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勃列日涅夫执政年代述评
刘光慧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4期 2009年10月09日

   勃列日涅夫从1964年10月上台执政到1982年11月因病逝世,历时18年,执政时间之长,仅次于斯大林,约占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全部历史的1/3,在苏联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既不同于列宁、斯大林时期,也不同于赫鲁晓夫时期,具有白己的一些特点。

  首先,这个时期是苏联国内最为稳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联既没有外敌的武装干涉,也没有发生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国内政治和经济生活相当安稳和有秩序。

  可以说,这是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历史上最安定的时期。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受国际形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与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实行的某些政策有关。

  其次,这个时期是苏联政治上比较僵化、思想上比较保守的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吸取了赫鲁晓夫在政治上反复多变的教训,提出了一切“求稳”的口号。①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无论在政策方面,还是在体制改革方面,都没有大的举动。勃列日涅夫着力要做的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某些不切实际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完善现存的政治经济体制,对其进行小修小补,而不是实行重大改革。这种“纠偏”和“完善”具有一定的保守和复旧性质。个人崇拜和高度集权,领导职务实际上的终身制,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体制,垂直式的部门管理 体制,排斥市场调节机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等等,依然存在。

  第三,这个时期是苏联步入超级大国行列,以空前规模卷入国际事务最多的时期。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苏联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迅速增强,苏联已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当然,这种大国地位,主要是靠经济的畸型发展换取的。由于苏联在军事上的迅速崛起,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中苏联愈来愈占据优势,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这个时期,苏联凭借巨大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到处插手,谋求霸权,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几乎都有苏联插手。

  第四,这个时期是苏联由发展到停滞、由缓和到争翻的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翻了一番。进入70年代以后,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以致最后出现了停滞和倒退。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向西方国家积极推行“缓和战略”,取得了一些成效。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70年代中期,苏联调整了对外战略,开始推行“全球进攻性战略”,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尤其是执政初期,苏联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经济上获得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从1965年到1980年,苏联的社会总①参见〔苏)梅德维杰夫等著:《我所了解的勃列日涅夫》,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都有较大的增长,如以1965年为100的话,那么到1980年,社会总产值增至238,国民收入增至235;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增至3190①这个发展速度高于同期美国的发展速度。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增长尤为快。据苏联当时的官方数字,196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仅相当于美国的62%,到1975年提高到相当于美国的67%,而同期的工业产值比则从65%提高到80%。②此外,苏联已有20余种重要产品雄居世界之首。正是在这段时期里,苏联的经济实力翻了一番,苏美之间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这段时期,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提高。1965年苏联国家职工月平均工资为96.5卢布,1981年则提高到172.7卢布;1965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月平均劳动报酬为51.3卢布,1981年提高到120.6卢布。此外,苏联居民住房状况也有较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由1965年的10平方米,提高到1981年的13平方米。

  第二,保持了政局的稳定,社会也比较安定。

  由于经历了赫鲁晓夫时期10年的多变,勃列日涅夫深知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对发展经济和维护其领导地位的重要性。为了保持国内政局的稳定,实现社会安定,勃列日涅夫首先从党内入手,强调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他把赫鲁晓夫搞的工业党和农业党加以合并,恢复了党的统一领导体制,并第一次用国家根本法(1977年苏联宪法)的形式确立苏共在苏联社会政治体制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他取消了苏共22大通过的干部定期轮换制。为了排挤政治对手,他一般采取逐步削权的办法,等待时机成熟,以所谓“健康”原因为名,解除他们的职务。对政敌一般不搞过分的政治迫害。

  1977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这是苏联历史上的第四部宪法。它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法制建设的最大成果。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进苏维埃工作,提高苏维埃地位。

  第三,在军事上得到了较大发展,取得了对美国的战略均势地位。

  这段时期,苏联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在上述方针指导下,苏联军费逐年增加,从1965年的326亿卢布增加到1981年的1550亿卢布,即3.75倍。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4%,约占财政支出的1/3以上。苏联军事实力的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美苏军事 力量的对比。70年代初,基本达到均衡,此后日益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这样,苏联只花了不足10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对美国的战略均势地位,步入超级大国行列。勃列日涅夫的继承人安德罗波夫说,苏联“取得这种平衡是最近几十年来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⑧苏美在军事力量上的势均力敌,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的争霸。

  第四,在外交上取得了一定收获,得到一些好处。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制定和实施了“和平共处与推进世界革命并重”的对外战略,其发展脉络大休可分为:第一阶段: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苏联推行“缓和战略”,大大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 系。苏联同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科技协定,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促进了国内经济和科技的发展。1975年“欧安会”首脑会议的召开及有关欧洲安会的赫

  ①《1980年苏联国民经济年鉴》第39页.②《1980年苏联国民经济年鉴》第123页.③《安德罗波夫言论选集》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462页

  尔辛基“最后文件”的签署,正式确认了战后欧洲边界的走向,巩固了苏联战后在欧洲的政治地位,它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在外交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第二阶段: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放弃了“缓和战略”,转而推行“全球进攻性战略”。苏联在加紧同美国争夺,继续加强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控制的同时,打着“推进世界革命”、“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旗号,大力向第三世界进行扩张,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197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5大报告中对苏联对外政策取得的成就颇为得意。他说,“我们简直是亲眼看到世界在变化,向好的方面变化”,我们“所能做到的一些事情是具有真正不可磨灭的意义的”。①他宣称苏联已牢牢地掌握了“历史主动权”,苏联的对手已被迫“大大退却”,世界上的每一角落无不在苏联的考虑之内。②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体制上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内外政策失误的曝光,使苏联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难以克服的困难。

  第一,经济逐步陷入困境。

  由于经济改革的停顿,到7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实际上,从70年代初起,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均开始下滑)。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由1971-1975年的5.7%下降到1981年至1982年的2.4%,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由1971-1975年的7.4o%下降到1982年的2.8%0③农业生产状况也十分不妙,据1986年11月苏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表明:1976-1980年苏联年平均谷物产量20505万吨,1982年谷物产量仅达18677万吨。④由于工资增长速度超过工农业增长速度,供求矛盾进一步扩大,到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人民生活水平日渐下降。

  此外,苏联的资源浪费严重,劳动力日趋枯竭,资金更加紧张。这些因素也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上述情况表明,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逐渐失去活力,陷入困境。

  第二,在政治上僵化、保守,领导层老化,个人崇拜、官僚主义现象日趋严重。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由于政治上过分强调稳定,特别是经济改革停滞不前,使整个社会日趋凝固化,成为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

  1966年苏共23大,将中央主席团改名为中央政治局,设中央总书记来代替中央第一书记,恢复了苏共19大以前中央领导机构及中央最高领导职务的称谓。干部轮换制被取消,埋下了领导体制僵化、保守和干部队伍老化的祸根。这个时期苏联各级领导班子变动极小,特别是最高领导层,几乎没有变动,处于一种超稳定状态。这段时期,还增加了许多新的管理机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现象严重。70年代中期以后,勃列日涅夫放弃了集体领导原则,大搞个人集权和个人崇拜。 1977年勃列日涅夫取代波德戈尔内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还是国防会议主席),独揽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力。勃还开动宣传机器,大①《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1, 13页.②《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4页。·③参见《苏联国民经济70年》统计年鉴,第51页。

  ④《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年鉴》第209页,

  肆宣扬自己的功绩。他接受苏联和外国勋章达数千枚之多。①在牙:部选拔问题上,他任人唯亲、搞裙带关系。这段时期,苏联整个社会上行下效,劳动纪律松弛、滥用职权、营私舞弊、贪污腐化等现象相当普遍。

  第三,对外扩张背上沉重包袱,外交上陷入孤立,进退维谷。

  苏联对外搞霸权主义,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它在世界上的形象,而且使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为了压倒美国、争夺军事优势,苏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统计,到70年代末,苏联军队人数高达40。多万,大约是美国的两倍。为了维持阿富汗卡尔迈勒政权、援助越南和古巴,苏联每年要付出70多亿美元。为了进一步控制第三世界国家,苏联向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为了遏制中国,苏联大大增加了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苏中边境、蒙中边境陈兵百万。所有这一切,严重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加重了苏联的经济负担,是导致7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经济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为什么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会从发展到“停滞”?我们从中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社会和其他任何社会一样是一个经常变化和不断改革的社会”,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社会主义之所以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所决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反映。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践证明,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勃列日涅夫刚刚上台时,本来可以利用当时的有利时机,使国家彻底摆脱僵化体制的束缚,把苏联社会大大向前推进一步。当时,人们一方面不满意赫鲁晓夫的鲁莽行为和冒进政策导致国家经济上混乱和政治上不稳,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却希望新领导能在吸取前任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励精图治,把国家引上振兴之路。勃列日涅夫似乎也“顺应”了人们的意愿,他上台后,批判了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调整了以往的政策,并进行了“审慎”的改革。1965年,“新经济体制”试验正式出台。“新经济体制”的推行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旧的经济体制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了经济杠杆的刺激作用,调动了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使一度发展缓慢的苏联经济有了一些起色。但是好景不长,从1968年起,以出兵捷克为契机,勃列日涅夫很快收起了“改革”的旗帜,代之以“完善机制”的保守提法。此后,经济增长率日益低落,而且愈演愈烈。如果说这个时期所谓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勃列自涅夫较重视微观改革,即“完善机制”。在维护现存的高度集中体制的前提下,对某些具体制度进行微观调攘,加以充实和完善,乃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体制改革的最大特点。不重视体制宏观上的改革,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脱节,这是导致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失败,苏联经济和社会生活陷入全面停滞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由此可见,坚持改革应该是我们从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的实践中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在对外政策方面的重要特点是对外扩张,推行霸权主义。

  ①转引自《国际展望》 l988年第23期第19页.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继续,它是由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性质是和平的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创造有利条件。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方针,奉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既不能搞革命输出,更不能搞霸权主 义。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本应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对外政策,但苏联在对外政策中却实行了霸权主义,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理。

  勃列日涅夫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与霸权主义有必然联系。苏联之所以产生霸权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深远影响、苏联共产党在国际共运中长期处于“领导党”地位以及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膨胀。列宁曾要求俄罗斯共产党人要“特别坚决地反对……大俄罗斯帝国主义思想和沙文主义思想(有时是不自觉的)的残余”①,并宣布要“同大国沙文主义进行决死战”。②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处理同一些国家的关系间题上犯了大国沙文主义错误。赫鲁晓夫时期,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领导人头脑中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思想残余恶性膨胀。苏联官方大肆宣扬和美化沙俄侵略扩张的“功绩”,为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服务。1980年苏联隆重集会纪念沙俄将领苏沃洛夫诞辰250周年。吹捧他是“俄罗斯炽热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说他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俄国的国际威望”。⑧由此可见,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思想在苏联根深蒂固。在国际共运中,苏共长期处于“领导党”地位,这种地位使苏共在处理兄弟党和兄弟国家关系时常常强调苏共的利益、苏联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强加于人,进而走向霸权主义道路0 70年代初期,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膨胀为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它促使苏联领导人对外扩张、争霸的欲望进一步增强。总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并非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它是苏联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是苏联在对外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当时,世界处于新科技革命崛起的时代,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不大。因此,苏联应立足于防御,而不是搞什么“进攻性战略”,更不应该同美国搞军备竞赛。苏联的战略重点应该是搞好国内经济建设,把自己的经济政治体制调整好,大力发展新科技,把科技力量从军事工业部门转移到民用经济部门,同时注意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科技的经验,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御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对第三世界国家,苏联应承认每个民族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而不应该把白己的社会发展“模式”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它们。因为社会主义只有在每个具体国家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成长。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应尊重各国独立自主探索各具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而不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加以干涉。

  实践证明,勃列日涅夫搞霸权主义、搞“革命输出”、搞苏联单一社会主义模式的“移植”,结果使苏联陷入了空前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之中。(责任编辑 李正乐)


①《列宁全集》第33卷第334页.
②《列宁全集》第33卷第334页.
③参见《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参》杂志1986年第6期第30页.