一辙。苏联理论思想领域出现了“用引语代替生活”,“看行 情行事”的习气,从而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失去了生气勃勃的创造力。随着个人崇拜推广到苏 联国外,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出现了严重的思想僵化;照抄照搬斯大林的理论观点 成为一种风气:正如哥穆尔卡所说的: “在崇拜个人的制度下,整个党只有在屈从领导崇拜 的范围内才能独立行动。如果某人试图超越这种范围,他就有被他的同志们开除的危险。如 果问题所牵涉的是整个的党,那末,这个党就会被其余的共产党开除”。 [13] 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日渐失去活力。

  反对个人崇拜,好象一股清风,使苏联的和国际共运的理论思想领域恢复了生机。“万马 齐鸣”的局面被打破了,偶像被搬掉了,斯大林从“神”的位置重新回到人的位置,人们的 思想得到解放。无论在苏联,还是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思想都出现了活跃的局 面。在历史科学方面,斯大林对历史事件评价中的主观主义受到批判,以崇拜斯大林为特点 的苏联历史科学研究体系被冲垮,在哲学界,理论工作者摆脱了被宣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想顶峰”的斯大林的哲学著作的束缚,重新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从 理论上批判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错误观点,认为这种观点不符 合苏联社会实际状况,并开始深入探讨一些重大的哲学理论问题,在经济学领域,经济学家 冲破斯大林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利用利润、价格、贷款等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对社会主义 制度下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价,在文学艺术领域,一改过去颂 扬斯大林个人的局面,涌现一些反映苏联社会主义现实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界出现了 “解冻”繁荣的气象,在自然科学方面,过去混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给自然科学学派乱贴 政治标签的错误观点(例如:把控制论和化学中的共振论视为“伪科学”)得到了纠正,促进 了对最新的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和科学的繁荣。

  在苏联国外,反对个人崇拜促进了各个党独立地结合本国实际经验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正如当时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奥哈布所说的: “苏共二十大 和随后发生的事件,标志着修改许多政治思想的一个阶段的开始。” [14] 一些党开始敢于突破 苏联的传统观点,大胆地进行理论的探索,国际共运的思想僵化的沉闷局面也被冲破了。 总之,反对个人崇拜,无论在苏联还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应该说,在苏共发动反对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斗争之前,南斯拉夫共产党已开始批判 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但是,南斯拉夫党不是一个大党,影响毕竟有限,斯大林的神像是 苏联党这样一个最有威望的大党塑造的。解铃还需系铃人。现在,苏联党自己推倒这个神 像。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一下子就在整个国际共运中展开了。因此,它不仅对苏联,而且对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解放,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反对个人崇拜是一次马列主义思想解放 运动。

  第二、反对个人崇拜推动了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战后苏联历史条件的变化,迫切要求改变三十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 革的客观条件逐渐成熟了。斯大林的一些僵化的理论和政策成了改革的首先目标。但是,对 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却象一块巨石,堵住了通向改革的道路。随着批判个人崇拜的展开,巨石 移开了,苏联进入了—个探索改革的时代,探索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时代。在经 济体制方面,首先从改革农产品采购体制和价格体制开始:然后改组农业拖拉机站,改组工 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从1962年9月开始,赫鲁晓夫又倡导了关于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酝 酿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方法来管理经济。利别尔曼的理论是对斯大林的某些经济理论观点的 突破。四十年代末,沃兹涅先斯基曾提出加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来管 理经济的观点。但这些正确主张被斯大林压制了。批判个人崇拜后,利别尔曼才得以提出自 己的比沃兹涅先斯基更系统更彻底地利用经济杠杆管理经济的主张。后来,这种理论和类似 的理论成了“新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在政治体制方面,首先是从平反冤、假、错案,恢复法制开始的。在批判个人崇拜过程 中,苏联取消了内务部机关的司法特权(即内务部“特别会议”和“特别程序” [15] ,成立 了特别监察委员会,对内务部的活动进行监督,从而改变了国家保安机关长期凌驾于党和政 府之上的不正常局面。1962年苏共又规定干部的任期和更新制度,改变干部制度。在党内生 活方面,苏共开始恢复集体领导的原则。

  个人崇拜与僵硬的政治经济体制结合,是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苏联国家生活的特点。 批判个人崇拜与政治经济改革的探索相结合,则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苏联社会发展的特 点。批判个人崇拜推动了对政治经济改革探索的过程;政治经济改革的探索过程和随后的各 项改革的深入发展,又要求进一步肃清个人崇拜的影响。从历史的发展看,批判个人崇拜无 疑起了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先锋作用。

  第三,反对个人崇拜促进了社会主义模式多样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一向认为,社会主义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战后, 当南斯拉夫独立地探讨建设社会主义的形式时,斯大林就进行粗暴的干预,强制推行苏联模 式,把一切冲破苏联模式的尝试都视为异端。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既推动了苏联国内 的政治经济改革,也推动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独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推动了社会主 义向模式多样化方向发展。

  1955年,赫鲁晓夫访问南斯拉夫,公开承认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后,一些党先 后提出要在自己国家探索独特的社会主义模式。意共中央总书记陶里亚蒂在1956年6月17日 答《新议论》杂志记者问时说。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内部政治结构已有了改变,“今天在共 产党执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建设的阵线已经扩大到这样程度(占人类的三分之一),以致 对这些国家来说,苏联的模型已经不能并且也不应当被认为必须遵循的模型了”。 [16] 他提出 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意大利道路”的思想。哥穆尔卡在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 体会议上也指出:“总之,有必要换掉我国社会主义模型中的一切不好部分,换上比较好的 零件,用现有最好的形式来改进这个模型,把我们自己的,更加完善的式样应用在这个模型 上。” [17] 他还指出: “社会主义的形式也能够是不同的,它可以是在苏联所产生的那种形 式,它还可以有别的不同形式,只有通过各个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成就,才能产生在 一定条件下最好形式的社会主义。” [18]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临时中央委员会也指出;“匈 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按照匈牙利本国的特点和当前的历史 要求来建设社会主义。它不会机械地抄袭其它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的办法,而要考虑到历史 经验和成就,根据本国的特点。沿着匈牙利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进。” [19]

  苏共反对个人崇拜客观上促进了波兰、匈牙利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至此, 苏联模 式已不再是各国必须仿效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了。虽然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改革一再采取压 制态度,但东欧国家在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后期不断掀起改革浪潮。社会主 义模式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六、一个深刻的教训

  列宁曾经说过,无产阶级的民主要比资产阶级民主高出百万倍。然而,社会主义发展史 上却出现了奇怪的现象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个人崇拜。赫鲁晓夫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 拜,但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培植了对自己的个人崇拜。苏联产生了个人崇拜,其他社会主 义国家也出现了个人崇拜。有时候前车之覆,竟没有成为后车之鉴。西方资产阶级抓住这点 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咒骂社会主义制度是“极权主义制度”,似乎个人崇拜与社会主义制度 有不解之缘。因此,防止个人崇拜问题,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方面 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的历史教训是很值得讲究的。

  赫鲁晓夫在反对个人崇拜斗争中,过重于斯大林的个人责任,没有深刻探讨对斯大林个 人崇拜形成的原因。在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同时,又逐渐搞起对自己的个人崇拜。这是 —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时,带有较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他把斯大林时期出现的一切问 题都归结为个人崇拜的结果,又把个人崇拜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质和主观因素。因而,他不 可能全面而深刻地对个人崇拜产生的原因作多方面的探讨和认真的分析。在苏联,个人崇拜 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有社会的原因;小生产者如汪洋大海,家长制流毒深远,有思想 上的原因:君权神授的思想有很深的基础,有历史的原因:君主专制政治的长期影响,有斯 大林个人的原因;居功自傲,主观武断。这些因素对个人崇拜的产生无疑有重要的影响。但 是,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苏联三十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 的体制的主要弊病是权力过分集中,民主太少,不能切实保证人民的社会主人翁的地位。社 会主义制度是与个人崇拜格格不入的。但是,当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没有很好地体现社会 主义根本制度的各项原则,而权力过多地集中于个人手中的时候,当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还 不完善和不健全的时候,个人崇拜就难于避免。

  苏共批判个人崇拜后,一些国家的共产党都曾提出个人崇拜与高度集权体制之间的密切 联系,提出为了防止个人崇拜,必须改革这种体制。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指出,个人崇拜 “实际上,是一种制度的产物”, [20] 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人哥穆尔卡指出; “个人崇拜是一。 种明确的行使权力的制度”, [21] “在过去执政的制度中,即我们叫作个人崇拜的制度中,最 好的同志也不免犯偏向,他们的工作条件使他们犯了偏向。” [22] 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陶里亚 蒂认为,为防止象斯大林所犯那样的错误, “有可能和必要在体制内部进行甚至是深刻的 修改。” [23]

  可是赫鲁晓夫没有联系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的弊病来分析个人崇拜的原因,反而给提出 这样意见的兄弟党领导人扣上丑化苏维埃制度的帽子。赫鲁晓夫在把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 人击败之后,他的个人权力越来越大。到1958年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又兼任 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他在苏共二十二大上,一人作两个主要报告, 大唱独脚戏。颂扬和吹捧赫鲁晓夫的言辞充斥于讲坛、报纸和杂志之间。例如; “赫鲁晓夫 是杰出的列宁主义者”, [24] “赫鲁晓夫个人的坚决行动把党、把人民与国家从灾难中拯救出 来。” [25] ,等。赫鲁晓夫一边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一边又在培植对自己的个人崇拜;一 边反对斯大林的独断专行,一边自己又搞独断专行。终于,赫鲁晓夫自己也犯了“主观主 义”和“唯意志论”的错误,造成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教训。因此,要 有效地防止个人崇拜,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 (苏)ф·康斯坦丁诺夫:《社会主义思想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共产党人》1953年第13期。
[2]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党人》1953年笋12期。
[3] 《通向二十大的道路》,载英国《苏联问题研究》杂志1981年第2期。
[4] 马林科夫在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的发言。
[5] 卡冈诺维奇在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的发言。
[6] 波诺马廖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的发言。
[7]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的总结发言。
[8] 《赫鲁晓夫言论》第7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208页。
[9] 《真理报》 1957年1月19日。
[10] 《真理报》1956年3月28日。
[11] 《真理报》1961年10月26日。
[12] 《彻底克服个人崇拜的后果》, 《共产党人》1956年第11期第11页。
[13] 《关于波兰目前局势》,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26页。
[14] 《批判斯大林问题文集》第2辑,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3页。
[15] 详见《苏维埃检察制度史(重要文件)》,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509—5lO页, 《苏联和苏俄刑事立法史料汇编》(1917-1952)》中译本地640-641页。
[16] 《陶里亚蒂言论》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版第90页。
[17] 《关于波兰目前局势》,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12页、第23页。
[18] 同上。
[19] 《关于匈牙利事件》,世界知识出版社第76页。
[20] 《铁托在普拉的演说及有关评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17页。
[21] 《关于波兰目前局势》,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12页、56页。
[22] 同上。
[23] 《陶里亚蒂言论》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版,第70页。
[24] 《真理报》 1961年10月20日。
[25] 《真理报》1961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