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从俄罗斯的总统选举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这次选举基落了直接选举的局限性;二、这次选举幕霉了俄罗斯选举的不成熟性。叶利钦的亲西方的政治路线已经走到了尽头,今后对俄罗斯政治生活起主导作用的将不再是叶利钦的大西洋主义,而是切尔诺梅尔金的务实思想。叶利钦单独驾御俄罗斯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将由叶利钦、切尔诺梅尔金和列别德“三驾马车”拉着沉重的俄罗斯艰难地前行,其中驾辕的是切尔诺梅尔全。
【关键词】俄罗斯 总统选举 政治走向
【作者简介】李正乐,1941年5月生,现为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编审。
俄罗斯总统选举结束了,叶利钦卫冕成功。叶利钦为什么能够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取得最后胜利?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俄罗斯今后的政治走向。如果他是凭藉政绩和个人威望取胜的,俄罗斯就将按照原来的路线继续走下去,维护总统个人的良好形象;如果他是用别的手段取胜的,他就不得不考虑大多数选民的意愿,改变自己的路线,重塑自己的形象。因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叶利钦究竟是凭什么取胜的。
凭政绩吗?不是。叶利钦在担任第一任总统期间,俄罗斯的经济指标连年下降,看了下表便一目了然了。
1991-1995年俄罗斯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表
对上年的% | 指标 | 年份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国内生产总值 | 85.3 | 81.0 | 88.0 | 85.0 | 96.0 | ||
工业 | 97.8 | 81.2 | 83.8 | 77.2 | 97.0 | ||
农业 | 95.0 | 91.8 | 96.0 | 91.0 | 92.0 |
资料来源:俄罗斯总统分析局经济问题小组组长杰佳根的文章。《只有安居乐业才能发展经济》,俄新社1996年2月5日发。
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下降。俄罗斯《劳动报》政治观察家戈洛瓦乔夫3月22日在该报发表文章指出,1995年12月同1991年12月相比,俄罗斯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35.1%。据《俄罗斯联邦》杂志1996年第5期公布的国家统计委员会提供的数字,1995年有63%的俄罗斯人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约25%的家庭(约3700万人)的货币收入低于最低生活需要。俄罗斯人的营养水平已从80年代的居世界第7位,下降到目前的第36位。至于其他方面的问题,俄新社政治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瓦尔金教授曾经为叶利钦开列了一份“不完全的帐单”:“联盟国家的崩溃、广大居民的贫困、犯罪活动猖狂、官僚机构直到最高一级的腐败、社会保障体系的瓦解、俄罗斯民族的人为分离(很大一部分—大约250。万人留在了‘新形成的外国’)、昔日超级大国公民尖锐感到的民族受辱等”。
凭他个人的威望吗?也不是。叶利钦自担任总统以来,他的威信逐渐跌落。据民意测验显示,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不久,他得到的支持率高达79.5%} 1993年公民投票中,他得到的支持率降为58.3% (占全部选民的37.7%): 1994年以后,历次民意测验表明,他得到的支持率不足10%。直到今年1月28日,俄罗斯公共舆论中心公布的一项民意测验结果还显示,叶利钦得到的支持率只有5.4%,名列第5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叶利钦卫冕成功了呢?民意测验结果告诉我们,叶利钦得到的支持率是在竞选过程中逐渐提高的。因此,应当到竞选过程中去寻找叶利钦获胜的原因。
一、从叶利钦方面看
首先,这次选举对叶利钦来说是一件性命攸关的大事,他一旦落选,就可能陷人灾难性
的结局。他在这次选举中没有退路可走,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以,他充分利用了一切可
以利用的手段。而其他候选人没有这种危机感,也就没有这么强烈的竞争意识。
其次,这次选举是叶利钦亲自领导的,选举委员会是他任命的,各级委员会都由叶利钦
的亲信领导。当候选人对选3的问题产生分歧时,选举委员会总是作出有利于叶利钦的结
论。叶利钦还强行改变了第二轮选举日期。在这方面,叶利钦比其他候选人有独特的优势。
第三,叶利钦利用职权控制了绝大多数舆论工具。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4月30日的
一篇文章写道:“任何一个稍微关心政治的人都会发现,最近几周几乎所有的俄罗斯新闻媒
体都不顾一切地转到了叶利钦一边。据专家估计,每天发表的竞选消息,大约有75%是报道
他的活动的。电视系统的此类报道更多—约90 00。对其他人的报道则是轻描淡写。”
第四,叶利钦利用现任总统身份实施对他有利的措施。例如,他下令各级政府宫员保证
他在选举中获胜;第一轮选举后,他立即任命列别德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兼总统国家安全
助理,对竞选获胜起了关键作用;解除人们不喜欢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总统安全局局长科
尔扎科夫和联邦安全局局长巴尔苏科夫的职务。这些措施是他的对手无法实行的。
第五,叶利钦的最有效的“秘密武器”是以内战相威胁。他在第一次宣布参加总统竞选
时就说,“只要仍然存在‘红’和‘白’两者之间发生冲突的危险,我的公民责任、我作为发动
改革的政治家的责任就是争取团结社会上所有的健康力量,防止可能的震荡乃至内战。”言外之意是,如果共产党人当选为总统,俄罗斯国内就会发生“震荡乃至内战”。在这以后的竞选演说中,他又多次重复过这一说法。6月8日,即在竞选活动接近尾声时,《独立报》发表了一篇“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送到编辑部的“专题报告”。据编辑部说,“无疑,这个文件多半是以俄国情报部门的谍报为基础起草的。”这篇报告对共产党人提出了“两项最严重的指控—准备夺权和同车臣分立主义者接触”。6月10日,总统助理萨塔罗夫就在记者招待会上对这一做法表示支持。他说,“从预防强力行动的角度看,把情报部门的这类文件公布出来是适宜的”。既然是“适宜的”,为什么不以情报部门的名义在政府公报中正式公布,而要以“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的名义在《独立报》上公布呢?6月11日,《莫斯科新闻》周报也在一篇文章中有意透露了“落到本报编辑部手中的”来自总统竞选班子的“一份文件”。文章说,“据本报了解,总统周围的人除了其他方案外,确实在研究几种不交权的方案”。文章还具体介绍了这几种方案。总统竞选班子的人为什么要把这份文件交给新闻界呢?很明显,这两份“文件”的内容和发表的时间、地点,都是精心安排的,其目的在于警告共产党人和选民,无论叶利钦是否当选,他都将继续掌权,否则,就将发生内战,并且还将把发动内战的责任归咎于共产党。这一“秘密武器”对争取处于动摇状态的选民是很有效的。
二、从选民方面看
支持叶利钦的选民主要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最近几年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是真心实意拥护叶利钦的人,是叶利钦的社会基础。另一部分是对叶利钦不满但又害怕“震荡”和“内战”的普通选民。在第一部分人中又包括两种人。一种是各级政府的官员,他们的命运直接同叶利钦连在一起。如果叶利钦下台,他们的官位也就保不住了。有些有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的人,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二种人是在最近几年通过各种途径暴富的“新俄罗斯人”。 他们的命运也同叶利钦连在一起。他们害怕久加诺夫上台以后没收他们的财产。有些靠掠夺国家财产或其他非法手段致富的人,还担心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这一部分人虽然只占选民的10%左右,但是他们的能量却很大,因为他们手中有权、有钱。例如,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可以下命令,要求各级军官保证全体军人及其家属投票支持叶利钦;有些地方的官员利用发工资的机会要求选民签名支持叶利钦当总统候选人。莫斯科市长签发文件,公开指示高价收买选票。这些都是一些明目张胆的做法,那些隐蔽巧妙的做法是否还有呢?
第二部分选民是动摇于久加诺夫和叶利钦之间的人。近几年来,他们的生活水平虽然下降或者是没有提高,但是还能生活下去;他们虽然对叶利钦不满,但又担心久加诺夫上台以后国家政策会发生急剧变化,引起社会“震荡乃至内战”;当叶利钦暗示如果久加诺夫上台就会发生内战时,他们就把选票投给了叶利钦。人们对1993年的十月事件和1994年12月的出兵车臣还记忆犹新,相信叶利钦的话是能够兑现的。为了避免内战和震荡,让叶利钦继续掌权是他们的最好选择。有一次,叶利钦在会见大学生时,学生们打出了一条标语,上面写着:“骂归骂,还是要选叶利钦!”这就是这一部分人的心态的真实写照。
三、从久加诺夫方面看
久加诺夫除了客观条件不如叶利钦外,他的心理素质也明显地不如叶利钦。他不仅没有叶利钦那样强烈的掌权欲望,甚至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共产党在去年12月议会选举中的胜利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参加总统竞选更是仓促上阵,在竞选过程中始终劲头不足。特别是在《独立报》和《莫斯科新闻》周报发表那两个“文件”以后,久加诺夫的态度明显地发生了动摇。他一再表白自己愿意接受任何选举结果。这种态度不可能不影响选民的情绪。在列别德进入决策班子,格拉乔夫、科尔扎科夫、巴尔苏科夫被解职以后,久加诺夫感到武力威胁已经解除时,态度才变得强硬起来,但为时已晚。
从俄罗斯的这次总统选举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一、这次选举暴露了直接选举的局限性。在实行直接选举的情况下,决定候选人命运的不光是政治力量的对比,还有个人因素的作用。候选人的知名度对选民有很大的影响。久加诺夫在去年议会选举之前还鲜为人知,议会选举之后仿佛一夜之间成了世界瞩目的人物。许多人支持共产党的主张,但对久加诺夫个人的能力却不了解,这对他的得票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直接选举不能完全反映政治力量的对比状况,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不采用这种选举方法作为变更国家领导人的方式。例如,美国和德国的总统选举、英国和日本的首相选举等,都采用间接选举方法。
二、这次选举暴露了俄罗斯选举制度的不成熟性。这种不成熟性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汇处的过渡性特征。从最近几年东欧中亚国家领导人的变更方式可以发现,在接近西方文化的东欧国家,选举制度大多比较规范;在接近东方文化的中亚国家,大多用全民公决的方式延长了总统的任期;而在欧亚大陆交界处的俄罗斯,则进行了一次不公正的总统选举。在实行选举制度时间比较长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一个候选人控制选举委员会、控制舆论工具、以行政权力拉选票、以武力相威胁、单方面变更选举时间等做法,都是不允许的,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舆论的谴责。而在俄罗斯,这些做法却能奏效。法国《世界报》7月5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叶利钦的荣誉被大多数居民保住了。但是不管怎样,当权的候选人同反对派候选人在有权使用宣传媒体方面的明显不平等仍然是使叶利钦获得竞选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也“对于叶利钦的竞选活动中有向新闻媒体施加压力和动用行政资金的行为提出批评”。日本时事社7月5日发自莫斯科的一篇评论指出,“叶利钦总统再次当选是由于采取了捞取选票的策略而暂时成功地获得了支持”。
选举结束以后,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俄罗斯今后的政治走向。
判断一个人的去向,最好的方法是考察他的足迹。为了判断俄罗斯的政治去向,也应考察它的政治足迹。
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他一开始就确定了以美国为样板的政治取向。《叶利钦传》一书的作者正确地指出,“还在第一次访问美国之前,叶利钦已是一位一流的亲美派。‘向美国人学习’—这已不仅仅是口号,而是他的政治纲领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他当时为自己确定的目标有4个:1.消灭共产党的组织,清除社会主义的影响;2.建立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3.建立以总统集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4.实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5年的任期届满,这4个目标中没有一个如期达到。
1991年7月3日,即在叶利钦宣誓就任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后的第10天,他就颁布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机构、机关和组织中停止政党和群众性社会运动的组织机构活动的命令》。“八·一九”事变以后,叶利钦又发布命令,禁止共产党的活动,没收共产党的财产,勒令《真理报》、《苏维埃俄罗斯报》等6家左派报纸停刊。然而,共产党的组织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在艰难的环境中重建、发展、壮大,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共产党的总统候选人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仍然获得了40%的选票。社会主义的影响也没有被消除,它仍然载入了共产党的纲领,成为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对共产党人的支持率的迅速上升,反映了俄罗斯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怀念。
1991年7月3日,即在叶利钦当选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后20天,俄罗斯议会就通过了《国有和市有企业私有化法》。1992年10月1日,俄罗斯开始实行证券私有化。1994年7月1日,俄罗斯开始实行有偿私有化。1995年,在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已有70%是由非国营企业生产的,其中由私人企业生产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000然而,私有化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主管私有化工作
①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叶莲娜·克列皮科娃:《叶利钦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中文版第214页。
的第一副总理丘拜斯因此被解职。1996年2月16日,叶利钦在车里雅宾斯克会见实业界人士时说,“在私有化效果上,我们输了一着”,“丘拜斯是一个聪明人,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他正确地理解了被解职的原因,因为他犯下的是不可原谅的大错”。《实业界报》1996年1月18日发表的经济学家托明的文章对俄罗斯私有化的效果作了更具体的评价:“丘拜斯搞的私有化欺骗了千百万俄罗斯人。广泛宣传的私有化证券被私有化投资基金会的居心不良分子收走,而基金会要么不复存在,要么其成员.捞够了一大笔财富之后躲了起来。”“丘拜斯先生曾热烈谈论的现金私有化,一开始就传出丑闻和诉讼纠纷。”“私有化造成大规模营私舞弊和刑事犯罪。国民经济管理失控。每一个成为股东的领导人都力求发财,而使自己的工作人员陷于贫困。”
1993年10日,叶利钦用武力解散议会、12月通过叶利钦宪法以后,建立以总统集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然而,这正是叶利钦在政治上走下坡路的开始。从此,他作为民主派领袖的资格受到怀疑。同时,两年半的实践表明,这个制度的运作效果也是很差的。1991年建立的总统班子的成员,到总统任期届满时已全部被解职,唯一剩下的就是叶利钦自己。这些人都是叶利钦的忠实拥护者,叶利钦解除他们的职务实出无奈,是“舍车保帅”的忍痛割爱。这既是他执行亲西方政治路线失败的标志,也是这种个人集权制效能低弱的显示。例如,“休克疗法”和向车臣出兵这两大决策,当时的议会都是反对的,但是议会无力阻止决策的实施,结果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灾难。
叶利钦当选俄罗斯第一任总统以后,多次阐明了他的亲西方的外交政策。1991年9月11日,他在会见欧安会国际人权大会与会者时说,“从今以后,我们的主要伙伴,将来的同盟者,是民主国家。既包括西方国家,也包括我们那些力争加入到文明人民中去的东欧国家”。1991年9月9日,他的亲西方的外交部长科济列夫在向塔斯社记者发表谈话时也说,“俄罗斯联邦应同拥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的民主国家发生联系并加人到这个圈子里去”。然而,这种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伤害了俄罗斯人的民族自尊心,也成了叶利钦同最高苏维埃的政见分歧之一。1993年12月的议会选举以后,叶利钦不得不修改了自己的外交政策,宣布对西方只会说“是”的时代已经过去。俄罗斯官员也开始谈论既面向西方也面向东方的“双头鹰”外交。1995年12月的议会选举以后,科济列夫被解职,成了这一外交政策的“替罪羊”。
考察了叶利钦在第一任总统任职期间俄罗斯的政治足迹以后,我们便可以对它今后的政治走向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叶利钦的亲西方的政治路线已经走到了尽头,今后对俄罗斯政治生活起主导作用的将不再是叶利钦的大西洋主义,而是切尔诺梅尔金的务实思想。1996年2月28日,切尔诺梅尔金在接受法国《世界报》记者采访时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他说:“我们正在向市场关系、正常而文明的关系体系过渡……我不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就像今天什么是共产主义一样。我本人曾经是一个比久加诺夫更坚定的共产党员。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了我们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我们跟着这个幽灵走了70年之久……既不能盲目模仿法国和德国,也不能模仿美国和日本。如果这样,是什么结果也不会有的。俄罗斯有自己的特点。”亲西方的自由派人物盖达尔、丘拜斯、科济列夫和强硬派代表人物索斯科韦茨、格拉乔夫、科尔扎科夫、苏尔科夫的先后被解职,为切尔诺梅尔金推行自己的路线清除了障碍。
第二,叶利钦单独驾御俄罗斯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将由叶利钦、切尔诺梅尔金和列别德这“三驾马车”拉着沉重的俄罗斯艰难地前行,其中驾辕的是切尔诺梅尔金。叶利钦尽管在法律上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他已无力按照白己的意愿来使用这个权力了。他虽然以53.8%的得票率再次当选,但这些选民只占全部选民的37%,而且投赞成票的选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叶利钦不满的人。叶利钦不能不考虑到这种情况。切尔诺梅尔金和列别德与盖达尔、丘拜斯、科济列夫、格拉乔夫和科尔扎科夫等人不同。后一类人是叶利钦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拔的。他们的使命就是忠实地执行叶利钦的旨意,甘心做叶利钦的替罪羊。而切尔诺梅尔金和列别德则是依靠一定的政治势力的支持挤进最高决策圈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政见,他们不会甘心做叶利钦的替罪羊,而是要把叶利钦当作挡箭牌,用来保护自己,以便实行自已的政治主张。所以,叶利钦、切尔诺梅尔金和列别德三人之间的关系对俄罗斯今后的政局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三匹马同时向一个方向拉车,马车就会运行快而稳;如果三匹马各自向不同的方向使劲,马车就会原地不动、摇晃和颠簸。
第三,普里马科夫接替科济列夫担任外交部长以后所执行的以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为目的、以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多层次全方位外交政策不会改变;私有化的口号不会放弃,但私有化的进程将大大放慢,今后经济工作的重心是稳定和恢复生产;将较多地注意社会保障问题;打击刑事犯罪、整顿社会秩序、反对腐败的工作将成为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
第四,共产党不会成为威胁政府的主要力量。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即将执行的政策,同共产党宣布的最低纲领没有原则性的差别,共产党没有理由采取对立立场。相反,亚夫林斯基、盖达尔和科济列夫等亲西方的自由派人物,可能采取较激烈的反对态度。第五,新政府面临的最大威胁可能是白宫和克宫之间的矛盾,即切尔诺梅尔金总理同列别德安全秘书之间的矛盾。列别德上任以后不久,切尔诺梅尔金便对他的一些讲话提出了批评。例如,针对列别德关于秋天将发生财政危机的说法,切尔诺梅尔金说,经济不会发生任何危机,列别德刚刚介入经济问题,对形势没有透彻的估计;针对列别德要求扩大安全会议秘书权力的意见,切尔诺梅尔金强调要依法办事,针对列别德希望当副总统的说法,切尔诺梅尔金说,现在还没有必要设立副总统职位。
列别德主管强力部门的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整顿社会秩序、打击刑事犯罪、清除官场腐败。这些工作必将触及到一大批官僚们的利益。随着斗争的深入,他同叶利钦、切尔诺梅尔金的矛盾会逐渐加深。
权力易位是个人集权制的反效应。在个人集权制度下,掌权者周围的人总是力图扩大他们对掌权者的影响力,以便借掌权者之名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种争夺影响权的斗争,随着掌权者行政能力的弱化而加剧。一旦这种斗争失去平衡,掌权者就会成为一派政治力量手中的工具。在封建社会里,宦官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等现象,就是权力易位的典型表现。6月19-20日在克里姆林宫发生的“宫廷政变”是争夺影响权的斗争的激化形式;列别德同切尔诺梅尔金的矛盾,是新一轮争夺的开始。
(责任编辑 常玢)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