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沙俄是怎样征服西伯利亚的
徐景学 来源:《苏联东欧问题》1982年第2期 2009年10月10日

        十六世纪莫斯科统一国家形成以后,俄罗斯的 野心逐渐膨胀,开始四处兼并土地,扩充自己的版 图,正如恩格斯所说:“莫斯科大公们却只是在长期 斗争之后,才终于摆脱了蒙古人的羁绊,开始把大 俄罗斯的许多公国联合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然而这 一成就看来只是助长他们的野心”1。伊凡三世时代 (一四六二——一五O五年),俄国的领土只有二百 八十万平方公里,偏居于东欧东北角一隅。但到了二 十世纪初叶,俄国的面积已急骤增加到二千三百多 万平方公里。日本的渡边千春曾说过,从十六世纪 开始的四百年间,俄国每天平均占领一百三十平方 公里的土地。这种扩张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在世界 殖民史上,俄国攫取土地之广大,也是十分罕见 的。在俄国兼并土地的过程中,吞并西伯利亚尤为 突出。从十六世纪末叶到十七世纪中叶,哥萨克长 驱两万公里,沙皇的殖民势力伸张到太平洋沿岸。 俄国用了半个多世纪时间,几乎鲸吞了西伯利亚的 大部领土。

        初期用兵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系指乌拉尔山以东,直至’太平洋沿 岸,南邻中国与蒙古,北濒北冰洋的广大地区。西 伯利亚一词的含义,学术界曾有不同的看法,外国 一些学者认为此系蒙语,“丛密”之意;还有说是俄 语“北方”一词的音转,系指北亚;也;有的说是 “世界中心”的意思,等等,这些说法大多以语音的 角度作出推断,缺乏根据,有的牵强附会,不足为 信。国内包尔汉、冯家升两位先生运用许多史料, 断定“西伯利亚”系鲜卑的音转。鲜卑乃是中国古 代生活于北疆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向西曾活动于 额尔齐斯河、鄂毕河中游一带。两位先生进而考证 说,“鲜卑”又是一种“瑞兽名”,相当蒙语的貊,即 五爪虎,鲜卑人崇拜这种瑞兽,将它刻画在金属带 钩上,以别于其他部落的人民2。这种看法颇有见 地,较为可靠。俄国与西方的叫法当源于此种 名称。

        众所周知,莫斯科国家初期并不与西伯利亚接 壤,甚至也不了解那里的情况。俄国历史文献最早 出现“西伯利亚”一词是在1407年,而那时所指的 范围仅限于鄂毕河中游地区,并非指今天所说的地 理概念。事实上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大大小小几十种 民族在西伯利亚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文明, 他们是这里的主人。其中许多民族在中国史籍中都 有详尽的记述,同中国各族人民有着密切的交往, 有些民族原来就受中国政府管辖,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俄国对西伯利亚的染指,应推到十五世纪末。 伊凡三世时曾用兵征服过鄂毕河下游的萨莫耶德 人、奥斯恰克人,他们居住的这一地区当时称尤格 拉3。据说远征进行了三次,俘获甚众,攻占了许 多城堡和屯落4。这应算俄国入寇西伯利亚的开 端。但是此后俄国忙于内部统一,无暇顾及尤格 拉,不久此地就获独立了。俄国大规模征服西伯利 亚地区则始于十六世纪下半叶伊凡雷帝在位的 时期。

        俄国向西伯利亚扩张是由西向东逐步推进的, 首先兼并的对象是西伯利亚汗国。西伯利亚汗是十 五世纪从崩溃的金帐汗国中分离出来的,占据鄂毕 河中游的大片领土。伊凡雷帝南下灭掉喀山汗国和 阿斯特拉罕汗国后,开始进逼西伯利亚汗国。汗王 叶吉格尔屈服于俄国的压力,曾向俄国称臣纳贡。 1563年库楚姆推翻了叶吉格尔,登上了王位。库楚 姆汗骁勇善战又有远见卓识,他痛感国家多难,面 临被俄国吞并的厄运,决心力挽狂澜,维护民族独 立与国家的生存,摆脱俄国的欺凌。库楚姆汗曾断 然停止向俄国纳贡,杀掉俄使,并进兵骚扰俄国边 境,在国内加强王权,巩固国家的统一。俄国对库 楚姆汗恨之入骨,决心剪除这个心腹之患,占领汗 国5。因为占领西伯利亚汗国不仅可以消灭劲敌, 使该地“接受大君主统治,向大君主缴纳租赋”6, 还可以打开通往东方的大门。在策划灭掉西伯利亚 汗国的过程中,俄国政府决定利用大“客商”、大农 奴主斯特罗甘诺夫家族,他们的领地与汗国毗邻。 早在1556年沙皇就召见了这一家族的成员,研究对 付汗国的方法。从1558年起,沙皇又多次赏赐斯特 罗甘诺夫家族大片土地,特许在他们的领地内蠲免 赋税,给予种种优渥待遇,壮大他们的经济实力。 同时授权他们可自行建城,“设置速射炮”,“选派火 枪兵守卫”,并可自制武器7。1574年5月沙皇诏令 斯特罗甘诺夫家族派兵“同西伯利亚汗国作战,俘 虏西伯利亚人,为君主征收贡赋”8。斯特罗甘诺 夫家族在沙皇的支持下积极筹措,筑城建堡,并到 处网罗党羽,扩充军队。

        斯特罗甘诺夫家族招兵买马,拼凑东征队伍。 1579年哥萨克匪首叶尔马克一伙,投奔他们的门 下,甘愿为沙皇扩张领土效命9。经过长期准备, 一五八一年九月十日(俄历九月一日)叶尔马克率 八百四十人前往征服西伯利亚汗国。这支侵略军从 卡马河支流楚索瓦亚河启碇,路过谢列布良纳亚河 (银河),又驶入塔吉尔河与图拉河,窜犯到汗国的 境内。俄军与汗国军民首次大规模武装冲突发生在 一五八二年春,于图拉河畔的图林斯克城附近,该 地为叶潘恰王公的领地。叶潘恰组织军民迎战,最 后失败。此后又发生多次激战,如奇姆基战役、“桦 树崖”战役、“哨兵崖战役”、巴巴桑战役、“长崖”战 役、卡拉恰战役等,战斗中“鞑靼人血流成河,横 尸遍野”10。这样,俄军进犯到托博尔河,并以占 领的阿季克酋长的领地作为基地,在此安营扎寨, 直接威胁了汗国的首府伊斯凯尔城(西伯利亚城, 汗国的名称由此而来)。首府前面有一重要门户楚瓦 什岬,库楚姆汗为保住京城,下令坚守楚瓦什岬。 他命令切断了附近的道路,在江面上设拦江锁,准 备阻击俄军。十一月一日(俄历十月二十三日)俄 军从阿季克堡出击,直叩汗国首府的城门。库楚姆 汗亲率大军据守楚瓦什岬,王子马麦特库尔率众迎 击俄军。他们使用弓箭、长矛,英勇抗击俄军,最 后抵挡不住俄国的火枪火炮,力不能支,渐渐败退 下去。十一月四日首府陷落11。

        叶尔马克攻占西伯利亚首府,欢喜若狂,连忙 派遣手下人员,赍书赴京飞报,向沙皇面奏征服汗 国的经过,请求派兵接收新的领地。使者携带二千 四百张貂皮,贡献沙皇。伊凡四世喜出望外,让当 面宣读这封奏书,莫斯科“也浸沉在巨大的欢乐之 中”,沙皇为祝贺平定西伯利亚汗国,下令在莫斯科 大教堂作感恩祈祷和祝福,并向贫民进行大量施 舍12。沙皇决定派出五百名军队,增援叶尔马克。 当场赦免了叶尔马克一伙的罪行,对来使赐给御 宴,颁诏表彰他们的“伟业”,支付大批金钱、呢绒、 绸缎,犒赏侵略军将士,又单独赏赐叶尔马克御衣 一件、金银器皿和两副铠甲。沙皇也表彰和奖励了 斯特罗甘诺夫家族。

        汗国的首府虽然陷落,而汗国的军民仍转战各 地,打击俄军。一五八四年八月库楚姆汗设计歼灭 了叶尔马克率领的一支三百人队伍,侵略头目叶尔 马克也溺死于额尔齐斯河中。

        叶尔马克虽未彻底征服汗国,但他打败了汗国 军队,揭开了俄国大规模侵略西伯利亚的序幕,为 最后平服汗国铺平了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 末代蒙古汗王库楚姆被叶尔马克击败了,这就为亚 洲俄罗斯奠定了基础”13。此后,汗国人民坚持斗争 二十余年,一五九八年库楚姆汗死于南方大草原, 至此俄国彻底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俄国前后派出 五、六批军队,总数达三千余人。俄国侵略势力越 过了乌拉尔山。

        横跨三大水系

        俄国殖民者灭亡西伯利亚汗国后,又赶忙向东 突进,只花费了近四十年时间就占领了鄂毕河、叶 尼塞河和勒拿河西伯利亚三大水系。

        俄国在西伯利亚汗国故地建立了秋明(一五八 六年)、托博尔斯克(一五八七年)、塔拉(1594年) 等重镇,以这些据点为大本营到处抢占地盘。俄军 企图南下进攻巴拉宾大草原,为卡尔梅克人和鞑靼 人所阻,他们转而挥师北上,相继吞并了彼雷姆酋 长国,占领了鄂毕河下游的尤格拉地区,在彼雷姆 酋长国旧址建立了彼雷姆城(一五九二年)和图林 斯克城(一六OO年)。在鄂毕河下游建立了别列佐 夫城(一五九三年)和被称为“充满黄金的皇家世 袭领地”的曼加结亚城(一六六一年)。一六O四年 俄军又占领鄂毕河上游,建立了托木斯克城,一六 一八年建立了库兹涅次克。曼加结亚城和托木斯克 城的建立,标志着俄国基本上占领了鄂毕河流域。 俄国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托博尔斯克督军辖区,在十 二个主要城镇建置县制。

        从十七世纪伊始,俄国又开始向叶尼塞河推进。先是一支支所谓探险队纷纷窜入塔扎河下游迄 东地区进行“侦察”。一六O九年在土鲁汉河畔建立 了土鲁汉斯克堡。这样,俄国军队便以曼加结亚和 土鲁汉斯克为据点,进犯皮亚西达地区。皮亚西达 为古代萨莫耶德语,系“没有林木的坦荡地区”之 意,位于叶尼塞河下游。俄国哥萨克在这一带刺探 情报,修筑了英巴次克等据点14。一六一O年又侵 入叶尼塞河支流瑟姆河和长斯河。一些殖民者又从 曼加结亚起航,沿冰洋东行,驶进叶尼塞河口,探 明该河可以通航大船,河中鱼产丰饶。一六一四年 俄国正式兼并了皮亚西达地区。

        在向叶·尼塞河下游进军的同时,俄国又向该河 中上游扩张。一六O五年在叶尼塞河中部支流凯特 河建立了凯特堡,俄军以凯特为根据地向上游挺 进。一六一八年建立了马科夫斯克堡,次年建立了 叶尼塞斯克城,一六二八年俄军进兵叶尼塞河上 游,建立了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城。在十七世纪三十 年代初,俄国占领了叶尼塞河流域,先后设置了三 个县,叶尼塞斯克后来升格为督军辖区,在侵略黑 龙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俄国在一六一九年才获得勒拿河的情报。被俘 虏的基班斯克通古斯酋长伊尔基克于叶尼塞斯克城 向督军阿尔比切夫和鲁金讲述了这条大河的情况, 他说:“可乘大船在该河行驶,那里有大钟,经常发 出叮当的声响,……从那些大船上发射火炮……而 且在那条大河上尚存有堡垒”15。这些材料虽然十 分简略,也不甚准确,但它打开了俄国人的眼界, 一条新的大河吸引着俄国政府。托博尔斯克督军戈 都诺夫获悉后,急如星火地下达指令,要求搞清这 条大河的地理位置及所有情况。一六二一年曼加结 亚城从捕捉到的三名布里亚什人质中,了解到勒拿 河的情况,他们称这条大河为“林”,经常同那里的 居民交易,他们说:“他们没有任何火器,其房屋与 俄国人相同;饲养马匹,不事耕种,亦不晓得耕耘 稼穑一类事务,衣着也同俄国人一样”16。这些情 报也迅速递送到托博尔斯克并上奏京城。于是各地 纷纷派出官兵,前去寻找和占领这条“林”河(勒 拿河)。一般认为叶尼塞斯克的哥萨克潘捷列·片达 (原名为比扬达)是入侵勒拿河的带头人:他于一 六二八年溯下通古斯河而上,经连水陆路驶入勒拿 河,一直抵达该河的源头17。在莫斯科政府的支持 下,一六二八年军役贵族萨木松·纳瓦次基率队出 征,他经过侦探,了解到勒拿河居住着叫“雅库 特”的居民。这支小分队从维柳伊河、勒拿河一直 窜犯到阿尔丹河,同雅库特人发生了多次战斗,征 服了一些地方。他们将所见所闻报告了俄国政府。 曼加结亚督军帕里岑也于一六三二年十一月赴京, 晋见沙皇,面奏征服雅库特地区的方案,并呈送了 他授意编制的一分“地图”。

        叶尼塞斯克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派出大批 军队,去勒拿河进行殖民活动。著名的哥萨克首 领、“毕萨罗”式的凶残殖民者伊凡·卡尔金于一六三O年从叶尼塞斯克出发,他曾侵犯到伊里姆河、库 塔河及勒拿河中游,血腥屠杀人民。不久火枪兵百 人长彼得·别凯托夫替换卡尔金,来到勒拿河,他 同前任一样肆意烧杀抢掠,当地许多酋长起而抗 战,回击俄军。别凯托夫于一六三二年九月在勒拿 河畔建立了城堡,是为勒那斯克(雅库次克)。此 后,俄军陆续征服了勒拿河及其主要支流维柳伊 河、奥列克马河、阿尔丹河,以及奥列涅克河等地 区。为了管辖勒拿河流域,俄国政府于一六三八年 建立了雅库次克督军辖区,任命戈洛文为首任督 军,沙皇米哈伊尔·弗多洛维奇指出:“那条大河勒 拿河条件优越,土地辽阔,到处有游牧与居住的人 们,盛产貂及各种野兽”,“这条勒拿河将成为又一 个曼加结亚”18。沙皇规定督军的职责是:“寻找尚 未交纳实物税人们的新土地”,并使他们“臣服于 沙皇的崇高统治”19。俄国占领勒拿河以后,每年 有数以千计的殖民者、商人来往于此,从这里攫取 了大量珍贵的貂皮,据记载最高年分捕获十四万六 千多张貂皮,运出的貂皮每年高达两、三万张20, 使莫斯科国库获得巨大利益。

        侵入东北亚

        勒拿河的占领为俄国向东北亚进兵打开了方便 之门。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起,俄国哥萨克或者远 涉冰洋,或者穿山越岭,入侵雅纳河、印迪吉尔卡 河和科雷马河。

        一六三三年军役人员伊凡·列勃罗夫窜入奥列 涅克河后,又从海路东行,抵达雅纳河口,一六三 六年到达印迪吉尔卡河。列勃罗夫是入侵尤卡吉尔 人的急先锋,他在这一带活动六年之久,为俄国拓 殖了“尤卡吉尔土地”。同期哥萨克又从陆路深入东 北亚腹地。一六四O年叶拉斯托夫窜入印迪吉尔卡 河,次年雅库次克又派来增援部队,同尤卡吉尔人 进行了浴血战斗,俘获酋长布鲁尔加,占领了整个 印迪吉尔卡河。

        哥萨克于一六四二年在阿拉泽亚河设立了据 点,占领了阿拉泽亚河。早在一六四O年俄军已入 侵科雷马河(又称狗河),一六四三年建立了中科雷 姆斯克,次年建立下科雷姆斯克,一六四七年又建 立了上科雷姆斯克,几年间占领了东北亚的大河科 雷马河。这一时期俄军开始同楚科奇人接触,上述 的叶拉斯托夫等人于一六四一——一六四二年间首 先遇到楚科奇人并同他们发生冲突,因此成为俄国 侵略楚科奇人的始作俑者。

        俄国对楚科奇半岛的海象牙唾涎三尺,因为当 时海象牙价值很高,一俄斤等于一张中等成色的貂 皮,是国际市场的畅销晶。特别是杰日涅夫绕行楚 科奇角以后,于一六四八年在阿纳得尔河建立了阿 纳得尔斯克堡,为夺取海象牙和占据楚科奇半岛打 下了基础。西伯利亚衙门于一六五二年六月曾命令 雅库次克督军,派人去楚科奇地方,“征收貂皮和鱼 牙(即海象牙——笔者注),使国库获得更多收 益”21。俄国殖民者多次用兵,企图征服楚科奇人。 一六四九年布戈尔在一年内就进行了三次征伐22。 楚科奇人以牙还牙,回击俄国的入侵,如一六五三 年数百名楚科奇人聚集到下科雷姆斯克,将俄军据 点团团围住,他们不给哥萨克烧柴,也不供应水, 使哥萨克陷于绝粮断炊的境地23。由于楚科奇人的 顽强斗争,使俄国长期未能治服楚科奇民族,而且到 十八世纪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斗争。从一七O一年 开始,俄国政府感到非下大力气不足以征服楚科奇 人,先后发动四次较大规模的远征,其中一七三一 年二月由少校帕夫鲁次基率队四百三十五人围剿楚 科奇人,这次进攻历经八个月,进行三次交战,杀 死楚科奇人上千名24。一七四三年俄国枢密院直接 下令,专门委派帕夫鲁次基再次出征。一七四七年 三月楚科奇人同帕夫鲁次基一伙遭遇。他们聚集到 山头上,居高临下,打击俄军。哥萨克发起冲锋 时,楚科奇人如猛虎下山,神速扑向俄军。哥萨克 惊恐万状,纷纷抱头鼠窜,楚科奇人乘胜追击,战 败俄军,缴获不少枪支,杀死了头目帕夫鲁次基。 经过近百年的反抗斗争,到十八世纪中叶,俄 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让步措施,接受楚科奇人的和谈 条件。从此,楚科奇族才最后被俄国所兼并。

        俄国对堪察加半岛的入侵始于十七世纪末年。 征服的元凶便是哥萨克五十人长符拉基米尔·阿特 拉索夫。他于一六九五年由雅库次克督军任命为阿 纳得尔斯克堡总管。次年他派遣哥萨克鲁次·莫罗 兹科一行十六人到科里亚克人住地,他们向南闯进 了堪察加半岛北部,一直到达基吉尔河流域。俄国 人在此首次遇见了堪察加民族(伊杰里门人),焚毁 了他们的屯落,返回阿纳得尔斯克。阿特拉索夫获 悉后,于一六九七年亲率一百二十人,携炮四门, 前去征服堪察加入。七月二十九日(俄历七月十八 日)到达堪察加河,在此立了十字架,标上了自己 的姓名,这就是被人宣扬的占领堪察加的“证据”。 阿特拉索夫在这一带发现了四、五百个房屋,同堪 察加人进行激战,他供认“击败了堪察加人,杀死 许多,焚毁了村寨”,他报道说,堪察加人“抛掷石 器,搬运巨石垒筑寨堡,用梭镖和棍棒进行搏斗。 而俄罗斯人手持盾牌,逼进寨堡,将寨堡付之一 炬”。他在同科里亚克人的战斗中,科里亚克人“许 多被杀死,其家室和鹿群被夺走,为他们所享用”25。 阿特拉索夫还窜到半岛南端,同爱奴人进行战斗,:降 一个小岛上的六十名千岛人全部杀死。这一伙殖民 者在堪察加半岛活动了两年之久,于一六九九年七 月才返回阿纳得尔斯克。阿特拉索夫入侵堪察加半 岛首战告捷,他急忙前往雅库次克,呈报了远征的 “供词”,不久又赍送报告,奔赴京师,晋见沙皇, 面陈远征的始末,奉献了二千四百张貂皮及若干其 它毛皮26。

        阿特拉索夫的远征,揭开了堪察加半岛的秘 密,从此俄国军人便纷纷踏进这个孤悬海外的半 岛。俄国殖民者同在其它各地一样,设立据点,征 收实物税,奴役人民。但是,堪察加民族的斗争更 为猛烈,他们发挥了原有的“民军”的作用,重创 俄军。他们时而出击,包抄哥萨克,时而用诈降的 方法,歼灭俄国殖民者。最大的一次反抗斗争发生 在一七三一年。这次起义事先经过酝酿,由酋长 (托伊昂)弗多尔‘哈尔钦领导。起义者攻占了俄 军的巢穴下堪察加斯克。起义从七月二十日爆发, 持续到次年,参加人数达一千余名,最后被俄国镇 压了27。此后,俄国一方面采取了一些实际步骤, 弥合矛盾,一方面加强统治,严密控制。从镇压哈 尔钦起义后,俄国彻底平定了堪察加半岛,又增加 了三十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外,俄国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起,开始向贝 加尔湖地区入侵,到七十年已建立了若干堡寨,吞 并了这一地区。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又将魔爪伸入 中国黑龙江地区,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打败 了俄军,于一六八九年双方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 约》,明确划定了两国东段边界。到了十九世纪中 叶,俄国卷土重来,先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 条约》和《北京条约》,掠夺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 里江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河山, 形成了现在的中苏东段边界线。此方面问题,国内 已有专论,本文不再详加论列。

        几点看法

        俄国之所以用兵西伯利亚,是有其深刻的社会 背景的,决不是少数人的意志所左右的,这方面问 题我们待另作文章论述。

        从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的过程中,至少可以看出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俄国向东扩张,是以沙皇为代表的俄国 政府指挥、策划和组织的,其目的是为了兼并少数 民族,夺取毛皮等财富,扩大“经济领地”。但是在 征服中,政府也直接或间接支持、怂恿“民间”的 殖民活动,即打先锋的殖民者除了政府组织的军人 外,也时常有实业者、商贾和移民。这种殖民扩张 的特点,使人认为似乎俄国的殖民是由个人的发财 致富、冒险妄为的心理所驱使,是盲目的自发行 为,与政府无甚关系。实际上,这些“民间”的殖 民活动虽然具有某种程度的自发性,但却都是秉承 沙皇的旨意,进行扩张的罪恶勾当,这些人实际充 当了沙皇东征的别动队,只要他们干出“成就”,沙 皇政府立即予以表彰、承认和资助。这种殖民特点 具有欺骗性。

        第二,俄国采用一切殖民者所惯用的手法,即 武装暴力与和平收买的两手。俄国哥萨克用“马刀 和鲜血”、“火的战斗”征服西伯利亚各族人民,也 采用诱骗、收买等方式,“劝说”各族加入俄国国 藉。他们或者以交易为借口,或者拿出实物税册, 欺骗当地人签字画押,然后以此作为臣服俄国的 “凭证”。

        第三,俄国为牢固控制西伯利亚,在征服过程 中逐渐设置机构,实施殖民统治。十七世纪整个西 伯利亚设立了四个督军辖区,共十九个县28。辖区 和县均置督军,总揽所属地区的一切大权29,由于 督军权柄过大,更加重了对人民的统治。此外俄国 考虑到西伯利亚的历史、民族等特点和传统习惯, 采用了一些适用于当地特点的变通措施,如启用当 地头人、酋长,保持各民族的基层组织形式和风俗 习惯,采用实物税制度,进行经济盘剥。这样有利 于俄国的远征和殖民统治。

        第四,俄国政府巧妙地利用了西伯利亚的地理 形势,即河川密布的特点,经过连水陆路,从一条 河窜入另一条,行进较为便捷;同时也利用了少数 民族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生产落后等弱点,采取 挑拨离间、坐山观虎斗等手法,能使用区区兵力, 迅速占领大片土地。

        恩格斯在论述十九世纪俄国的对外政策时指 出;“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对别国领土的赤裸裸 的强力的掠夺?是明白的抢劫”30,这句话用来说 明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征服也是合适的。回顾俄国对 西伯利亚的兼并,再次暴露了沙皇俄国梦寐以求的 是要成为世界帝国,也再次证明俄国是一个十分阴 险狡猾的殖民主义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但可以使我们了 解老沙皇的真实面目,而且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当代 霸权主义的本质及其历史根源。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千六卷,中文版第180页。
2 包尔汉,冯家升:《‘西伯利亚’名词的由来》,载《历史研究》,1956年第十期第57—62页。
3《西伯利亚民族志》,19565莫斯科版第116页。
4 弗舍尔:《西伯利亚史》,1774年圣彼得堡版第108页;米勒尔:《西伯利亚史》第一卷,1937年莫斯科——列宁格勒版第263—205页。
5 诺索夫:《苏联简史》第一卷,”1978年列宁格勒第三版第122页。
6 斯帕斯基:《西伯利亚编年史》,1821年圣彼得堡版第9页。
7 阿库里宁:《叶尔马克与斯特罗甘诺夫家族》,1933年巴黎俄文版第21—22页。
8 同上书,第26—29页; 《苏联史纲(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1955年莫斯科版第694页。
9 关于叶尔马克及其远征的事宜,可参见《叶尔马克是何许人也?》一文,载1980年第六期《学习与探索》第131—135页。
10 米勒尔:《西伯利亚史》第一卷,第225页。
11 别列佐夫斯基编:《西伯利亚哥萨克》,1934年哈尔滨版第29页。
12 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1914年海兰泡版第7页;米勒尔:《西伯利亚史》第一卷,第23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八卷,1946年莫斯科俄文版第116页。
14 安德利耶维奇:《西伯利亚史》第一卷,1889年圣彼得堡版第40页。
15 伊凡诺夫:《十七至十八世纪雅库特历史——民族学之研究》,1974年莫斯科版第17—18页。
16 个曼加结亚”①。沙皇规定督军的职责是:“寻找尚未交纳实物税人们的新土地”,并使他们“臣服于沙皇的崇高统治”②。俄国占领勒拿河以后,每年有数以千计的殖民者、商人来往于此,从这里攫取了大量珍贵的貂皮,据记载最高年分捕获十四万六千多张貂皮,运出的貂皮每年高达两、三万张③,使莫斯科国库获得巨大利益。侵入东北亚勒拿河的占领为俄国向东北亚进兵打开了方便之门。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起,俄国哥萨克或者远涉冰洋,或者穿山越岭,入侵雅纳河、印迪吉尔卡河和科雷马河。
一六三三年军役人员伊凡·列勃罗夫窜入奥列涅克河后,又从海路东行,抵达雅纳河口,一六三六年到达印迪吉尔卡河。列勃罗夫是入侵尤卡吉尔人的急先锋,他在这一带活动六年之久,为俄国拓殖了“尤卡吉尔土地”。同期哥萨克又从陆路深入东北亚腹地。一六四O年叶拉斯托夫窜入印迪吉尔卡河,次年雅库次克又派来增援部队,同尤卡吉尔人进行了浴血战斗,俘获酋长布鲁尔加,占领了整个印迪吉尔卡河。
哥萨克于一六四二年在阿拉泽亚河设立了据点,占领了阿拉泽亚河。早在一六四O年俄军已入侵科雷马河(又称狗河),一六四三年建立了中科雷姆斯克,次年建立下科雷姆斯克,一六四七年又建立了上科雷姆斯克,几年间占领了东北亚的大河科雷马河。这一时期俄军开始同楚科奇人接触,上述的叶拉斯托夫等人于一六四一——一六四二年间首先遇到楚科奇人并同他们发生冲突,因此成为俄国侵略楚科奇人的始作俑者。
俄国对楚科奇半岛的海象牙唾涎三尺,因为当时海象牙价值很高,一俄斤等于一张中等成色的貂皮,是国际市场的畅销晶。特别是杰日涅夫绕行楚科奇角以后,于一六四八年在阿纳得尔河建立了阿纳得尔斯克堡,为夺取海象牙和占据楚科奇半岛打下了基础。西伯利亚衙门于一六五二年六月曾命令雅库次克督军,派人去楚科奇地方,“征收貂皮和鱼牙(即海象牙——笔者注),使国库获得更多收益”④。俄国殖民者多次用兵,企图征服楚科奇人。
一六四九年布戈尔在一年内就进行了三次征伐⑤。
楚科奇人以牙还牙,回击俄国的入侵,如一六五三年数百名楚科奇人聚集到下科雷姆斯克,将俄军据点团团围住,他们不给哥萨克烧柴,也不供应水,使哥萨克陷于绝粮断炊的境地⑥。由于楚科奇人的顽强斗争,使俄国长期未能治服楚科奇民族,而且到十八世纪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斗争。从一七O一年开始,俄国政府感到非下大力气不足以征服楚科奇人,先后发动四次较大规模的远征,其中一七三一年二月由少校帕夫鲁次基率队四百三十五人围剿楚科奇人,这次进攻历经八个月,进行三次交战,杀死楚科奇人上千名⑦。一七四三年俄国枢密院直接下令,专门委派帕夫鲁次基再次出征。一七四七年三月楚科奇人同帕夫鲁次基一伙遭遇。他们聚集到山头上,居高临下,打击俄军。哥萨克发起冲锋时,楚科奇人如猛虎下山,神速扑向俄军。哥萨克惊恐万状,纷纷抱头鼠窜,楚科奇人乘胜追击,战败俄军,缴获不少枪支,杀死了头目帕夫鲁次基。
经过近百年的反抗斗争,到十八世纪中叶,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让步措施,接受楚科奇人的和谈条件。从此,楚科奇族才最后被俄国所兼并。
俄国对堪察加半岛的入侵始于十七世纪末年。
征服的元凶便是哥萨克五十人长符拉基米尔·阿特拉索夫。他于一六九五年由雅库次克督军任命为阿纳得尔斯克堡总管。次年他派遣哥萨克鲁次·莫罗兹科一行十六人到科里亚克人住地,他们向南闯进了堪察加半岛北部,一直到达基吉尔河流域。俄国人在此首次遇见了堪察加民族(伊杰里门人),焚毁了他们的屯落,返回阿纳得尔斯克。阿特拉索夫获悉后,于一六九七年亲率一百二十人,携炮四门,前去征服堪察加入。七月二十九日(俄历七月十八日)到达堪察加河,在此立了十字架,标上了自己的姓名,这就是被人宣扬的占领堪察加的“证据”。阿特拉索夫在这一带发现了四、五百个房屋,同堪察加人进行激战,他供认“击败了堪察加人,杀死许多,焚毁了村寨”,他报道说,堪察加人“抛掷石别洛夫:叫[方海路之发现与航行史》第一卷,1956年莫斯科版第143页。
《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历史,第二卷,第45页。
别洛夫:见前引书第142—143页I《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历史》第二卷,第36—38页。
《历史文献补编,第三卷,第349—350页。
《历史文献补编》第三卷,第212页。
符多文:《楚科奇历史与民族概要,,1965年,莫斯科——列宁格勒版第1.04页。
鲍戈拉斯——坦:“楚科奇人”第一集,1934年列宁格勒版第50页。
《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历史》第二卷,1957年莫斯科版第27页。
17 鲍列沃依:《比扬达新考》,见《十七至十九世纪西伯利亚的经济、管理与文化》,1965年新西伯利亚版第283—284页。
18 别洛夫:叫[方海路之发现与航行史》第一卷,1956年莫斯科版第143页。
19 《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历史,第二卷,第45页。
20 别洛夫:见前引书第142—143页I《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历史》第二卷,第36—38页。
21 《历史文献补编,第三卷,第349—350页。
22 《历史文献补编》第三卷,第212页。
23 符多文:《楚科奇历史与民族概要,,1965年,莫斯科——列宁格勒版第1.04页。
24 鲍戈拉斯——坦:“楚科奇人”第一集,1934年列宁格勒版第50页。
25 马吉多维奇:《地理发现史纲,,1957年莫斯科版第396—397页。
26 《美丽如画的俄罗斯》第十二卷第二分册,1895年圣彼得堡——莫斯科版第48页。
27 克拉舍宁尼科夫:《堪察加大地志》,1949年莫斯科——列宁格勒版第495—497,762—763页。
28 多尔吉赫:《十七世纪西伯利亚民族的氏族和部落之构成》,1960年,莫斯科版。
29 奥克拉得尼科夫主编:《西伯利亚史,第三卷,1968年列宁格勒版第125—129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二十二卷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