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苏联的粮食问题
史俊弟 来源:《苏联东欧问题》1982年第4期 2009年10月12日

        苏联的农业一直是其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粮食生产长期落后的状况,不仅影响了苏 联人民生活的提高,而且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近二十多年,尤其是近十七年来,苏联 采取了不少重大措施,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粮食产量极不稳定,波动很大。粮食问题至今仍 是苏联的一个十分棘手的老大难问题。

        苏联粮食生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个时期。

        (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苏联人民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初步 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强制实行集体化,也破坏了 农业生产。这一时期,苏联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的重工轻农的经济 发展方针以及高征购、大剪刀差等农业政策和过于集中、卡得很死的农业汁划制度,因而侵 犯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加之二次大战期间苏联农村遭到严重破 坏,致使农业的发展十分缓慢,谷物生产停滞不前。1951至1953年粮食年平均产量为8450万 吨,单产每公顷为7.9公担,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为450公斤,都低于1913年的水平(1913年 粮食产量为8600万吨,单产为8.2公担,人均为540公斤)。

        (二)1953年赫鲁晓夫一上台就大抓农业。采取了增加农业投资、提高农产品收购价 格、在计划和管理方面给农庄农场以较大自由、取消义务交售、免除农庄对国家的部分积欠 等措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刺激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另方面,进行 了大面积垦荒。这对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扩大商品粮的来源和改善粮食生产布局都起了重 要作用(目前垦荒区已成为苏联主要粮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但是垦荒区经常发生干旱 和风蚀,粮食单产低,产量很不稳定。

        1958年以后,赫鲁晓夫恢复了对农产品实行高指标高征购的做法,忽视了农庄农场的自 主权,大规模合并农庄,把大批落后农庄改为国营农场,在耕作方面废除草田轮作制,强行 种植玉米,限制个人副业的发展等。这些做法和措施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生产和管理 上的混乱,使农业生产蒙受很大损失,生产发展速度大大下降。

        总的看来,赫鲁晓夫执政的头五年粮食增长较快,1954至1958年粮食年平均产量为1。1032 亿吨,比上五年增长36.3%;1959至1963年年平均产量为1.247亿吨,比上五年增长速度减慢, 年平均产量仅增13%。但是同斯大林时期比较,这一时期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还是快的。

        1962年至64年,粮食年平均总产量达1.33亿吨,平均单产每公顷为10.2公担,人均每年达588 公斤,比斯大林时期的1950至1952年年平均数分别增长59.2%、30%、31%。

        (三)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了赫鲁晓夫的一些错误做法,实行以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发展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方针。其主要措施是:大量增加农业投资,加强农业物质技术 基础;改变农产品收购制度,较大幅度地捉高农产品的价格;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减少对农业生产的行政干预;兴办农田水利建设,开发俄罗斯非黑土地带,等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促进 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谷物产量也有较大的提高。1976至1980年谷物年平均产量为2.05亿吨, 比1961至1965年增长了57.3%,每公顷单产由1961至65年的10.2公担增加到1976至80年的 16公担,提高大约60%。按人口平均1976至1980年谷物产量为785公斤,比1961至65年增加 了210公斤,即增长36%。

        但是,这一时期的粮食生产并不稳定,仍是时增时减,波动幅度很大。如,1978年粮食产 量为2.37亿吨,而1979年则下降为1.79亿吨,相差5800万吨,相差这样大的幅度是苏联农业 史上罕见的。

        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的谷物生产虽在极不稳定的情况下维持了比过去较快的发展 速度,但其产量还远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至今仍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谷物生产的顺 利发展。

        (一)农业政策和管理体制弊病多端。1.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依然很大,减少了农民应得 的利益。近十几年,苏联六次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与此同时,农用工业品的价格也随之 上涨,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仍很严重,使相当数量的农业投资又回到为农业提供生 产资料的工业部门,这样实际上就减少了农民由于农产品提价所应得到的好处。 2.实行“固 定收购、奖励超售”的农产品收购办法,并未起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这一收购制度的实行对促 进生产起了一些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农庄农场为获得更多的超计划加价,不是努 力增产,而是尽量压低计划指标,甚至弄虚作假,骗取大量的超计划加价的费用;许多州和 边疆区在批准区的收购计划时几乎年年改动固定五年不变的计划指标,区对农庄农场收购计 划的变动则更为频繁,往往使计划订得很不合理;农庄农场超计划交售的数额,本不应作为 任务下达,但实际上通过缔结合同或其他方式规定超计划交售指标,农庄农场也必须完成。 来自州、区的这种种行政干预,束缚了农庄农场的主动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提高。2.由于 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浪费。据苏联报刊透露,由于技术设备不足耽误农时,每年少收粮 食4000万吨;由于农庄农场谷仓不够和谷仓设备不足每年造成的损失为粮食总产量的5%; 谷物在贮存、烘干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为国家收购量的6—8%。谷物在运输过程中损失的 数量也是很可观的。“十·五”计划期间国家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但由于质量差, 以及农民对技术设备不爱护,不及时维修而造成大量报废,五年间拖拉机总数仅增加26万6 千台,载重汽车仅增17万2千辆,联合收割机26000台。1965——1977年间投产的灌溉地共 844万公顷,而同期报废的灌溉地约占投产总数的四分之一。

        (二)抗旱能力低,农田水利建设落后。苏联四分之三的谷物生产集中在乌克兰南部、 伏尔加河流域、北高加索和哈萨克等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其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 条件。干旱是苏联谷物生产的重大威胁,据统计,1936——1970年34年里有16个旱年,1971 ——1980年十年里有五个旱年,即每隔一两年就有一次旱灾,有时则连年干旱。每逢旱年粮 食都要减产,严重旱年就要大幅度减产。七十年代旱情严重的1975、1979年都比前一年减产 5000万吨以上,长期以来苏联忽视农田水利建设,全国灌溉地很少,而且主要用于种植技术 作物。截至1979年全苏共有灌溉地1600多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1%,其中种植谷物的灌 溉地只有300多万公顷,仅占谷物种植面积的2.3%,

        (三)农业投资效果差。近三个五年计划的十五年问,苏联对农业的投资不断增加, 共投资约4000亿卢布。农业的固定生产基金十五年增长了1.9倍,1980年已超过2200万卢布。 但是,农业投资的效果很差,1979年与1965年相比,农业投资虽然增长了1.9倍,而农业总 产值只增长了40%。“八·五”计划期间投入每一卢布资金其农业产值的增长额为1,47卢布, 而到“十·五”计划则下降为36戈比。此外,在投资分配上很不合理,大量投资用于发展畜 牧业,主要是修建畜舍,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数量很少(1976—79年间这部分投资只占全 部投资的15.6%),因而影响了谷物生产的发展。

        (四)农村劳动力不足和技术力量缺乏已成为严重问题。多年来苏联人口出生率下降使 得劳动适龄人口年平均增长额大为减少,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缺乏。由于苏联城市人口的自 然增长远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就需要从农村招收劳 动力。另方面,由于城乡差别很大,农村的劳动、居住、交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条件都 远不如城市,因而也造成了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年人的外流。近十几年,每年平均约有160万 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其中多数是青年人。农村技术力量外流的情况更为严重。1971—1974年 农业技术学校培养了220万名农机手,而实际上农庄农场的农机手只增加了22万人。1976至 1979年间培养了540万,由于大量外流,其总数只增加了52万农机手。由于很多单位缺乏农机 手,结果复杂的农业技术设备不能充分利用。

        粮食生产已成为苏联经济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十一·五”计划提出了今 后五年谷物增产的指标,同时也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其中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 的一些主要措施有,

        (一)改变农业计划工作和收购制度。1980年苏联通过了《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农产品 生产与收购的经济刺激的决议》。根据这项决议,从1981年起,取消“固定收购、奖励超 售”的农产品收购办法改为实行对农庄农场规定分年度的五年农产品统一收购计划,对向国 家交售产品超过前五年平均水平的农庄农场进行奖励;国家只下达谷物和其它农产品的五年 收购计划,其它指标均由农庄农场自行制订;今后制订计划将以增产谷物、饲料以及土壤改 良等一整套长期专项纲要为依据,杜绝根据已达到的水平制定计划的做法。勃列日涅夫在去 年十一月全会上讲话强调要完善农业和农工综合体的管理体制,给农庄农场较多的自由,鼓 励农庄农场和农工综合体的各个环节的主动精神。今后在这些方面苏联当局有可能采取相应 措施。

        (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办法是:①更多地给谷类作物施用矿肥。计划到 1985年将向农业提供矿肥1.35亿吨,比1980年增加30%。将增加对主要粮产区的矿肥供应 量并提高谷类作物的施肥比例。②普遍提高耕作水平。1980年召开的全苏农业会议,要求各 州建立有科学根据的农业种植制度,要求农庄农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保护土壤的耕作制”; 增加每公顷耕地有机肥的施用量;进一步搞好育种和选种工作。③进一步调整谷物播种面积 的结构。今后要大大提高谷物用玉米、大豆、豌豆、大麦、燕麦等饲料谷物在谷物总产量中 的比重。在食用谷物中,首先要增加强粒小麦、黑麦和制米作物的产量。

        (三)制订和实施专项食品纲要, 目的是把农业同从事农产品保存、运输、加工和销售 部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居民食品供应困难的问题。今后五年将拨出72亿卢布投资 用于发展农机制造业;将拨出150亿卢布用以建造200个大型粮仓和饲料贮藏库;此外,还将 增加修筑公路的投资。

        (四)进一步开发俄罗斯非黑土地带。根据1974年苏联通过的决议和制订的开发规划, 到1990年将在这一地区排涝、灌溉和改良土壤2200万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将比1973年提高 1—1.5倍。今后五年农业总产值要比上五年增长30%。按开发规划,到1990年该地区的粮 食年产量将达到4300万吨。

        (五)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今后五年将向农业提供187万台拖拉机, 145万辆载重汽车,60万台联合收割机和其他技术设备。五年内,农业劳动的电力装备率将 提高40—50%。

        对苏联粮食生产的发展前景有以下几点估计:

        (一) “十一·五”计划提出的发展农业各项措施如能较好地贯彻,将会使粮食在一定 程度上得到增产,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彻底地解决现有农业管理体制和抗旱两大 问题。

        关于农业管理体制问题。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苏联在管理体制方面作过一些改革,曾取 得一定效果,但并不太明显。长期形成的严重官僚主义和行政命令作风仍是农业发展的一大 障碍。上级以各种形式对农庄农场生产进行的行政干预,使农庄农场失去本来就不多的自主 权,使农民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勃列日涅夫在去年十一月全会提出的要完善农 业和整个农工综合体的管理体制,至今尚未看到相应措施。这一问题不解决,想大幅度地迅 速而稳定的增加粮食生产是不可能的。

        关于解决干旱问题。斯大林在其后期曾制定了一项改造大自然的规划,拟在伏尔加河、 顿河、第聂伯河等的流域中建设灌溉工程,还要建立防护林带,以制服干旱,防止风蚀,但 是这项宏伟规划未能实现。赫鲁晓夫总得来说只重视垦荒而不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因此在 其当政期间这方面的建设没有多大进展。勃列日涅夫重视农田灌溉工作,多次作出有关决议。

        近些年来,灌溉地的谷物播种面积有所扩大,但到1978年灌溉地的谷物产量才只占全国谷物 总产量的4.5%,为1053万吨。这样少的谷物灌溉田对于解决粮食问题是无济于事的。实现北 水南调规划是一项增产谷物的重大措施,但工程浩大,费用昂贵,困难重重, 目前还仅是纸 上谈兵,何时付诸实现尚不得而知。因此,预计苏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解决干旱对粮食 生产的影响,仍需靠天吃饭。

        (二) “十一·五”计划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难以完成,“十二·五”计划的这项指标实现的可能性较大。“十一·五”计划规定,谷物年平均产量为2。38亿吨至2。43亿吨,比上五年 年平均产量增长3400——4000万吨,即增长15——18.5%。从苏联现有的物质技术基础来看, 这项指标并不算很高,但如果综观苏联过去几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情况(“八·五”计划只完成 87%,“九·五”计划完成93%,“十·五”计划完成95%)和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这项指标又是难以完成的。1981年是“寸“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谷物严重欠收,估计实际产量仅约1.7亿吨,比计划规定的指标要少六、七千万吨。

        勃列日涅夫在今年五月苏共中央全会上所作的“关于1990年前苏联食品纲要及其实施 措施”的报告中提出“十二·五”计划规定谷物年平均产量为2.5—2.55亿吨。这一个指标比 “十·五”计划达到的实际产量2.05亿吨增长22—23.6%,而比“十一·五”计划的预定指 标仅增长5%,这一增长速度是勃列日涅夫上台以来各五年计划所规定的指标中最低的。如 果同苏联过去提出的至1990年达到每人一吨粮的指标相比(按目前苏联人口增长率0.9%计 算,到1990年全苏人口将增至二亿九千万人,实现每人一吨粮,即将生产2.9亿吨),则降 低了很多。看来“十二·五”计划的产粮指标是比较现实的。

        苏联把解决食品问题作为第十一、十二两个五年计划的中心任务,为了实施食品纲要, 最近又提出了许多措施,如:使农工综合体成为独立的计划和管理单位,从中央到区各级分 别成立农工委员会或农工联合公司;从1983年1月1日起,将提高谷物、肉类等收购价格; 增加国家对农村住房、文化设施建设的拨款;广泛采用作业队包工制、集体包工制和包工奖 励制;勾销和延期偿还农庄借贷的债务,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对今后的农业生产起一 定的刺激作用,对实现“十二·五”计划的粮食产量指标也将是有利的。

        (三)粮食问题将会’长期影响苏联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据苏联报刊透露的居民口粮、 饲料和种子用粮以及工业用粮和出口粮的数字,再加上为扩军备战储备的一部分用粮,估计 全部谷物的消费量每年大约为2.1亿吨至2.2亿吨,要比“十·五”计划期间年平均谷物产量 (2.05亿吨)约超支一千多万吨。据统计,在整个七十年代,苏联从国外共购粮1.4亿多吨, 平均每年进口1400万吨。为了满足各方面用粮的需要,苏联每年都要付出大量外汇和黄金向国 外购粮。据西方报道,本年度苏联就从国外进口4200多万吨粮食。虽然苏联强调要减少从资本 主义国家进口食品,但从当前苏联农业生产情况看,估计“十一·五”计划期间进口粮食的 数量将会超过上五年的水平。这势必要削减西方先进设备的进口,因而影响国民经济的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